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回复: 2

金庸与叶洪生的“九阴”之辩在《道藏》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84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0-9-22 10: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与叶洪生的“九阴”之辩在《道藏》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提醒:可直接跳到第三条开始阅读本帖。
  一、《叶洪生论剑》:尤其甚者,厥为稀世邪功“九阴白骨爪”;此与一部武学《九阴真经》有本末关系,值得细批;以免流毒天下,贻误后学。《九阴真经》弄巧成拙。
  凡武侠迷,无不知《九阴真经》之名;即作者本人亦沾沾自喜,视为得意杰作。我们不否认其才智卓绝,当世少有,由经中掺杂一段梵语音译“怪文”,藉以愚弄“西毒”欧阳锋等情节,即可见其慧思妙悟于一斑。但除此“一斑”外,问题实多,不胜枚举。今据新、旧版《射雕》之有关情节,择要纠谬于次:
  (一)原著中说,《九阴真经》本是黄药师“赖以成艺”的武学奇书(旧19回)。其来历“相传是达摩祖师东来,与中土武士较技,互有胜负;面壁九年,这才参透了武学精奥,写下这部书来”(旧34回)。此一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与后文无从呼应,矛盾百出!因有今本大事修改之举。
  (二)今本由《道藏源流考》中找到一个“半路出家”的黄裳;以其养生有术,乃将《九阴真经》换了书生,取代天竺神僧(新19回)。这自是作者之杜撰;但只要“造反有理”,亦未尝不可。孰料问题因而丛生:试想以黄裳刊印《万寿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学养功力,写下所谓“上乘的道家正宗武学”,焉有不知“九阴”乃子虚乌有之理!道家既无“九阴”怪谈(佛家亦无),又何来正言若反的《九阴真经》?遑论其骗得武林苍生团团转了。
  兹据《易经》六十四卦爻变之理,阳数为奇(单),阴数为偶(双);阳爻以“九”为老(至阳),阴爻以“六”为老(至阴),皆不可任意乱用。故坤卦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谓天地阴阳二气相争,两败俱伤,主大凶。何有乎“九阴”哉?“六阴”是也。
  笔有道之土如黄裳者,若偏爱“九”数以成真经之名,除“九阳”(已由《神鹏侠侣》、《倚天屠龙记》借去)外,大可选择“九天”(高不可测)、“九渊”(至深之水)或“九幽”(玄冥之地),而唯独不可用“九阴”盖此为道家形而上学所定,关乎阴阳消长之机,即令是太上老君也动它不得!
  (三)作者改写《九阴真经》来历,洋洋数千言,却始终未就“九阴”之说提出任何创见或特识;而书中所谓功参造化、学究天人的大高手如“中神通”王重阳(全真教鼻祖)与“东邪”黄药师(桃花岛主)皆精玄学易理,竟然也未对“九阴”怪名加以究诘。乃知作者胡诌,原无宿构;其后将错就错,遂只好避而不谈。然即使原著有误,今本何不改正?莫非欺弄读者不学无知乎?揆度作者本意,也许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见《素问.三部九候论》);料想“九”数最大,而“阴”主幽玄晦暗,遂合成“九阴”一词。进之则炮制出《九阴真经》,并外创“一阳指”与之相对,于焉形成“九阴一阳”之局。孰知在中国传统玄学中,“阴”数永远成偶咸双。其见不及此,令人奇诧!
