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3-10-12 02:48:30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精选15篇)
《认识图形》教案 篇1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这是我上的一节研究课,这节课过去好久了,每当我静下心来,总是能感受到同学考虑的气息,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同学灵动的智慧和敏锐的考虑力。每当我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说话的声音自然就提高了,然后就会沉溺在同学考虑的快乐之中。
  朋友都说我是个教育痴,我的幸福来自于同学的考虑和快乐,在这个案例的描述中大家能感受到同学的思维状态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挑战与生机。
  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同学是不陌生的。因为同学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和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了解同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我的教学思路是:交流—验证—问题—结论。
  果然不出我所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清楚地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知道了内角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干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研究的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同学研究前,我们简单交流了验证的方法以和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同学提供研究的方法和合作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交流后,大家开始研究了,我留给同学的时间是8分。
  同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个俨然是小科学家,积极主动,非常投入。课堂中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沉静和考虑,偶尔会有一两个同学的争论声,在这轻声的争辩中,同学的思维在研究中不时地进行碰撞。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轻轻地走进每一个小组,寻找需要我协助的小组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我发现大局部小组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和交流。其中第2小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验证,我给他们提供了方法,进行指导后,小组学习进入正常的轨道。之后,我进入了需要我参与的第5小组,这个小组存在的问题是组长不停地指责组员做得不好,组员在组长的埋怨声中手足无措。我加入这个小组后,首先协助他们确定验证的方法,给每个人分工,然后和他们一起用丈量的方法进行验证。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自同学的精彩。
  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一个小组用“量”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大约是180°。他们的丈量结果如下:
  这个小组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说明了大小钝角三角形指的是形状的大小,接着根据丈量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小。这个小组的意见有一个小组赞成。
  话音未落,周启航站起来说,这个结论还需要验证,请再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试一试。他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个很小的锐角三角形,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丈量,最后得出丈量的结果是184°,结论推翻。周启航得意洋洋地回到了座位,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
  “周启航,请问你为什么说结论推翻了呢?”
  “我觉得这个结论只要举出一个不正确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是不对的,就可以推翻。”
  大家点头表示同意周启航的说法,这种数学学习思路很重要,我和时和同学讨论,让他们体会在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
  我追问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同学摇头,看来同学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也没有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小组的丈量结果,对同学头脑中原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印象没有造成任何的抵触。我想,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期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会自然意识到。因为教师需要给同学的思维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
  我怎么折不成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了“折”的方法。一个小组在实物展台上用等边三角形进行对折,折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在一条直线上,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针对这个小组的交流,我提出了能不能用这种对折的方法验证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下面的同学用自身剪的三角形纸进行操作,教室里除了折纸的声音,非常恬静。
  突然,刘青小声嘀咕了一句:“我怎么折不成呢,对折后它们每两个角之间都有缝隙。”她的这一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同学点头同意。
  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处置,很多老师建议我省掉这一环节,或者是我在前面做一个示范就可以了,不要同学动手折,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我想这是同学学习和研究的好机会,老师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回避同学容易出现的问题,于是我保存这个环节,让同学动手折一折,体验这种方法的直观性。
  对我来说,这个原因很清楚,假如不能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就会很容易出现上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同学来说,先找中位线,再进行对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同学对中位线的概念没有准确的认识。针对同学的这个特点,我不用语言的讲解,而是结合教材中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同学在仔细观察、用心体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只要同学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
  教材中的结论错了
  再一起交流“撕”的方法,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下图:
  同学在撕和拼的过程中,每两个角之间总是有空隙,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从而我们又回过头来看前面“量”和“折”的方法,也是有很大的误差的,这时候,班若愚提出了自身的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太准确的,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
  这个疑问给同学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同学虽然能理解误差是不可防止存在的,但是很难正视这个问题,所以对教科书上的结论发生了怀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获得一个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在180°左右。
  同学的思路在不时地深化,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令我感动,那么怎样把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入呢?我思索着。
  一张长方形纸的启示
  教室里有片刻的恬静,怎样准确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怎样启发同学利用原有的认知去获得结论呢?当同学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一个台阶,让他们接着走下去。
  我手拿一张长方形纸,提醒同学一个直角是90°,这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360°,这个长方形纸可以折成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片刻后,同学欢呼,立刻悟到可以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发现让同学兴奋,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同学: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干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个过程对同学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对同学的思维要求很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已经放弃了预先设计的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练习的想法,而是放手让他们进一步探索。
  放手后的精彩
  同学研究5分后,居然做出来了,虽然只是个别同学,我还是很兴奋。
  李佳辉: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李佳辉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同学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全班同学出现了恍然大悟状。
  “老师,我们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只要验证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行了。”
  “老师,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老师,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在同学的欢呼声中,我明白同学真的懂了,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
