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回复: 0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 《声声慢》教学设计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 《声声慢》教学设计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 《声声慢》教学设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