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2-7-25 10:11:53

2021夏至的由来

  一、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二、夏至的习俗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的最长时间。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对应着这种阴阳变化,民间形成许多习俗禁忌,以期求得吉祥平安,趋利避害。
  1.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2.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3.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有哪些习俗禁忌?】
  1.夏至面条不可缺
  中国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用来消夏避伏。只是与现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们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2.麦粥馄饨齐上阵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无锡人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而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温馨提示:在夏至后的养生中,由于阳盛于外,所以要注意保护阳气。由于开始进入伏天,酷暑时节到来,所以也要注意消夏避暑,同时要注意养心宁神,避免耗气伤阴,度过健康夏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夏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