  聆听着同学提出的问题,看着他们把问题存在问题银行里,满脸洋溢着的快乐和幸福,我想他们收获的不只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对数学的一种热爱。
《认识图形》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64—65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难点: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说一说:出示街景图,让同学找角,说说看到的角,并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2、折一折,摸一摸:通过折角、摸角等活动形成角的直观形象。
  3、标识角:教师先介绍角的各局部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4、练一练:用符号标出角。
  二、比一比。
  1、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的角,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然后让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总结比较的方法。
  2、练一练:第(1)小题独立完成,方法不限。第(2)小题先让同学动手操作,充沛发表意见,通过比较发现:尽管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体会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找一找:在实物图中找出图中的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i、比一比:借助三角尺,直观地认识直角,然后通过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iii、说一说:结合教室或其他实际场景说说各种角。
  iv、练一练:第1题,独立识别各种角。第2题,先观察,可直接判断,或利用尺子当工具。
  安排作业: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感受图形的美。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边
  比一比:直角锐角钝角
《认识图形》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
  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剪一剪 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 用钉子板围。
  2、 用小棒摆。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认识图形》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教案。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教案》。)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及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辨认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这一启发,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在“体”上。)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教学反思: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
  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教学反思: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教学反思: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图形》教案 篇6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 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1 选择适宜的方式首次呈现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2 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3 有层次地安排操作练习。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认识图形》教案 篇7  认识图形、统计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3~13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认识图形和统计。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统计。
  二、复习认识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出示每种图形各两个,杂乱地排列。
  教师:根据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能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结合刚才的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整理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2)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2?复习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每一条边都叫做正方形的边。
  (2)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3?复习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一说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4?巩固练习,加深提高
  出示第13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
  三、复习统计
  教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2)整理后的结果要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出来。
  出示第133页第10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①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
  ②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完成统计图。
  ④学生完成后,全班评价。
  ⑤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如: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参加科技小组的比参加数学小组的多多少人?
  四、综合练习
  1?第133页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135页第4题
  (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统计表共有几行?每行各表示什么意思?
  (2)怎样比较跳高的成绩?
  (3)怎样比较100 m跑的成绩?是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还是用的时间长的跑得快?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138页第14题
  先分析统计表,再提出数学问题。
  五、全课小结
  谈收获和体会。
《认识图形》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白纸,彩色笔工具
  2,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每组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早上好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图形,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师实物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谁认识它们 请介绍一下.
  2,揭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平面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请大家从桌面上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拿的什么体,摸的面是什么形 说完后把图形还给组长.
  个人汇报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
  2,操作探究,体会"面在体上"
  启发再现
  我们通过观察知道,长方体藏着什么形 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呢
  (2)你能利用这些立体图形吧我们刚才见过的图形搬到纸上吗 你有什么方法
  (3)个人思考,汇报
  方法:描 印 画 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的办法比书上的还要多.
  (4)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下面,每个人按照书本34页的方法,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一个小组画在同一张纸上,轮着画.一个画完再到下一个同学,小组长拿出纸,小组合作,开始吧.
  (5)全班交流
  请第一组和第二组交换欣赏,第三组和第四组交换欣赏.
  (6)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把平面图形搬到纸上.请小组长把学具放整齐.
  3,我们一起和这些新朋友打招呼吧.
  4,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 请读歌谣.
  造房子
  捡颗小石子,地上画格子.
  长格子,方格子,划好格子造房子.
  楼上分给小鸽子,楼下分给小兔子.
  思考:长格子指的是什么图形 方格子指的是什么图形
  5,变式:聪聪也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看它是长方形 为什么
  老师展示梯形 菱形,请学生判断
  6,小结:同学们真棒!像孙悟空的眼睛一样,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区别它们.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抢答游戏
  第一回合:老师当裁判,请一位同学当主持,一位同学盖红花.游戏规则: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
  一名学生举高图形,让其他学生抢答
  第二回合:(方法同上)规则: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第三回合: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当主持,其他同学说出图形的名称
  小组长举高图形,小组同学抢答
  2,数一数:书本36页第3题
  做这道题目时,该注意什么
  讲评:三角形,圆形有几个
  整个图形像什么 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3,说出下列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学会看交通标志,可以告诉弟弟妹妹,出门要遵守交通规则.
