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李广为何难封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0-9-5 15: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很多人在中学时期都熟知这句名言,并应用于喟叹怀才不遇的作文之中。
  冯唐是谁,似乎不甚重要;如果不是这句名言,冯唐是否存在,世人多不知晓。但李广的名气就大得多,位列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中,而且知名度还是居于前列的;司马迁对他很推崇,在《史记》中给了他一个列传的位置——这也许是李广名气大的主因之一。后世更有文人歌咏颂扬“飞将军”,以舒自己边疆建功的志愿;或忧愤李广难封,以舒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这也许又是李广名气大的主因之一。
  有人说汉帝针对李广家族,有人说是卫青和李广有怨,打压李广,所以李广难封。窃以为这些说法也都是“窃以为”。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还是《资治通鉴》,李广协从卫青出战的次数并不多,没有上下级关系,打压之说实在缺乏证据。李广生命中最后一战是随卫青出征,且卫青不听李广屡次请命,坚持让他迂回包抄单于,结果出现了“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最后不愿“对刀笔之吏”,愤愧自杀”的结局;也正是这一次战争,李广的三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的军队,夺了左贤王的战鼓大旗,被封了关内侯。虽然卫青有照顾公孙敖的嫌疑,但也有遵循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的意思。至于汉帝针对李广家族,更不可考。李广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前两位,是“文景之治”的作者,后者不必说,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这三位既非暴虐帝王,又非腐朽之主,在各自的岗位上即便不说是文德武功,也算是合格之上的君主了,似乎没有针对一个将领的必要。更何况,汉武帝对于李广的孙子李陵,在任侍中的职位时,“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阳、楚人五千人”,这种态度,怎么会有针对之意呢?
  看一下李广几次出场的功绩。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担任任骁骑都尉,立了大功。但因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他接受了,因此朝廷没有给予封赏。这次绝对是他脑袋秀逗了,接受私印,也是大忌,否者,以这次军功封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李广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侯,李广行军没有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派人打更,不过他也会远远地布置哨兵,所以倒也没有遭到过危险。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射雕人,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李广知道后,带领一百骑兵追赶,杀了两个,捉住一个,又遇上数千匈奴骑兵。李广让所有人下马卸鞍,迷惑了匈奴兵,等天黑了借夜色安全回归。对敌展现了智勇;宦官遇敌,则恐怕与李广行军打仗时对军规戒律的认知也有关系吧。
  元光六年,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领万骑,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是,卫青斩获七百人,赐爵关内侯;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李广被俘,诈死逃脱,李广损失重大,又被敌人活捉,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赎为庶人。
  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汉兵死亡的超过一半,汉军的箭也快用完了。张骞的军队也到了,匈奴军队才解围而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李广常到南山中打猎。曾经在一天夜里,李广回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广。李广的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呢!”就让李广住宿在霸陵亭下。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皇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霸陵尉来到后李广就杀了他,然后上书自行谢罪。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卫青知道了单于驻地后,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迂回绕。李广请求正面与单于一战,表明这是他多年盼望的机会(也是他盼望已久的封侯机会)。可惜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加上要照顾公孙敖,于是坚决不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军队没有向导,迷了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误了日期。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当户,二儿子李椒,三儿子李敢。李当户死得早,没有什么记载,也不知其有何成绩,只知道他担任过郎官。李椒,被汉廷任命为代郡太守,没有具体记载,死于李广之前。李敢在漠北之战中,因军功成绩被赐爵封关内侯,食邑200户,并接替了李广原来担任的郎中令一职。公元前118年,李敢得知大将军卫青对其父之死应负有责任,便怨恨在心,趁机打伤了卫青。卫青本想隐瞒了事,奈何其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当时正受汉武帝宠信,不能忍,趁李敢跟随武帝到雍地的甘泉宫打猎时,射杀了李敢,武帝为此而隐瞒,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率五千步兵征伐匈奴,遇到匈奴单于亲率的匈奴八万主力骑兵的围攻,援军不敢来,在激战八天八夜,杀敌万余人之后,武器损坏、箭矢耗尽,突围失败,被俘后投降。据说李陵投降,本想效仿赵破奴,先投降,再伺机逃回汉朝。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却大怒,但是经过调查之后,武帝发现是路博德不愿为李陵后援,才上的书,并非李陵的想法,武帝后悔了。一年后,武帝让公孙敖想办法营救李陵,没有成功。公孙敖却汇报说:“捉了俘虏问了,说李陵教单于练兵以防备汉军,所以我没成功。”武帝一听,再次大怒,杀了李陵全家。后来汉朝有使者出使匈奴,发现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李陵。李陵家人被杀,导致李陵再也不愿回归汉朝。汉昭帝曾派使者招李陵归汉,李陵答复:“丈夫不能再辱。”
  纵观李广的表现,呈现在后人眼前的功绩确实乏善可陈,几次出征,要么功过相抵,要么过大于功,拿得出手的军功很少,勇猛有加,战绩不佳,不被封侯也合理合法。他儿子都能封侯,他大小七十余战却封不得,似乎并不是领导们偏颇。想来是运气,如同光武帝说他“数奇(气运不好的意思)”;如果你信运气的话。
  宋朝武学博士何去非:“……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何去非认为是他治军方法不对,虽然士兵们很乐意跟随他,但真到行军打仗时,作用效果不如和他同级的治军严谨的程不识。司马光也说:“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孤军被围,迷失道路,一次可以说是天意,次数多了应该可以说明一军的统帅治军和谋略方面的缺失。正如明末清初的黄淳耀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或许,李广适合做“将”,在统帅的领导和布局下出击杀敌,而不是自己统帅一军作战。
  将与帅是有区别的,将侧重勇猛杀敌,带动士气;帅侧重运筹帷幄,掌控大局。很多将做不得帅,很多帅做不得将。比如张飞、赵云,在诸葛亮的统筹安排下,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张飞领军,让诸葛亮冲阵,想要三足鼎立恐怕是难而又难了。李广的领军方式,可能不适合独立作战,但偏偏他独领一军的时候多,跟随大军作战的机会少,没有大胜仗,没有大军功,封侯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李广是悲剧的,不是在于怀才不遇,而是在于才能和岗位的不匹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