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回复: 0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4: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 上课背景
    第一课时已完成: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重点阅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教学生字:华、路、自、己。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 教学内容
        1、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朋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谈话又掌握了学情,在平等师生对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2、课件播放录像。初步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此处欣赏录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华?quot;高"这一特点】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
      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为什么?(可以从"高"和"山路崎岖"两个方面回答)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登上山顶后,我们会看见什么呢?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指名说看见了什么,相机板书。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板书。板书: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王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可以赞美它一下吗?(可以)师激qing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你们也学着王老师的样来赞美华山吧。(指名读、齐读)
      11、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2、小朋友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小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提出要求:先读,讨论意思,再有感情地读。
      14、小组汇报。(简单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适机指导)小组读。(加上动作)齐读。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15、先生听到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配乐通读全文)
      【此处着重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习过程。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太多的直观素材,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感悟、去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四、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王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实物投影教学生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这个环节设计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但在写字前,教师特意将课文中的小寇准树立成学生心中的小榜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写字的姿势应该要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1、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但好像游览得还不太过瘾,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华山的资料,小朋友们课后可以了解一下。
      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至拓展练习本上。
      3、写下自己对华山想要说的话或也作一首小诗来赞美华山。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有课堂引向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书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网络世界,拓展知识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