  (四)《九阴真经》既成事实,百牛莫挽;遂生经变怪胎“九阴白骨爪”!其阴毒残酷,固令武林侧目;而炼功法门之荒谬可笑,亦千古所未有!这便又涉及作者武学常识问题。按武术一向有内、外功之分,皆由炼气入手。所谓“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绝无例外者。有了气功基础,产生内力,方能依不同禀赋修习各种软、硬、轻功以及特殊技击功法。是以气功之为用,大矣哉!惟如“黑风双煞”夫妇盗来《九阴真经》下半部,“学不到上半部中修习内功的心法”(新4回),却能胡乱炼成“九阴白骨爪”者,未之前闻。
  据作者写“九阴白骨爪”炼法,是以手指插入活人头盖,在月下摆骷髅阵炼功;殆有取“大阴(月亮)炼形”之意。今本则又加上“连续不断地服食少量砒霜,然后运功逼出;以此不得已的笨法子来增强内力外功”(新4回)。盖与裘千仞炼“铁掌神功”大同小异,却更为离奇——因为杨康小儿未食砒霜,居然也能炼成!嗣后,作者对“九阴白骨爪”的名称、炼法又分别在两种版本中加以改动:——原著将此功正名为“九阴神爪”;谓梅超风见到下卷经文中说:“遇敌时,以手爪抓入敌人头盖……”只道练功也是如此(旧57回)。因而误走旁门,越陷越深。——今本则再将此功重新更名为“九阴神抓”;谓梅超风因见下卷经文中说:“五指发劲,无坚不破;摧敌首脑,如穿腐土。”却不知经中所云“摧敌首脑”乃是“攻敌要害”之意,还道是以五指去插入敌人头盖(新17回)。其实“首脑”自“首脑”,“要害”自“要害”,两不相干!这一改,可谓欲盖弥彰,越描越黑矣。
  尤可异者,乃是“铁尸”梅超风居然不懂最基本的炼气术语,屡屡要全真派马钰与郭靖指点“迷津”;似乎昔日在桃花岛上学艺时,黄药师连初级功法亦未传授,实在于理不通。 有监于此,作者乃于今本中借梅超风回忆旧情之际,找补了一句:“经上武功属于道家,跟师父所教的完全不同。”(新10回)此话乍看似乎有理,但梅超风既为武林高手,何致于连修炼内功的一般姿势“五心向天”也要问人?至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词义,凡初学气功者亦无不知晓。乃师黄老邪教了些什么?“放牛吃草”乎?总之,《九阴真经》问题多多。修订本如改成《九幽真经》、《六阴真经》或《太阴真经》,将省却若干“似道而非道”的无谓争议;也较合乎“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玄谈法则。易系辞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寓有阴极阳生、无坚不摧之意。观经上武功心法大抵若是;则“神抓”云云更有易理玄学根据,不致全然流于穿凿附会了。
  二、金庸新修版《神雕侠侣》附录:易经阴阳与术数
  我国学术界多数意见,认为《易经》成于殷末周初,成立的时候极早,本来的作用是卜占吉凶,作为行为的指导。古人迷信,对于自然界、命运、战争的结果、婚姻、建屋等等大事都不了解,惴惴不安,便占卦来作决定。《易经》的基本道理,是古代哲人根据观察事理和人生经验而得出来的教训,教导人们:万事变动不居,不会固定不易,物极必反,做事不可趋于极端。即使以现代的哲学来看,那也是极有道理的。一般认为,《周易》应当在西周初年即已成型。向来说是周文王所作,这未必为事实,但周文王根据传统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当有可能。
  《易经》以八卦来表示,以一表示阳,以一一表示阴(现代西洋自然科学以十表示阳,以一表示阴,意思相同)。《易经》的根本观念是阴阳,这本是道家的观念,后来为儒家所利用。
  孔子对《易经》是很佩服的,似乎遗憾没有好好地学习它。《论语一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的爻辞之后,有十篇解释经文与爻辞的文字,称为《易传》,或称《十翼》,儒家相传都说是孔子所作,但宋代欧阳修即表怀疑,近代学者如冯友兰、钱穆、李镜池、戴君仁、陈鼓应等诸位先生以充分证据证明非孔子之作,大概是战国较后期学人加上去的。
  儒家的最重要经书《论语》中极少提到阴阳,孔子也几乎不谈阴阳。
  阴与阳是中国人思想中极早出现的一种观念。本来是指曰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的地名中阴阳二字甚多,一个地方在山峰或河流附近,太阳照到的称之为阳(水之北、山之南),背着日光的称为阴(水之南、山之北、在西周时代,周太史伯阳父即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为什么发生地震,认为那是阴阳二气不能调和而冲击,因而发生地震。《红楼梦》中,史湘云向她的丫环翠缕解释阴阳的概念,就既浅明而又有趣。一般认为,天地宇宙之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所以电有阴电、阳电,人有阴(女)阳(男)之分。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以为,阴阳二气是人以及万物的直接根源。