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29 19:39:48

小龙女写“杨”字为何少一笔?

神雕侠侣所述:
  杨过道:“那字迹没错。她写我这‘杨’字,右边那‘日’字下总是少写一画,这不是别人假冒的。”
  金庸为何安排这个情节呢?
  首先要看怎么解读这个少一笔了。
  繁体杨字,右面是“昜”,不是易,这个‘日’字下少写一画,可能是日字封口的一横,也可能是日字下面,勿字上面的一横。
  我们不知道金庸指的是少哪一画,因此可以有两种解读。
  第一,如果是“勿”字上面的一横,那么小龙女就是把“昜”写成了易。
  而这个行为,刚好和《射雕英雄传》的一个情节呼应。
  “(杨铁心)他不敢再用杨铁心之名,把“杨”字拆开,改“木”为“穆”,变名穆易。”
  杨家将的后代再怎么不学无术,也不至于将自己的姓氏搞错,但是杨铁心偏偏就在拆姓氏的时候,把昜变成了易。
  从双雕的时间点看,小龙女被遗弃在重阳宫前的时间,正好是杨铁心变成木易出场之前一两年。
  而小龙女又成了他的孙媳妇,又刚好习惯把昜写成易,这个巧合很有意思。
  顺便一提,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杨四郎在辽国的化名,也是木易。
  第二,如果是日字封口的一笔,那么就有另外的说法。
  在宋朝,著名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字帖里,有好几个“昜”字是没有日字封口的一横的。
  如果是缺的这一画,就说明小龙女的书法,是学的宋徽宗瘦金体一系。
  而偏偏小龙女又姓龙,这里面的巧合也很有意思。
  由这两个巧合,可以推出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金庸暗示杨过和小龙女的相遇不是偶然的。
  比如杨铁心当年在什么地方捡到了小龙女,因为自己年纪已经老了,抚养一个穆念慈就很费力了,已经准备给穆念慈比武招亲了,所以只能想办法找个地方送出去。
  考虑到他对丘处机的观感,所以对重阳宫的人品很信任,就写了封信,将小龙女送到重阳宫门口,希望小龙女拜入孙不二门下。
  后来古墓派插手,收养了小龙女,看了这封信,知道有个叫穆易的人把她送来的,从穆易猜到对方姓杨,小龙女记得这件事,感念有这么个恩人,后来写杨字的时候,就总写成易字。
  第二种,金庸暗示小龙女其实是宋朝赵家皇室的后裔,因此化赵为龙,她的字体也体现出瘦金体的风格。
  当然,也有更简单的可能性。
  比如小龙女的师傅,林朝英的侍女,名字里就有一个“杨”字,小龙女为了避讳,所以总是少一笔,也是可能的。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29 20:33:51


  
http://img.biiyy.com/tyimg/202201/29/19/316498763.jpg
  
http://img.biiyy.com/tyimg/202201/29/19/316498766.jpg
  
http://img.biiyy.com/tyimg/202201/29/19/316498767.jpg
  这些都是瘦金体的真迹(号称),其中的昜,都是少了日下边封口的一横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29 21:14:49

@彭总关帝神之爹 2020-04-27 11:55:30
  右边那‘日’字下总是少写一画
  看这句话就知道了,小龙女第一次被【日】是,伟大的龙骑士尹志平
  而不是杨过
  所以杨过【日】小龙女少了一画
  早就听说,金庸喜欢春秋笔法,果然名不虚传
  -----------------------------
  少了一横就可以拆成日勿,也就是不要日,杨过和他姑姑果然是很纯洁的关系。