  4,找一找,说一说
  在我们教室里,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呢
  5,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下面给大家介绍小知识——七巧板(课件演示)
  七巧板是有七个图形拼成的,是我国人民的指挥结晶.它能拼不同的图案.看,这个像什么
《认识图形》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事物,他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索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了解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特征,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幼儿能够区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特征。
  2、通过游戏知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能及时说出来。
  活动准备:
  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土坑",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木板";小熊的家;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饼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
  二、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熊家刚建好了房子,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做客呢,我们一起出发吧﹗要跟着老师哦,不能走丢咯。"放音乐,幼儿跟着老师有秩序的走。
  2、师:"哎?前面是什么呀?怎么那么多的小坑啊?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儿回答。师:"那我们来像个办法将小坑填满吧﹗好"师:"路边有好多的木板,我们就用木板来铺路吧﹗"幼儿铺路,教师提醒:"你们可要动动脑筋哦﹗什么样的木板放到坑里才正正好。"
  3、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铺好,请几个小朋友回答:"你们用什么形状的木板铺路的呀?"小路修好了,带领幼儿走在木板上,边走边说走的是什么图形。
  4、到小熊家做客我们沿着小路到了小熊的家,快去看看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吧﹗幼儿回答: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饼干。
《认识图形》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③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景与激趣
  1.设景。
  师:(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小叮当。
  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生:想!(学生很好奇地观察礼物)
  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
  生:喜欢!
  2.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与交流
  1.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
  (出示课件:动画球,魔方……)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
  生1:把球放在一起,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
  生2: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一起。
  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同。
  师:说得真好。小叮当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一样吗?
  评:“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电脑屏幕上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喜欢被表扬,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对其进行褒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看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牙膏盒长长方方的。
  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
  生3:我摸到了尖尖。
  师:有什么感觉?
  生:手摸在上面痒痒的。
  生4:我看到魔方是正正方方的。
  生5:魔方也有6个面,而且6个面一样大,摸起来也是平平的。
  生6:魔方也有尖尖。
  生7:我看到茶叶筒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
  生8:茶叶筒上下两个面看起来圆圆的。
  生9: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生10:茶叶筒的面是平平的。
  生11:球是圆溜溜的。
  生12:球摸起来光光的。
  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评: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摸一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辨、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若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
  3.搭一搭(区别物体的特征)。
  师: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了。
  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
  生3:我发现把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师:说得不错。所以我们做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预制块。
  评:通过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二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1:我知道牙膏盒、鞋盒……叫长方体,因为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生2:茶叶筒、易拉罐叫圆柱。
  生3:魔方是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
  生4: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叫球。
  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5.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6.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每组3名同学蒙住眼睛,另外两名同学一位提要求(摸什么),一位当裁判(看摸得对不对)。师示范游戏的做法,生兴致高昂地分组做游戏。
  评:揭示概念,形成表象,是以上活动的必然结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是这些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是形
  成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机。
  三、解释与应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
  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见过哪些东酉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物体的形状相同呢?
  生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的。
  生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
  生3:我家的电冰箱是长方体的。
  生4:牙膏盒、鞋盒、酒盒、烟盒都是长方体。
  生5:魔方是正方体的。
  生6:我的玩具盒是正方体的。
  生7:旗杆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8:铅笔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9: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10:我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体。
  生11: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是球。
  生12:地球仪的形状是球。
  生13:弹珠的形状是球。
  评:“实践——认识——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学生用刚形成的图形概念来“解释”现实中的图形物体,正顺应了这一认识规律。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拓展与提高
  1.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电脑出示机器人),你们能数一数机器人小叮当是由多少个长方体、多少个正方体、多少个圆柱、多少个球组成的吗?