《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易经》的原本本来很注重阴阳,但后世的传世本《易经》反而不大讨论阴阳的互济,可能是目前流行的传世本经过后世“尊阳贬阴”的儒门弟子所改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易经》,时代较传世本为古,对阴阳规律性的谈论反而更多且更好。李学勤先生著《周易经传溯源》一书见解精辟,其中说:“易卦由阴阳两爻构成,本来蕴涵着阴阳说的哲理,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传世本经文的卦序,却很难找出合于阴阳说的规律性。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
  《易经》中有八卦,以一表示阳,以一一表示阴,古代书写与印刷术不如今日,八卦重叠有时写或印时容易不清楚,用数字来表示就不易误会,而且以后谈到时易于引用。八卦每一卦都由两卦重叠而成,每一画叫做一爻,从下向上数上去。例如“泰卦”,是乾下坤上,画出来是堊,用数字来表示,阳以九代,阴以六代,第一画叫“初”,第二画叫“二”,最后第六画叫“上”,这泰卦写出来便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同人卦”是离下乾上堊,用文字写便是初九、六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以数字代表符号是到了战国后期的《易传》才见之于书,所以拿九的数字代表阳,拿六代表阴,据我个人猜想,当时纸张笔墨尚未发明,战国人著书,用刀在竹简、木简上刻画八卦,两种符号很易混淆,用九六两字代表就易得多,写在文字中不易误会。有人以为,阳必须九,其他数字不可,阴必须六,其他数字不可,这是混淆了两种不同观念,等于说阳电以十表示,阴电以一表示,所以计算阴电阳电的数据时只能加(十)减(一),不能乘(×)除(÷),因×÷不代表阴阳电也。其实传统的中国人并不这样拘泥,新年祝贺时常说“三阳开泰”,并不说“九阳开泰”,中医认为头部是手三阳、足三阳经络的六阳之会,所以称头为“六阳会首”或“六阳魁首”,并不称之为“九阳魁首”。“六阳正气丸”是一种流行极广的中药,并不需改称为“九阳正气丸”。
  以战国后期之人的意见,硬要去约束殷周或西周时代的《易经》,未免是以后拘前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生肺结核,至近代才有肺结核特效药,论者指摘曰:何不使用特效药Ri-fampicin、Isoniazid去治林妹妹的病?薛宝钗送她燕窝,有什么用?尤二姐觉大限吞生金,痛苦不堪而死,现代读者指摘曰:尤二姐缺乏常识,何不服安眠药,痛苦就少得多了?
  道家哲学一直认为阴阳并重,太极图中双鱼对称,阴盛则阳消,阳盛则阴消,阴阳完全相等,物极必反。阴渐盛,自少阴发展至老阴,阴盛极就开始衰,出现少阳、阳明而至老阳,有一个循环转变的过程。强调阳刚而贬低阴柔,是儒家中某一派(有人认为可能是子张之徒〗的观点。董仲舒更将阴阳之说用之于人事,尊阳贬阴,用以尊君贬臣、重男轻女。董仲舒《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儒家强调人伦之中,以三伦为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为了维持宗法社会中礼教的架构,将阴阳作了便利的解释。董仲舒之学在西汉大盛,《易传》中九阳六阴的代号更为人用作表示重阳轻阴,其实《易传》本身,也未必认为九比六更重要。
  在世界各民族中,数字大致上并无特殊意义,西方人说七字吉利,十三不祥,六六六是魔鬼,都是后世的迷信。中国人、日本人不喜“四”,因与“死”同音,也非古俗。当代广东人喜“八”,因音近“发”,最近上海人认为“四”字吉利,因在简谱中为Do、Re、Mi、Fa之Fa,即“发”,表示发达、发财。卜占本来以龟甲、牛骨为工具,但甲骨卜占不易,后来改采简易的方法用筮草。筮草常一五一十地来数,五与十这两个数字在术数家的说法中有了特殊意义。《易传!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乾凿度》云:“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五音六律七变,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孔子曰:阳三阴四,住之正也。”郑康成注云:“五象天之数,奇也;十象地之数,偶也。合天地之数,乃谓之道。”到宋朝,刘牧有所谓“河图”,朱熹有所谓“洛书”,都是一大堆数字。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所谓象数之学,初视之似为一大堆迷信,然其用意,亦在于对于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一有系统的解释。”到后来历法、方位、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宫商角徵羽、政治吉凶、行军打仗、生辰八字、婚姻风水,无一而不与术数有关。
