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3-10-12 02:48:26

2.2.2 对数函数

2.2.2    对数函数(精选17篇)
2.2.2    对数函数 篇1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学生已学过指数函数及对数与常用对数基础上引入的,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辅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节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指数函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的要求,本节的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学会初步应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情态及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之间的转化,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合作意识,感受学习乐趣,动脑思考的良好个性品质。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难点: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在关系②通过已知的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再类比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1、教法——发现法发现法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容易激发其兴趣,唤起其有意注意,兴趣可调动学习积极性。由学生熟悉的指数函数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数函数知识的认识,其次,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发挥其主动性来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即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并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在关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2、学法启发式与独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独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讨论中以教师的点拔如“类比法”使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所提问题,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法,激发他们手脑并用,引发和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3、教学手段①利用学校局域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形象、直观、清晰的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图象加深学生的理解。②利用投影仪提出问题三、教学过程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类比联想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巩固应用知识整合(一)教学流程图引入新课XX年10月18日,美国某城市的日报醒目标题刊登了“市政委员会今天宣布,本市垃圾的体积达到50000立方米”,副标题“垃圾的体积每三年增加一倍”(1)设想城市垃圾的体积继续每三年增加一倍,24年后本市的垃圾的体积是多少?(2)若按现在这个速度,该市要经过多少年垃圾的体积达到百万立方米、千万立方米,……(由环保问题引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数函数设计意图:通过“引例”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有了“引例”辅垫,学生将产生有意注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求知欲。(二)建立对数函数概念(1)假如本市现有垃圾1万立方米,它以每年100%的增长率递增,那么几年之后,本市的垃圾体积达到1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师生互动结果:①先建立函数关系,设年数为x,要达到垃圾体积为y,则函数关系y=2x②在函数y=2x中,y是已知,x是未知,所以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写成对数形式x=log2y若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值,则y= log2x这个函数叫对数函数。 (2)自主学习,用投影仪出示下面的思考题1、何为对数函数2、y=ax与y=logax中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从y=ax → x=logay →y=logax(a>0且a≠1)过渡,把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引出概念。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再让学生比较y=ax与y=logax中x、y的定义域、值域。(三)正确描绘对数函数图象对数函数概念建立后,接着应研究对数函数图象。问题:①你会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图象?②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 与 ,观察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问题,一般会采取列表、描点、连线,或是函数图象变换法作图。动手作图象:同学之间,学生将会对哪种作图方法简便而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画图体会①作图的方法与步骤。②加深两函数之间的认识,关于直线y=x对称。③一般形式的图象如何获得,即如何从 及 过渡到一般形式。在学生的实践探索,与相互交流过程中,教师从中点拔。利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清晰的画面展示画图过程。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师生、生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四)对数函数的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这一要领。通过图象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找出共性,归纳相应的性质。作了以上分析后,分类讨论思想分a>1与00且a≠1,那么两个值大小设计意图:①构造对数函数并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率②对底数a与1大小关系未明确,要分类;引导学生小结:1、通过本节学习,要逐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并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定义域,两数比较大小。设计意图:通过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课堂总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难点。2、①课本p70,习题2.3(2) 2. (1)(2) 3. (1)(2)(3)(4)②预习内容:(1)p68,例2 (3) 例34③思考:指数函数 的图象与对数函数图象 的图象相交,则交点情况有几种?板书设计
  §2.3.2 (一)定义                   1、对数2、图象(二)性质                   (1)            (三)学生练习                                     (2)                                     (3)                                     (4)   
  [评价分析]我根据我校推行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上课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立足课本,变式教学,在多媒体、与投影仪辅助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与重点。整节课主要是为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2.2    对数函数 篇2  课题:§2.2.2对数函数(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教学重点:重点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创设情境组织探究尝试练习巩固反思作业回馈课外活动由函数的观点分析例题,引出反函数的概念.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图象关系.简单的反函数问题,单调性问题.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简单的反函数问题,单调性问题.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创
  设
  情
  境材料一: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 ,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材料二: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 是把指数函数 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 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 的对应值表里的 和 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 的对应值表,如下:表一.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
  -3
  -2
  -1
  0
  1
  2
  3
  …
  …
  1
  2
  4
  8
  …表二.
  …
  -3
  -2
  -1
  0
  1
  2
  3
  …
  …
  1
  2
  4
  8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生:仿照材料一分析: 与 的关系.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材料二:以 与 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师:说明:(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         (2) 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234357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1
  2
  3
  4
  3
  5
  7
  9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 (a·b) = f ( a ) + f ( b ) .”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 (a + b) = f ( a )·f ( b ) .”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答案:1.互换 、 的数值.2.略.