  生:小叮当是由2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4个圆柱,3个球组成的。
  2.师:小叮当来的时候跟老师说过,让老师在这儿准备了4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子,请你们把长方体装在红色袋子里,把正方体装在黄色袋子里,把圆柱体装在白色袋子里,把球装在黑色袋子里。
  评: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相当妙,既前后呼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本节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举三得。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特点:
  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中,学生并不觉得“难”,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为图形概念的建立作了坚实的铺垫。
  2.学生的活动充分。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特急,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趣。
  3.学生探索的空气很浓。整节课学生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当然,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也为学生探索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节好课。
《认识图形》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第33页的有关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的形状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都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老师事先用布把得篮子盖起来。)
  1.看一看(引导学生初步观察)。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将篮子中的物品倒在桌子上,然后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物品。)
  2.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同学们看过这些物品后,请你在自己的小组中向其他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3.分一分(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和操作。)桌子上的所有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老师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这样,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出现几堆不同形态的物品。)
  4.议一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品放在一块儿。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品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翩的长方体作为一类。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各小组进一步认真观察,并重新进行分类。)
  2.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些物品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呢?(每组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予以表扬。)
  3.讲一讲(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各组同学分得对不对呢?为什么分得对、为什么分得不对呢?(教师先揭示概念特征,接着出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最后让学生感知各种形态的物体。)
  a、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球的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b、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先看黑板上的圆柱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圆柱摆放到一块儿了。)
  c、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不都是一样的;(学生先观察黑板上正方体图形,再各自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
  d、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再摸一摸长方体形的物品。有的学生提出: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是两种形状不同的图形。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把桌子上长方体物品翻转放置,再对这两种长方体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图形的实质是相同的。)
  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
  1.比一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请同学们每个人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先各自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比较一下:在操作这些物体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在操作时的感受。(学生汇报:球和圆柱都能滚,并且,球能随意滚,圆柱必须躺着滚;而长方体、正方体不能滚,只能推着走。)
  2.搭一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现在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用桌子上的物品来搭一种造型。请大家先想想搭什么,然后看看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些可以做建筑材料,哪些不可以做建筑材料。请各小组的同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的搭的过程中,应用了前面所学习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别的知识,摆出了火车、飞机、游乐园、儿童城堡等形态各异的造型。)
  3.想一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刚才的搭建,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呢?(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全部由平平的面构成,所以可以任意搭建,而且搭在一起比较牢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立起来也可以搭在一起;而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不便搭建,只能放在建筑物的上面。)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进行辨别练习)。现在,请各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以下两个练习。
  a、看图形。(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的幻灯片,学生观看幻灯片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b、数图形。(教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幻灯片,学生观看的同时,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2.摸一摸(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放有各种形状的物品,盒子是用布盖着的。现在,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出图形的名称,请同学从盒子里摸出相应形状的物品。(有4位同学到讲台上与教师配合,师生共同做教师报图形名称、学生摸相应物品的游戏,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看。)
  3.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模仿老师和上来的几位同学共同做的游戏,将自己小组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重新装到蓝子里去,并且用布盖上。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个小小组。一个小小组的同不先报图形的名称,另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在篮子里摸出相应的物品。做完一轮游戏后,请各个小组再交换过来,先报图形的名称的小小组再来摸物品,而先摸物品的小小组再来报图形名称。(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各个小组做游戏。)
  总结与迁移练习
  1.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请全班同学对照各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物品,一起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各种物体和图形的外形特征。)
  2.讲一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说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它们也有区别:正方体6个面大小是一样的;而长方体是不一样的;球和圆柱的相同点是圆圆的,但是,圆柱两头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圆的、平平的面,而球则没有面。
  3.练一练(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习)。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到处找一找,看看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有哪些物品是圆柱,有哪些物品是球。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请你把你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进度,本课教学应该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此时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得五星等方式予以强化;同时,还穿插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由于低年级小学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还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要求学生说、做、想的内容都及时进行示范、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形状知觉是物体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儿童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4.在教材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概念揭示上是按照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顺序进行编排的;而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本班的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上述几类形态物体的感知兴趣由强到弱、认识难度由易到难依次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打破了教材的编排序列,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球入手进行教学,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然后认识正方体,最后再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兴趣活动的特点,又能够使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展开学习活动。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现代数学理论主张,选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本课选的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用这些例子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观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对例子进行知觉辨别,为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
  专家评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系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具体概念的一般特点或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所揭示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标准》的要求,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十分准确的。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执教者以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关于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有关原理为指导,按照具体概念学习规律来确定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将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确定为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法。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习得具体概念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实际需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本课执教者除了按照具体概念习得的一般规律组织教学以外,还充分兼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又受到一定的熏陶和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最后,尚须强调的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别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的执教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认识图形》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运用角色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角色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复习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征,尝试描述图形的二维特征。
  3.启发幼儿用礼貌用语,进行简单的交往,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并愿意描述。
  活动难点:区分物体图形、颜色的二维特征。
  活动准备:
  1.小熊两个;小羊、小兔、小猫挂饰若干;各种形状的礼物若干。
  2.供幼儿操作的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大小、颜色不同的饼干若干,贴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标记的盘子各一。
  3.布置一条镶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石子路。
  4、录音机,录有“生日快乐歌”的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扮小动物,你愿意扮谁就选一个挂饰挂在身上。
  2.幼儿带上挂饰,你扮谁呀?(我是小兔、我是小鸭……)
  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小熊小黑和小白的生日,我们一起去为它们庆祝好吗?
