查看: 49|回复: 0

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4 0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寒假,我乘公共汽车回家。看到村里有不小的变化:村前那一片片树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楼房。使我惊奇的是:村前的稻田里也矗立着十来座小楼。
  我一回到家,就问爸爸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违章建房,爸爸却自豪地说:“现在田在‘自己’手里,大多数人家手头又有点儿钱,农民嘛,有钱当然要建房子。”我说:“违章建房难道国家允许?”我爸爸说:“什么允许不允许,管他呢?况且政府不是重申不再实行‘文革’那一套嘛!如果农民建房,政府给拆了,岂不是实行‘文革’的‘砸’字?”
  我不想再问什么,带着思考走上了我家楼顶。
  我家是1987年春节前建房的。那时,新的《土地管理法》还没有公布实施。但如今的许多楼房却是在《土地管理法》颁布后建立起来的。记得1986年暑假期间,我就听到许多人在计划夏收后留下部分水田,不种水稻,用来盖房。碰巧,在9月末,报纸上颁布了《新土地管理法草案》,明文规定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热闹一时的规划建房的事总算平静下来,但我爸爸却抓紧时机,在1987年1月以前把房建好了,他还时常向人夸他看得“准”。可现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一年多了,为什么还刹不住这股违章建房的歪风呢?
  第二天,我走访了几个违章建房户。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农民建房的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对违章建房处罚太轻。占地1平方米才罚五六元钱,农民认为罚这一点点钱,根本就不是罚,相当于开商店、办工厂向主管部门交钱办执照一样。罚了款,拿了建房许可证,就立即打地基竖墙,这给农民造成了错觉:交钱给政府,就可以建房。
  二、对土地管理法宣传不够。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现在是单干,田在自己手里,是自己的。再过几年、十几年你知道会怎样?所以许多人眼下不缺房也建房,钱不够借钱也要建房。
  三、对物价上涨的误解也是农民乱占耕地建房的一个原因。现在,农民手里有钱了,这三五千元不算多。他们说,现在砖、瓦、木料都涨价,手里的钱越来越不顶用,把三五千元送银行储蓄,再过几年,怕只值三五百元了,不如现在用来建房实惠。
  俗话说:“发家靠工业,起家靠农业。”耕地没有了,失去了根本,凭什么起家?又拿什么作为基础发家呢?失去了农田,一切都将站不稳,我为此十分担忧。
  扇子是人人爱好的玩物。扇子的应用始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晋代之前就使用了。传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最普通的有纨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其制作也很有讲究,纨扇制作之精致,与粗俗的蒲扇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纨扇好比北平的少奶奶,蒲扇则好比山村里淳朴的山民。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是写宫廷妇女不见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水浒传》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示贵族们生活之安逸。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戏剧也有以扇子为戏名的,如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挥扇,显得有儒雅之气(譬如诸葛亮)。古代文人还喜欢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既避免了扇面的单调,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郑板桥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还有其他的用处。交际时做礼物,恋爱时来寄情,商店中做广告,大热天遮太阳……《南齐书》中记载:“渊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问诗曰:“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却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精蕾,正应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