  课外活动我们知道,指数函数 ,且 与对数函数 ,且 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问题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问题2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 的图象上,为什么?问题3如果p0(x0,y0)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函数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问题4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问题5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 ,且 及其反函数 ,且 也成立吗?为什么?结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2.2.2    对数函数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把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熟悉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熟悉,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把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8对数函数 (板书)
  一. 对数函数的概念
  1. 定义:函数 的反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熟悉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熟悉,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对数函数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非凡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非凡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非凡要注重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具体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板书设计
  2.8对数函数
  一. 概念
  1. 定义2.熟悉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探究活动
  (1) 已知 是函数 的反函数,且 都有意义.
  ① 求 ;
  ② 试比较 与4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常数 则当 满足什么关系时, 的解集为
  答案:
  (1) ① ;
  ②当 时,
2.2.2    对数函数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的实质去研究认识的性质,初步学会用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的认识,而且画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的概念,能正确描绘的图像,掌握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2.8 (板书)
  一. 的概念
  1. 定义:函数 的反函数 叫做.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的定义域为 ,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的图像与性质.
  二.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2.8
  一. 概念                                             
  1.定义2.认识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探究活动
  (1) 已知 是函数 的反函数,且 都有意义.
  ① 求 ;
  ② 试比较 与4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常数 则当 满足什么关系时, 的解集为
  答案:
  (1) ① ;
  ②当时,
  (2) .
2.2.2    对数函数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的实质去研究认识的性质,初步学会用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的认识,而且画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的概念,能正确描绘的图像,掌握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2.8 (板书)
  一. 的概念
  1. 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的定义域为,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的图像与性质.
  二.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3) 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5) 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         (4)与.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2.8
  一. 概念                                             
  1.定义2.认识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探究活动
  (1) 已知是函数的反函数,且都有意义.
  ① 求;
  ② 试比较与4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常数则当满足什么关系时,的解集为
  答案:
  (1) ①;
  ②当时,
  (2).
2.2.2    对数函数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的实质去研究认识的性质,初步学会用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的认识,而且画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的概念,能正确描绘的图像,掌握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2.8 (板书)
  一. 的概念
  1. 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的定义域为,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的图像与性质.
  二.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3) 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5) 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         (4)与.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2.8
  一. 概念                                             
  1.定义2.认识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探究活动
  (1) 已知是函数的反函数,且都有意义.
  ① 求;
  ② 试比较与4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常数则当满足什么关系时,的解集为
  答案:
  (1) ①;
  ②当时,
  (2).
2.2.2    对数函数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概念后,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学习对数函数概念进而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已掌握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类比学习对数函数提供了前提,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人口、考古等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本节蕴含的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究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依据以上标准和学生学习发展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类比指数函数的学习,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对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图象的分析、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有较强的好奇心,且在之前指数函数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对数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三、教学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图象思考,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为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在提出猜想后通过投影仪演示底数变化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
  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确定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归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实例引入、直观感知——总结类比、形成概念——类比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应用、提升能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一)实例引入、直观感知
  1、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既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 中的 ,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 的函数。
  问题三:你能在以前的学习中找到类似以上两个函数的例子吗?(促进学生思考这种函数的特点)
  问题四:你能类比指数函数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总结类比、形成概念
  问题五: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三)类比探究、分析归纳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会如何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
  合作探究2:结合指数函数的学习经验,你有什么猜想?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与 验证。
  设计意图: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对数函数图象随底数变化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
  合作探究3: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知识应用、提升能力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可在此总结函数定义域的限制)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利用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思考巩固:已知 ,比较m,n的大小
  设计意图: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但有一定难度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由学生小结,相互补充完善,教师再次强调对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既首尾呼应又为后续学习对数函数的应用铺垫。
  (六)布置作业
  教材P73 练习1,2
  设计意图:练习难度不大,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
2.2.2    对数函数 篇8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习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而材料4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2.2.2    对数函数 篇9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提问。通过找学生分别叙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公式及特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   展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一览表。并和学生们共同复习这些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一览表