  古人说到数字,远不如今人之精确。《吕氏春秋……有始篇》谓:“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地有九州,那是事实,天有九野,是哪九种野?就不详说了,这已接近于阴阳五行家的说法。
  吾友台湾叶洪生兄有《论剑》一书之作,根据《易传》的说法而坚认《九阴真经》之名不通,盖《易传》认为阳为九而阴为六,所以应改称“六阴真经”,他说:“道家既无‘九阴’怪谈(佛家亦无)。”其实宋人黄裳撰写《九阴真经》,本为子虚乌有之事,而且他只研读道书,根本不理儒家所尊崇的《易经》,《易传》中之大部分当非孔子所作(郭沂先生主张《易传》中的一部分可能经孔子整理),可能是战国后期的儒门弟子(或非儒门弟子)所撰,虽内容甚佳,但黄裳先生自可以“我道不同”,置之度外。他硬要写《九阴真经》,别人恐亦无可奈何。(你打得过他吗?)吾友杨兴安兄在谈论拙作《月云》一文文末有注云:“台湾叶洪生在专著《论剑》中说‘阳爻以九为老(至阳),阴爻以六为老(至阴)’,认为无‘九阴’。”友人严晓星查得道教类书中有《帝君九阴经》。“九阴”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三国葛玄《道德经!序》有“祸灭九阴,福生十方”之言。《易传》是儒家及阴阳家之学,认为阳重于阴,因此阳九阴六,至西汉儒家为了尊君、尊父、尊夫,更大大地重阳轻阴,出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需要,并无适当的哲学内容。《九阴真经》是道家武学,主张柔能克刚,阴胜于阳,因此称为“九阴”。“降龙十八掌”特重乾卦,因此为阳刚武学,与“九阴真经”截然不同。
  叶洪生兄研究近代武侠小说,功力深厚,唯将拙作小说中的胡思乱想,一本正经地考据一番(《九阴真经》讲的是武学,与阴阳八卦、老阴老阳的术数完全无关),未免近于“觉远大师风度”了,做学问如此认真,令人佩服,只不过我的即兴空想并非学问。杨兴安、严晓星二兄辛勤为此小问题查阅道藏,极感。其实儒家、阴阳家在先秦均为诸子,《易传》混和儒、道、阴阳家诸说,阴阳家盛于齐东,喜浮夸虚妄,先秦学者称之为“齐东野语”,未必能为一切学问之权威根据。但阴阳家的术数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汉代经学主流是以阴阳家学说说经,王莽好符命,汉光武信纬谶,都有政治和宣传目的,宣传的宗旨是“主公应做皇帝”。后来古文家经学兴起,反对纬谶及阴阳家之言,但直到大学者扬雄,仍脱不了阴阳术数之说。扬雄撰《太玄经》,总原理为“一玄”,分而为三,共为“三方”,又各分为三,共为“九州”,又各分为三,共“二十七部”,又各分为三,共“八十一家”,结论说:“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太玄经》的象数是“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明;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这些数字游戏,说来神秘得很,与方士神仙之道相通,到底有甚道理,谁也说不清楚,似乎对之不必太认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云,是“一大堆迷信”。
  其实,我们把《易经》以及其中的《易传》当作是一种人生哲学以及宇宙观来阅读,可以见到很多深刻而有益的思想。《易传》由于吸收了大量老庄以及田齐稷下的道家思想,表达了富于哲理的对人生、人事、事物发展的思想,很值得作为我们思考的依据。
  例如,《易经》强调阴阳两种矛盾力量的互相冲突,就像辩证法中所说那样,阴阳两种相反力量不断地在发展、矛盾、激化、消长、转换。辩证法认为一种力量压倒了另一种,出现了“否定”的结果,又可以“否定的否定”。《易经》则认为阴盛阳消或阳盛阴消只是部分的消长,一种力量增强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相应减弱,而不必完全消灭,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易经》中有时一个卦阳多阴少,阳极多时阴完全没有了。到阳发展到顶点时又可一变而出现阴。所谓“亢龙有悔”、“履霜坚冰至”,都强调“物极必反”,“相反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来临”,有“自量变而质变”的含义。
