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3-10-12 02:51:57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2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1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 发展阶段 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a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d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自由传播。
  本质目的: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首先解释以下概念
  民主:指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民主又叫德先生(democracr);科学又叫赛先生(science)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问题: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倡导儒家思想?
  答案: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地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2: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问题: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是旧道德的载体。为了彻底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也要来一次革命。他们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展示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学习】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局限性: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谈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2、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3、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探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何特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特点:
  a 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如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b 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影响:
  a 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b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巩固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但在本质上都是反封建的,只是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选b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前期新文化运动相对于改良派和革命派而言,主要新在对中国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选b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此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共的成立。
  【教学反思】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2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
  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课: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
  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加紧侵略中国,而袁世凯则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基于此,为了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
  三提倡三反对
  ”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⑶共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⑵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况:李大钊:
  ①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3)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4)认为仅靠思想斗争就能从根本上改造旧社会,缺乏政治斗争的自觉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作业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课后思考: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派别 主   张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 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派 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激进派 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 物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 度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推荐阅读:[*]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9课 新文化运动[*]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2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