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17: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里面的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文,根据体裁特点及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作为前置作业:
  1、了解悼词的特点。
  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你如何评价他?
  3、马克思与恩格斯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的关系给你什么启发?
  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短的人生当中,你打算如何度过?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但又有所延伸和拓展,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10分钟的课堂讨论环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展示环节,学生更是积极举手发言。但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顾课堂运作及生成情况,感觉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缺憾与不足:
  1、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不够。
  2、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2】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顾课堂运作及生成情况,感觉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缺憾与不足:1、过于关注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2、课堂上书面积累较少。3、对于文本的阅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现一般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