  《易经》与《易传》强调“变动不居”,《易经》之“易”,其中一义指的是“变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损卦”:“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复卦”:“复,亨,刚,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心乎?”《易经》把“有往必有复,往复循环”当作是天地的主要规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传》中也发挥一些老子“柔弱胜刚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道理。但基本上是崇阳刚而贬阴柔。
  《易经》与《易传》中教导人谦逊而不自满,不可贪心务得,所以“谦卦”、“损卦”都是好卦。喜欢释《易》的人常说:最坏的“否卦”比最好的“泰卦”更好。因为到了最坏的谷底之后,往后发展只能渐渐变好,到了好的顶点纟往后只能走下坡,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是也。
  道家有“阳九”、“阴九”之说,都是指大灾难、大厄运,“阳九”指大旱灾九年,“阴九”指大水灾九年,平均数每八十年有一个大灾年。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吊唁其丧。钱谦益《慈光寺》诗:“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小说中用“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是逆用其意,意谓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灾难,必须谨慎使用。
  我国古文辞中,确有“九阴”、“九阳”的名称,并不如叶君所云:“九阴不成立。”其实所谓“九阴不成立”,只是《易传》中不用“九阴”这个术语而已。黄裳钻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据儒家“六经”中的《易经》,即使重视《易经》,也不一一定要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所私撰的《易传》,更加不必重视西汉董仲舒为了尊君、振三纲而强调《易传》中尊阳贬阴的不平衡观点。王莽、汉光武搞符命、纬谶,是一种宣传“天命在我”的政治行动,道家的武学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国古文辞中,“九阴”表示阴气极盛,《葛仙公道德经序》:“祸厌九阴,福生十方”,意谓阴气极盛有祸,又指极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对》文中云:“爰北其首,九阴极冥。”湛若水《交南赋》:“烛九阴于赤水兮,觌冯夷之幽宫。”冯夷为水神,居极北之地。“九阳”指太阳或日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夕晞余身兮九阳。”稽康《琴赋》广夕纳景于虞渊兮,晞干于九阳。在《神雕》及《倚天》小说中,《九阴真经》的宗旨极重阴柔,是老子的道家之学;《九阳真经》的宗旨是阴阳调和及互济,纠正道家之偏。
  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人名、招式、功夫等等,都是作者的杜撰自创,可以批评其名称不雅、违反常规、不合逻辑,但不能以清朝人的著作,来批评唐朝人的著作。什么“辟邪剑法”、“葵花宝典”、“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等等,全是金庸的胡思乱想,等于是令狐冲和岳灵珊所创的“冲灵剑法”。桃谷六仙如宣布已创制成功“桃谷六神功”,只金庸可予以制止,不令宣布,别人大概也没有什么法子,不能批评其“六神功”不妥,以“七神功”较合。你如能辩得赢这六位仁兄,放弃原意而改采阁下建议,阁下已有资格列人“桃谷七仙”了。
  “九阴真经”、“九阳真经”之名,系撰作人黄裳先生及另一位无名高人根据道书而撰作,与儒家无关,与儒家尊为六经之一的《易经》无关,更与可能是战国后期甚至是秦汉时始成的《易传》无关。《易传》方创九阳六阴之说,黄裳与无名高人全当他们是“放那种气”。正如老子的哲学中有若干朴素的辩证法,岂能以后世黑格尔、恩格斯、马克思之辩证法来指摘老子乎?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此“黑”,非黑格尔也;公孙龙子曰:“白马非马。”此“马”,非马克思也。
  少年读者要学习《易经》,可参读朱伯昆、高亨、张岱年、钱穆、侯外庐、任继愈、李镜池、冯友兰、李学勤、陈鼓应等诸位先生的著作。我的小说中所说的“九阴”、“一阳”之类,属于游戏文章,并无真正的实际意义,不必认真注意。
  三、金庸新修版《射雕英雄传》周伯通讲述《九阴真经》的来历:
  周伯通道:是啊!兄弟,你年纪虽小,武林中的事情倒知道得不少。那你可知道《九阴真经》的来历?