问无为谓 发表于 2022-1-29 21:44:05

活跃的还是这老几位啊。
  waterloo兄有才华,问无为谓和XX爹够幽默。哈哈。

herowym 发表于 2022-1-29 22:21:01

杨月楼位列同光十三绝时的画像也是以《四郎探母》里杨延辉形象出现,虽然同治年距离北汉年间七八百年了,也算侧面证明姓杨的也默认了从“木昜杨”到“木易杨”的讹变。
  《射雕》杨铁心拆杨为木易,金庸大概是受杨延辉民间故事的启发。所以不必理解成杨家将的后人搞错了姓氏的写法。
  如果硬要效颦红学套路,从小龙女缺笔避讳细节给她安上个爹,杨铁心(木易)有恩说,比欧阳锋孽缘说靠谱的多。当然,按这个路数,我认为仅凭一个“昜”字,“全真偷情”说岂非更有鼻子有眼?古墓隔壁,从虚到实,辈辈离不开这个“昜”字,正阳、纯阳、重阳、丹阳、玉阳……嫌疑犯一大堆,而且跟古墓独身女子瓜田李下,更说不清楚。

大包装工 发表于 2022-1-29 22:40:23

@大包装工 2020-05-10 22:26:56
  杨月楼位列同光十三绝时的画像也是以《四郎探母》里杨延辉形象出现,虽然同治年距离北汉年间七八百年了,也算侧面证明姓杨的也默认了从“木昜杨”到“木易杨”的讹变。
  《射雕》杨铁心拆杨为木易,金庸大概是受杨延辉民间故事的启发。所以不必理解成杨家将的后人搞错了姓氏的写法。
  -----------------------------
  “杨家将的后代再怎么不学无术,也【不至于】将自己的姓氏搞错,但是杨铁心偏偏就在拆姓氏的时候,把昜变成了易。”
  我没有“理解成杨家将的后人搞错了姓氏的写法”,这里说的意思,是把杨拆成木易,可能是杨家将的传统习惯,或者说至少是金庸在暗示这是杨家特征。
  如果硬要效颦红学套路,从小龙女缺笔避讳细节给她安上个爹,杨铁心(木易)有恩说,比欧阳锋孽缘说靠谱的多。当然,按这个路数,我认为仅凭一个“昜”字,“全真偷情”说岂非更有鼻子有眼?古墓隔壁,从虚到实,辈辈离不开这个“昜”字,正阳、纯阳、重阳、丹阳、玉阳……嫌疑犯一大堆,而且跟古墓独身女子瓜田李下,更说不清楚。
  ————————————————————
  避讳缺笔的话,小龙女的师傅名字带个杨字,所以小龙女写杨字缺笔,不是最合理的吗?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29 23:29:17

大包装工: 黑名单 举报2020-05-11 13:14:35评论
  评论 waterloo666:粗略翻看陈垣《史讳举例》,八十二例中没有为座师缺笔避讳的例子。当然避讳问题我所知不多,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不好买,我争取淘本二手旧书查阅。如果您有弟子避座师讳的史例,恳请列举出来指点迷津。
  ——————————————————————————
  我记得一个典故,说的是五代时期的冯道,在家听他的门生弟子读《道德经》,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结果为了避讳道字,读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30 01:07:20

大包装工: 黑名单 举报2020-05-11 15:05:17评论
  冯道被追封瀛王,当世为勋戚避讳的例子是有的。再者冯道身后名声不佳,史载冯道要求李导避讳,是欧阳修等士人为了骂他留下这个故事。宋代有因为厌恶避讳的例子,“金国”常作“今国”。按冯道例,小龙女师傅和杨铁心都是白身,重阳丹阳玉阳三位教主才能够上为贤者讳这个“贤”字。
  大包装工: 2020-05-11 15:07:37评论
  “不敢说不敢说”是后人揶揄冯道,一说是冯氏子孙读经,一说是假设冯门弟子读经,恐怕不是史实。
  ——————————————————————————
  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有没有人为了老师避讳。
  无论冯道的例子是否是真的,至少说明有为老师避讳的习俗,否则讽刺也好,假设也好,不会在这个方面下笔。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30 01:52:30

