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回复: 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共2页,当前第1页12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共2页,当前第2页12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