  咱们大宋以前有个皇帝,叫做徽宗。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皇帝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上一卷一卷地细心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学道术,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
  那黄裳心想:原来我也老了,可也没几年好活啦。他花了这几十年心血,想出了包含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学,过得几年,也染上了那谁也逃不过的瘟疫,这番心血岂不是就此湮没?于是他将所想到的法门写成了上下两卷书。
  四、叶洪生批评金庸《九阴真经》弄巧成拙内容摘要:
  1 连载版《九阴真经》被设定为黄药师赖以成艺的武学奇书。
  2 连载版《九阴真经》的作者是达摩祖师。
  3 道家佛家均无“九阴”怪谈,黄裳阅遍五千余卷《道藏》应该知道这个常识。
  4 《易经》阳为单数,阴为双数。九为阳之极,六为阴之极。
  5 叶洪生建议金庸把《九阴真经》改名为九天、九幽、九渊真经。
  6 《九阴真经》徒有其名,却没有符合道家理论的具体阐述。
  五、金庸回应叶洪生内容摘要:
  1 《易经》是儒家之学。
  2 孔子《论语》不谈阴阳。
  3 《易经》原本注重阴阳互济,金庸的意思大概是,阴和阳原本是平等关系。
  4 九阳六阴的起源,是战国时代用刀子在竹简上刻字不清晰,所以要用九和六加以区别。
  5 道家阴阳并重,董仲舒强调君权,所谓君为臣纲等三纲五常,以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导致阴阳失衡,重阳而轻阴。
  6 金庸认为九阴或是六阴都是无所谓的,数字没有特殊意义。
  7 古人对数字概念没有准确定义,所谓九野九州九山九塞都是虚指。
  8 金庸表示我的《九阴真经》就是随手一写,不应该当成学问来斤斤计较,并且古人著作中的相关内容也很乱啊。
  9 道家有表示大灾难的“阳九”“阴九”之说,我金庸发明的《九阴真经》《九阳真经》就是这个意思。
  10 古书中也有“九阴”这个词。
  11 黄裳遍阅《道藏》而著《九阴真经》,纯粹是属于道家的学问,和儒家的《易经》无关。
  六、尹志平及另外两首相关诗词:
  [元]尹志平《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宋]释子益《偈颂七十六首》:六阴既穷,群魔自殄。一阳来复,吾道大亨。拄杖竖,十方民办一时竖。拄杖横,十方世界一时横。兵随印转,将逐符行。
  张抡《西江月·四序常如转毂》:四序常如转毂,百年须待春风。江梅何事向严冬。早有清香浮动。只为六阴极处,一阳已肇黄宫。阴阳迭用事何穷。此是乾坤妙用。
  七、国学大师古籍全文检索“六阴”:
  1 《道藏》中的“九阳六阴”:
  道部>洞真部>《阴符经三皇玉诀》:圣人得之机权,九阳六阴,合其一者,日月有数,大小有定也。
  道部>洞真部>《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巍巍大道,万法真宗。九阳天真,六阴幽鬼。福业不同,闻我妙咒。
  道部>太玄部>《古文龙虎上经注》:自初一起九,至十六,则起六,九阳生也,六阴生也。
  道部>洞真部>《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元·卫琪:六阴剥尽,九阳始成。
  2 《道藏》中的“六阴消尽一阳生”:
  道部>太玄部>《爱清子至命篇》宋·王庆升:六阴将尽,剥去而变纯阳干健之体也。
  道部>洞神部>《通幽诀》:九月五阴生。山地剥,谦直。十月六阴生。纯坤直。
  道部>洞玄部>《抱一函三秘诀》元·金月岩:亥时六阴俱足,而成纯坤,归根复命,返本还源,负阴抱阳,阳复于斯而生。
  道部>洞真部>《中和集》元·李道纯:然后退至六阴,阴极阳生,顷刻之间,一周天也。
