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3-10-12 02:44:12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通用2篇)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 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    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我凭主观臆测,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中国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二、教法、学法的阐述
  涵泳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对本文鉴赏的起始阶段里、感性阶段中,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悉心感受;或击案叹服,盛赞“名篇”;或声情并茂,高声吟哦,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体验品味阶段,领悟判断阶段……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过涵泳品味获得对作品美感的把握。
  美读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曲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
  比较法。把《荷塘月色》和本文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过程:导入,作者介绍,检查预习(读音、字型练习),解题,内容解析(朗读全文、分析具体语言),内容小结、重申主题(总结本文的同时与前文加以比较)。
  理论:积累式与分析式
  人的类属性认知特点:人类的认识总是依循着从“个”到“类”的过程。(指导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层递性原则、心因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①教育社会的互动与角色定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探究促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②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发展性教学。将传统意义的传承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类属化学习策略与方法。
  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肩负经典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通过认识、研究、探索等学习活动发展传统文化,创造适合于未来时代的新文化。
  ④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①学生朗读《听听那冷雨》:注意声调和节奏。全篇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为主,朗读时语气宜气短声细为主,语调宜升降曲折为主;在快、舒缓节奏中,适当加入沉稳、强疾节奏。
  ②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深入理解作品蕴藉的意境美;总结时,老师可在旁加以点拨。
  ③口头讨论或以文本形式,比较、总结《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的境界。
  ④课后同学自行出份有关课内字词的练习,交换考核。
  ⑤写作实践:根据本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冷雨》为题,仿写一段有关“雨”的短文。
  3、重点、难点处理:主要以同学讨论、老师适时点拨的方法。
  4、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多学科整合的特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加以辅助。在课件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背景,配合全文的主旨体现,并且可陶冶情操。在学生朗读后播放朗读示范,进一步加深美读的效果。比较两篇文章后,用多媒体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清晰化。
  5、板书设计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下一篇:凄风冷雨亦成诗——浅论《听听那冷雨》的诗化特征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
  鉴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反复诵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关于教学方法
  一、 点拨法。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引领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正如点拨教学法的倡导者蔡澄清先生所说:“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二、 反复阅读,互动讨论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强调反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这是学生实现对文本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促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把它分解为体验性默读和多形式朗读。
  互动讨论则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通过倾听、理解、反思、交流的这个对话过程,学生实现了心灵的远游,建构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三、 活动体验
  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涵泳美读、品味赏析、体验描述等活动体验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关于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二、 解题
  当我们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的时候,会获得哪些信息,会有哪些想法,会有哪些问题?
  1. 是谁在听?听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冷雨”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冷”雨?是怎样来描写的?
  3. 在冷雨中,听者听到了什么?
  三、 进入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 自由诵读。
  2. 学生大声地、声情并茂地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
  a再现情景b赏析手法c 品味语言d体味情感
  3. 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体味意境美
  a句式特点 b 修辞手法 c关键词句 d朗读吟诵(美读)
  语音的轻重 语速的缓急 断句、停顿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学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紧扣活动要求中的关键词——“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四、 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推荐阅读:[*]《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小院》说课稿(通用2篇)[*]《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精选8篇)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通用2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