  4.怎么去呢?买些什么礼物呢?
  5.每位选一件礼物,你选的是什么?告诉你的好朋友。
  6.出发(要经过一条镶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石子路。并要求幼儿相互说说自己正走在什么形状的石子上。)——小熊家到了。(幼儿坐回自己的座位)
  二、送礼物:
  1.告诉小熊自己送的.是什么礼物,并祝小熊生日快乐。
  2.按小组把礼物送给小熊。
  3.请个别幼儿把礼物按图形分类。
  三、小熊请客人吃饼干:
  1、小黑和小白准备了点心给你们吃(出示两盆饼干)。
  2.小黑请每位吃一块饼干,与你的好朋友比一比,饼干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描述自己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图形的饼干?
  3.小白请大家动脑筋:
  (1)请小动物吃红的三角形饼干;
  (2)请小动物吃黄的圆形饼干;
  (3)请小动物吃绿的正方形饼干。
  四、结束部分:
  1.我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2.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等到明年再来给小黑、小白过生日。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事物,他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索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了解图形。
《认识图形》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认识图形》教案 篇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谈话: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明确:(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
  (2)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导入:今天我们就分类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的特点。
  ①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正方体的特点。
  ①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与圆锥。
  师:你对圆柱与圆锥有怎样的认识?(生自由回答)
  预设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
  生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
  3.观察物体。
  师:关于观察物体,你有哪些经验和感受?
  预设
  生1: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生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下图是一块带有圆形空洞和方形空洞的木块。在下列物体中既能堵住圆形空洞,又能堵住方形空洞的是。
  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实际意义的题。例如某处有洞漏水,我们要用器具将漏洞堵住,选择不正确将无济于事。
  经观察不难发现圆柱B符合条件。它从上往下看(俯视图)是圆,从正面看(主视图)或从侧面看(左、右视图)是正方形,所以应选B。
  解答B
  ⊙探究活动
  1.出示探究内容。
  有一个正方体,先将它的表面全部涂上红色,再把它切割成27个小正方体(如下图),在这些小正方体中,一面涂红色、两面涂红色、三面涂红色的各有多少个?
  2.动手操作。
  3.汇报操作结果。
  一面涂红色的有6个,两面涂红色的有12个,三面涂红色的有8个。
  4.思考:一面涂红色,两面涂红色,三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原立体图形的什么位置?
  明确:(1)大正方体被切割成小正方体后,一面涂红色的是大正方体每个面中间的那一块(如A处)。
《认识图形》教案 篇15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事物,他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索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了解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特征,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幼儿能够区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特征。
  2、通过游戏知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能及时说出来。
  活动准备:
  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土坑",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木板";小熊的家;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饼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
  二、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熊家刚建好了房子,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做客呢,我们一起出发吧﹗要跟着老师哦,不能走丢咯。"放音乐,幼儿跟着老师有秩序的走。
  2、师:"哎?前面是什么呀?怎么那么多的小坑啊?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儿回答。师:"那我们来像个办法将小坑填满吧﹗""好"师:"路边有好多的木板,我们就用木板来铺路吧﹗"幼儿铺路,教师提醒:"你们可要动动脑筋哦﹗什么样的木板放到坑里才正正好。"
  3、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铺好,请几个小朋友回答:"你们用什么形状的木板铺路的呀?"小路修好了,带领幼儿走在木板上,边走边说走的是什么图形。
  4、到小熊家做客我们沿着小路到了小熊的家,快去看看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吧﹗幼儿回答: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饼干。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的数学课《认识图形》,在这个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并且孩子也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告诉老师和身边的小伙伴,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在上一节延伸课,让幼儿运用所学图形知识,找出生活中的图形。还有就是可能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几周,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推荐阅读:[*]《认识图形》教案(通用14篇)[*]《认识图形》教案(精选12篇)[*]认识图形教案(精选16篇)[*]《认识图形》教案范文(通用14篇)[*]《认识图形》教案(通用16篇)[*]《认识图形》教案(精选14篇)[*]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精选15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图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