  道部>洞真部>《修真十书悟真篇卷》:夏至一阴生之后,每三十日增一阴爻,至六阴月为坤卦,乃为阴符之候。阴极阳生,周而复始,此一年加减之数也。
  道部>洞真部>《玉豁子丹经指要》宋·李简易:六阴归坤,万物还元。
  道部>洞真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宋·萧应叟:六阴化为纯乾,故曰制魔保举,度品南宫。
  道部>太玄部>《清庵莹蟾子语录》元·李道纯:然后运至六阴,阴极阳生,顷刻之间,一周天也。
  道部>正一部>《玄真灵应宝签》:六阴至极,阴极阳气始生。
  道部>洞玄部>《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宋·董思靖:今于六过,乃六阴数极之时,魔威盛大。
  道部>洞玄部>《玄圃山灵秘录》:天时之凝,凝于五阴。六阴一阳之,至寒之时。
  道部>洞真部>《大洞玉经》:五帝大魔伐六阴,而阳回六府。
  3 《道藏》中的“六阴六阳”,合而为十二,对应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以及人体十二经络:
  道部>洞真部>《修丹妙用至理论》:道生于一,一为药之祖。故始于十一月,冬至一阳而生复,二阳而生临,三阳而生泰,四阳而生大壮,五阳而生央,六阳而生乾。五月夏至,一阴而生媾,二阴而生遁,三阴而生否,四阴而生观,五阴而生剥,六阴而生坤。起于一阳,尽其升降,周十二卦气毕功。
  道部>太玄部>《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六阴六阳,会合黄庭,还归丹田,神气皆足,故为还丹也。
  道部>洞真部>《黄帝阴符经讲义》宋·夏元鼎:自一阳而浸至于六阳,自一阴而浸至于六阴,皆以渐而长,未有骤而进也。故阴阳相推,皆顺自然之理,惟圣人知其然也。
  道部>洞神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汉·阴长生:天地相合,六阴六阳俱备。
  道部>洞神部>《混元八景真经》:谓一日有十二时,六时阴,六时阳,配昼夜为节,即为八卦,此八卦是一日之用神也,人亦有十二位神,名六阴神、六阳神,配合荣卫为八卦,亦是一日之用神也。
  道部>洞神部>《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六阳为乾气之变也,六阴为坤时之行也。
  道部>太清部>《天原发微》宋·鲍云龙:邵子曰:一岁之闰,六阴六阳。
  道部>太玄部>《道枢》宋·曾慥:四阴升而生观,五阴升而生剥,六阴升而生坤。……六甲,六阳神也;直符,六阴神也。……六阴六阳,七复之数,内炼金丹之火候者也。
  道部>正一部>《上清灵宝大法》宋·宁全真:十二宫分野,在人则十二经络脏腑,以应六阴六阳,表里生成形也。
  道部>洞玄部>《灵宝玉监》:在人则十二经络脏腑,以应夫一身六阴六阳之形数也。
  道部>洞真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张宇初:乾为六阳之极,九和也。坤为六阴之极,十合也。
  道部>续道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明·朱权:十二月卦:正月泰三阳,二月太壮,四阳三月夹,五阳四月乾,六阳五月姤,一阴六月迟,二阴七月否,三阴八月观,四阴九月剥,五阴十月坤,六阴十一月复,一阳十二月临。
  道部>洞神部>《太上正一阅箓仪》前蜀·杜光庭:谨出太上神明上灵官中宫六阴六阳成身吏各十二万人,出为臣调理阴阳,延年保命,成身合道,通神接真。
  道部>洞神部>《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极大道神皆至,诸十方八史、六甲父母、六阴六阳诸玉女、天官列宿、四时五行皆至。
  道部>洞真部>《真气还元铬》五代·强名子:大凡吐纳调服元气,皆取夜半子时,直至日午已前,并可调服,号曰六阳之气也。午后至夜半子时,号日六阴之气也,不许吐纳调服内气,则百无所妨。
  道部>洞真部>《生天经颂解》金·王吉昌:五气朝元五气清,六阴消尽六阳生。