大包装工: 黑名单 举报2020-05-11 16:04:56评论
  冯道被避讳,是因为勋贵的权势,不是因为他是老师。冯道的记述,只有他要求门下李导避讳,而李导不肯,提出“导”和“道”不同,他比冯道有分寸。这不是个弟子为老师避讳的例子,是不畏权贵不肯避讳的例子呀。
  ——————————————————————————
  逻辑不通。
  一个人被避讳,可以因为亲缘,可以因为地位,可以因为贤明,也可以因为师生关系。
  这些情况是并列的,不能说因为他曾经因为地位避讳,就不能因为师生关系避讳。
  李导不是冯道的学生,两人只是第一次见面,否则冯道不会提出李导的名字的问题。
  这个例子能论证“是否存在师生避讳”的论题?
  大包装工: 2020-05-11 16:14:54评论
  再者,在欧阳修的时代,只有冯道和李导一节,“不敢说可不敢说”故事还没出现,冯道固然早于宋元,但是揶揄他的故事不早于宋元。另外,“不敢说”故事有一说是冯氏子孙,子孙避祖宗讳是常规,不是咱们讨论的话题。
  ——————————————————
  欧阳修在前而小龙女在后,所以用欧阳修作为证据是无意义的。
  我举出冯道的例子,说明的是历史上有为老师避讳的习俗,虽然不如其他避讳多。
  “不敢说”的故事有几个版本不重要,只要其中有为老师避讳的版本就够了。
  这种小故事的存在,说明历史上有这种习俗,才会拿冯道的名字打趣,如果有人编父亲为儿子避讳,这样的故事根本流传不下来。
  至于这个习俗具体是什么朝代不一定,但我们讨论的是金庸小说,即使是明清出现的习俗,被用到宋朝也不奇怪。

waterloo666 发表于 2022-1-30 02:51:52

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考证,避讳分敬讳、忌讳、憎讳三种。敬讳起初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长者、敬重者正讳,也就是“名”;后来发展到避“嫌名”,即音同音近字;再向后偏旁部首也成了避讳;波及到避讳姓,是朱元璋时代的事,而且避讳国姓,也不会发展到避讳亲爹(自家)姓氏,先确定“小龙女系欧阳锋旁出”无稽之谈。避讳中确有讳表字、讳谥号、讳年号、讳陵名的情况。在宋元之前都有例子,节约篇幅不作赘述。
  尊长,确实是避讳对象,但是以老师的身份从尊长中单列出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丘作为万代师表需要避讳(邱处机为例),却不是老师这个职业享受避讳待遇。逻辑须周延。
  您提出“龙女避讳恩师闺名缺笔写昜字”,假设没问题,您用冯道为例证明有弟子避座师名讳,论据却站不住脚。因为您对这个故事的源头不做考证,认为故事流传本身就说明传统存在。
  晚近出现的“传统”未必能证明该传统古已有之,更多时候“传统”是后人发明出来的(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举例,苏格兰格子裙,作为“民族服装”和苏格兰人的一项传统,源头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自英格兰工业家之手。
  您我之前已经谈到,冯道故事在史籍中出现时,仅有他受李导奚落,并没有弟子诵读《道德经》部分。您以故事的后半部分为据,证明弟子为座师避讳的传统,您当证明这个故事的年代足够久远,并非出现在网络时代,是今人为说明想象中的“传统”所附会。
  当然,您我均非历史学者,而人的知识有其边界,偶有历史常识谬误自在情理当中。
  言归正传。龙女写“昜”缺笔,目前几种假设:
  欧阳锋血脉一说不攻自破;
  太宗一脉说,仅以瘦金体“昜”字写法为据,仿徽宗字体者万千,似显牵强;
  避讳林朝英侍女闺名一说,看似入情入理,但是林朝英侍女闺名《神雕》中并未出现,如果此说可信,小龙女生母闺名中有“昜”字同样可信,孙婆婆闺名中带“昜”字亦可信,以原文中不存在信息为依据解释读者自己为解释情节提出的假设,以虚对虚,实非上策;
  余者从“昜”字入手,势必扯上重阳祖师和丹阳玉阳两位真人。马王二真人偷情说,总算比欧阳有染可信;
  林朝英对重阳余情未了,教侍女写字无意中为“昜”缺笔,而侍女不知其意(古墓入门仪式有唾重阳遗像步骤,所以是不知其意),恐怕是最无损作者原意的假设。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小龙女写“杨”字为何少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