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回复: 0

数竞教师妈妈:亲学生给亲学生的考后答疑解惑(一)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1-5 13: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苔米数学
一枚家有小学生的名校高中老师
公众号记录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兼陪娃学感悟

月考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写月考总结,从学习状态到学习困惑,从纪律卫生到班级贡献,从同学关系到心理发展等等。
11月期中考试后的学习困惑是由班上同学来解答的,我把这次12月月考后收集的学习困惑发给了读大一的两个亲学生(都是优秀的物竞选手),请他们来回答学弟学妹们的问题。
学弟学妹们的学习困惑:
1.担心自己在竞赛上投入不及同年级其他学校的学生,也担心在竞赛结束后能否追上原本成绩在前面的同学
2.动力源不明确,且对动力有种看一眼就努力一下的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3.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时间规划上有没有一种能在完成应尽任务后仍有机动时间的通解方案?竞赛学习不能用至文化课或实际生活中对竞赛应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以前落下的应当何时怎样去弥补?
4.看别人都能写完作业还能额外做题,怎么做到的?
5.如何一直保持自律,自律是否可以理解为基本不与人交谈,这个方法合适吗?
6.作业好多不会的题做不动怎么办?
我把这些问题截图发给赵敬国同学后,他很快就回复了我一个文档(亲学生无疑了),艾玛,太感动了,感谢!
1.作业好多不会的题做不动怎么办?
有点讲套话了,作业是课上老师所讲内容的延伸,所以写作业前一定要看老师上课所讲内容,先大致复习一遍再开始写作业。如果还是会遇到好多不会的题的话,就应该放下速度,追求质量,仔细研究每个题(包括答案),难题有好多是相似的,当你攻克一批后剩下的也就会了。慢慢地速度就上去了。
2.如何一直保持自律,自律是否可以理解为基本不与人交谈,这个方法合适吗?
不可以理解成基本不与人交谈,这个方法不合适,这个社会不能缺少交流,但是不得不说,自律的人是孤独的,因为自律的人是少数人。想要保持自律,要有一个远方的目标和坚持不懈。自律是会上瘾的,但是前提是得先上瘾——心中做好一个远方目标,坚持几天十几天,以后慢慢喜欢上自律就容易了。
3.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时间规划上有没有-种能在完成应尽任务后仍有机动时间的通解方案?
通解方案咱不好说,咱也不知道呀,时间规划的话,可以参考四象限法。总结一下的话,重要紧急一定最先处理;重要不紧急做好规划,认真践行;不重要但紧急也要先处理,但以后要减少相关事务;不重要不紧急减少相关事务。

4.竞赛学习不能用至文化课或实际生活中对竞赛应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以前落下的应当何时怎样去弥补?
竞赛学习是可以用至文化课的,实际生活的话可能还真不行(但想想高中知识能用至实际生活吗,买菜也用不上高中数学呀),学竞赛可以对相关科目获得系统的认知,对相关的高考科目提升是很大的。我之前学物竞,高三时我基本上没怎么做过物理作业(其他物竞选手也是这样),余下了很多时间复习其他科。参加完竞赛后,落下的知识学校会组织再讲一遍,但是讲的会很快,所以不推荐落下太多知识,应该较为系统的学习一遍高中内容,可以不那么深入但要学一遍。在弥补知识时跟着老师,努力学习,恢复到原有的水平甚至超过还是比较容易的。
5.动力源不明确,且对动力有种看一眼就努力一下的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动力来源于目标或压力,有清晰的和坚定的目标的人是少数,我们大部分人是较为盲目的(比较真实),所以动力可以来源于压力,可以去打探一下衡中的学习,他们的成绩。可以去看一下985、211高校的河北省录取位次,对应于我们学校的名次。然后对比一下自身的实力,应该是可以获得到很多的动力的。学习方法的话这个因人而异,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观察别人是如何开展的,从别人那里学过来优秀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自己的了。还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学习方法:错题本、预习、复习等,大家都认同的方法肯定是行之有效的,一定要去具体实施这些学习方法。
6.担心自己在竞赛上投入不及同年级其他学校的学生,也担心在竞赛结束后能否追上原本成绩在前面的同学?
放平心态吧,照你这么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担心的事情了。永远有人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尽我们最大力去努力争取,不让自己后悔。另外,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给自己加油打气,多夸夸自己。
7.看到别人能把作业写完还能额外做课外题。
首先,题做的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可能是做的比较粗。题做的慢做的细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个人觉得做题应该是更偏向于质量的。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如果你在速度上无法取得优势,那就在质量上多花功夫。(举个例子,相信大家都经历过,一个题型放置了很长时间不看的话很快会忘记,如果追求质量的话会对这个题印象更深刻)要知道,最后的比拼不是谁做过了多少题,而是谁记住了多少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