  函数
  性质
  指数函数
  y=ax (a>0且a≠1)
  对数函数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实数集R
  正实数集(0,﹢∞)
  值域
  正实数集(0,﹢∞)
  实数集R
  共同的点
  (0,1)
  (1,0)
  单调性
  a>1 增函数
  a>1 增函数
  0<a<1 减函数
  0<a<1 减函数
  函数特性
  a>1
  当x>0,y>1
  当x>1,y>0
  当x<0,0<y<1
  当0<x<1, y<0
  0<a<1
  当x>0, 0<y<1
  当x>1, y<0
  当x<0,y>1
  当0<x<1, y>0
  反函数
  y=logax(a>0且a≠1)
  y=ax (a>0且a≠1)
  图像
  Y
  y=(1/2)x      y=2x
  (0,1)
  X
  Y
  y=log2x
  (1,0)
  X
  y=log1/2x
  三、   同一坐标系中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合成, 观察其特点,并得出y=log2x与y=2x、 y=log1/2x与y=(1/2)x 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关系。所以y=logax与y=ax互为反函数关系,且y=logax的定义域与y=ax的值域相同,y=logax的值域与y=ax的定义域相同。
  Y
  y=(1/2)x                           y=2x         y=x
  (0,1)            y=log2x
  (1,0)            X
  y=log1/2x
  注意:不能由图像得到y=2x与y=(1/2)x为偶函数关系。因为偶函数是指同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此图虽有y=2x与y=(1/2)x图像对称,但它们是2个不同的函数。
  四、   利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去解决含有指数与对数的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及比较函数的大小值。
  五、   例题
  例⒈比较(Л)(-0.1)与(Л)(-0.5)的大小。
  解:∵ y=ax中, a=Л>1
  ∴ 此函数为增函数
  又∵ ﹣0.1>﹣0.5
  ∴ (Л)(-0.1)>(Л)(-0.5)
  例⒉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解: ∵ log67>log66=1
  log76<log77=1
  ∴log67>log76
  注意:当2个对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时,可在这2个对数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这2个数的大小。
  例⒊ 求y=3√4-x2的定义域和值域。
  解:∵√4-x2有意义,须使4-x2≥0
  即x2≤4,      |x|≤2
  ∴-2≤x≤2,即定义域为[-2,2]
  又∵0≤x2≤4,   ∴0≤4-x2≤4
  ∴0≤√4-x2≤2,且y=3x是增函数
  ∴30≤y≤32,即值域为
  例⒋ 求函数y=√log0.25(log0.25x)的定义域。
  解:要函数有意义,须使log0.25(log0.25x)≥0
  又∵ 0<0.25<1,∴y=log0.25x是减函数
  ∴ 0<log0.25x≤1
  ∴ log0.251<log0.25x≤log0.250.25
  ∴ 0.25≤x<1,即定义域为[0.25,1)
  六、   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8
  2.      y=loga(1-x)2 (a>0,且a≠1)
  七、   评讲练习
  八、   布置作业
  第113页,第10、11题。并预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在物理、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2.2.2    对数函数 篇10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数函数》。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对数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数函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2、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像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像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立体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像、观察图像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y=2x,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
  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的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
  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x=log2y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发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y=0.84x,我们也可以把它改成对数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
  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是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是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
  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y=logax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x=logay与y=ax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设计意图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各族函数图像,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y=2x;y=log2x y=( )x,y=log x
  合作探究2:当a>0,a≠ 1,函数y=ax与y=logax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像,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而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问题1:对数函数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y=logax( a>0,a≠1,),当a>1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2.2.2    对数函数 篇1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 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 , , ,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 )x 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 :
  (1)完成P78 2、3题
  (2)当底数a>1与0
2.2.2    对数函数 篇12  “对数函数”的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应用。“对数函数”第一部分是在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在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前,复习有关指数函数知识及简单运算,然后由实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两个图象,我借助电脑手段,通过描点作图,引导学生说出图像特征及变化规律,并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形数结合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总之,本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2.2    对数函数 篇13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8对数函数 (板书)
  一. 对数函数的概念
  1. 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3) 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5) 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         (4)与.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2.8对数函数
  一. 概念                                             
  1.定义2.认识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2.2.2    对数函数 篇14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如图,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2.2.2    对数函数 篇15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习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习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习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习: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2.2.2    对数函数 篇16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
  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
  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1,
  log0.50.6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
  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
  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
  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
  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
  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
  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
  解: x2+2x-3>0      x1
  (3x+3)>0   ,x>-1
  x2+2x-3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log0.5u, u=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x- x2>0, ∴0
  u=x- x2=-(x-0.5)2+0.25, ∴0
  ∴y=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x[0.5,1)
  u=x- x2
  y=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2.2.2    对数函数 篇17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推荐阅读:[*]对数函数(精选14篇)[*]对数函数(精选17篇)[*]2.2.2    对数函数(精选17篇)[*]2.2.2    对数函数(三)[*]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第一课时)[*]对数函数教案[*]对数教案[*]对数教学设计
                       
               
               
               
                        2.2.2    对数函数(精选17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2 对数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