  道部>洞神部>上洞心丹经诀:盖子至午谓之六阳,其气生。午至子谓之六阴,其气死,无益于人。
  4 《道藏》中的《六阴经》:
  道部>洞神部>《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得太上《六阴经》、《洞微真文》。
  道部>洞真部>《茅山志》元·刘大彬:《上清三洞混化经》、《上清四真内神经》、《上清六阴洞微经》、《上清元始历化经》。
  5 佛家儒家医家典籍中的“六阴”:
  佛部>续藏经>《列祖提纲录》清·行悦:六阴极处一阳乃生。一阳既生谓之长至。
  佛部>续藏经>《五灯全书》清·超永:六阴灭尽。滴水滴冻。一阳复生。群灵彰用。
  佛部>续藏经>《正源略集》清·达珍:六阴逼尽一阳生。
  佛部>续藏经>《禅宗杂毒海》清·性音:六阴已极一阳生。
  佛部>续藏经>《了庵清欲禅师语录》:把住则六阴充塞。放行则一阳复生。
  佛部>续藏经>《天目明本禅师杂录》:试向静居闲探索,六阴极处独回春。
  佛部>续藏经>《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阴剥尽,不可停留。一阳复生。难为遮掩。
  佛部>续藏经>《元叟行端禅师语录》:转一阳。出六阴之内。驱六阴。入一阳之中。
  佛部>续藏经>《月涧禅师语录》:六阴剥尽。鄱阳湖尽底干枯。一阳复生。蠙州门暗通一线。
  佛部>续藏经>《环溪惟一禅师语录》:六阴剥尽。寒则普天普地寒。一阳复生。热则普天普地热。
  佛部>续藏经>《石溪心月禅师语录》:昨夜三更举手相贺。且喜六阴俱剥。一阳复来。
  佛部>续藏经>《云外云岫禅师语录》:一阳破坤。六阴生乾。君子之道日长。小人之道日消。
  佛部>续藏经>《剑关子益禅师语录》:六阴既穷。群魔自殄。一阳来复。吾道大亨。
  医部>各论类>《景岳全书》明·张介宾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
  《周易义海撮要》卷九:一三五阳也,二四六阴也,以卦分之乾震坎艮阳也。
  八、结论:
  金庸设定黄裳遍阅《道藏》五千余卷而发明《九阴真经》,则“九阴”一词就不应该是“阳九”、“阴九”,“祸厌九阴,福生十方”,“爰北其首,九阴极冥”,“烛九阴于赤水兮,觌冯夷之幽宫”,等等这样的形容词,而必须符合道家关于阴阳的理论。一般来说,道家普遍认同六阴六阳学说,六阴消尽一阳生,阴阳并重而互生。六阴六阳相加得十二,分别对应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以及人体的十二经络,这三个十二是道家修炼的基本依据。“九阴”“九阳”,九加九等于十八,在自然和人体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无法形成有体系的理论和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0-9-22 1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检索了“六阴”“九阳”,为何不同样也就检索一下“九阴”是否也有出处?恕我直言,楼主如果是在写论文,在文献的程序是不过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0-9-22 12: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很少人知道,或者是不愿意提起,当年叶洪生所以要“批”金,捧司马等在台武侠作家,是有些其他动机的。《联合日报》就是国民党的外围准党报,叶洪生更是国民党培育的反共文人。在1980年初,叶还大言不惭,公开谈论作为“民族复兴基地”,要如何积极介入,“帮助大陆青年彻底觉醒”。(参加东海大学哲学系编:中国文化论文(三),叶著《为大陆青年的思想趋向寻求答案》)其实看叶的文字发表时间,就不难发现,金庸跟大陆走得越近,叶对他的抨击也就越激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