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雁 发表于 2021-12-1 05:15:34

《房子的事儿》08

第八章
  站在天台上的梁永旬擦了一下眼里涌出的泪水,缓缓地回到床上躺了下来。他两手抱着脑袋,望着黑暗里模糊不清的天花板,心里想,这样不行,看来得想想其他办法。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等他们两个上班走了,梁永旬找来自己的旅行包,从里面翻出来一个小记事本,
  那里面有一个电话号码,是他出发前同一个教研窒的史老师写给他的,那个号码是史老师丈夫在深圳的办公电话。史老师的丈夫姓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的,曾在宁夏电视台做过几年新闻记者,因为史老师住在梁永旬宿舍的隔壁,任先生经常过来,也就成了熟客。那时候大家都在门口的煤油炉子上做饭,吃饭的时候也免不了端着碗串门,你从我碗里夹个菜,我从你碗里夹条面,都是经常的事。去年,经他的同学介绍,任先生来到深圳,临时在龙华镇的报社工作。
  等到上班之后,梁永旬在楼下小店打了个电话,任先生显得非常热情,他说几天前跟史老师通电话,就说梁永旬来深圳了,但一直没见联系他。放下电话,梁永旬直接坐车就去了龙华。
  观澜离龙华不远,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报社就在龙华镇政府的院子里。一个镇政府的院子,绝对比自己老家的县政府气派多了,不说别的,光院子大楼两边造型漂亮的绿化地,还有那两排高大挺拔的椰子树,就组合成了南国特有的宜人风光。一进入到这个院子,梁永旬身上从昨晚一直持续到今天早上的那种紧张恐惧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
  “听说你来了,但又不知道怎么联系你。”任先生一边倒茶,一边热情地寒暄着。
  因为任先生是多年的老熟人了,梁永旬一下子有了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感觉,所以也就放松了许多。但办公室里还有其他同事,梁永旬也不方便聊自己目前的狼狈处境,就随便问了报社的一些情况。不一会儿,中午吃饭时间到了,任先生带着梁永旬去附近街边上的一个小餐馆,点了四五个菜。菜一上桌,梁永旬就一个劲儿地说“点得太多了,真的太多了。”这不是客套话,是梁永旬发自内心的感叹。梁永旬已经几天只用一块钱的面包充饥了,胃里实在难受了,才去小摊上吃个5块钱的炒米粉。他出发前带的300块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再不省着用,恐怕就维持不下去了。过一段时间如果再找不到工作,肯定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了。也不光是这几天这么俭省,十多年来他从来就没有奢侈过啊。之前在家里吃饭,中午饭是最正式的了,但他们的锅里也从来没有炒过三个菜,而且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可以买点肉来解个馋。去年年终,梁永旬所在的系上把前一年旧报纸卖了,用这个钱请全系教职工到学院门口的餐馆吃了顿饭,饭还没有吃完,学院纪委的人就把系党支部的书记叫去谈话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吃饭的事被人告了。那是梁永旬到学院后的第一次聚餐,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个上来的菜是一盘烧鸡,旁边的一个老教授马上把鸡头夹了下来,放在梁永旬面前的碗里,说“别客气,快吃!”梁永旬怀着感激的心情埋头吃那个鸡头,等他啃完了鸡头,抬头一看,盘子里的鸡连个渣渣都没有了。
  吃饭的时候,梁永旬才把自己这几天的经历细细地给任先生说了。听完,任先生笑了笑说:“来深圳找个工不难,难的是你要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不过不着急,深圳现在正处于建设初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只要你是人才,总有用得着的地方。这样,你下午去把你的行李拿过来,以后就住在我宿舍。我的宿舍在政府大院里面,绝对不会有人来政府大院里查‘三无’。”
  下午回到观澜,等朱先生回来,说明了情况,然后拿了行李。下楼的时候,朱先生一再交代:“不管找没找到工作,周末我们都在家,你可以随时过来。”
  公交车站就在镇政府门口,下了车,梁永旬提着行李就往政府大院里走,门卫室出来个门卫手一伸把他拦住了:“找谁啊?”梁永旬赶紧拿出任先生早上给他的名片,门卫看了看名片,说:“你括他出来接你。”门卫的普通话本来就很不标准,还说了个梁永旬不理解的“括”字,梁永旬有点懞:“什么什么?你说什么?”门卫指了指门房说:“里面有电话,你打他括机,让他来带你进去”。梁永旬很认真的听着门卫的每一个字的发音,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便放下行李,拿着名片到里面打了括机。不一会,面前的电话就响了。
  跟着任先生去宿舍的路上,梁永旬才琢磨出来门卫所说的“括”应该是英语的Call,心里不由感叹: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门卫日常说话都夹杂了外来语言。
  宿舍在大院的西南角,是一栋外观比较讲究的四层小楼,任先生住在二楼,房间不大,四壁皆空,只有一张挂着蚊帐的床和一张两人位的竹沙发。最明显地感觉是房间里装了空调,一进来就能感受到让人舒服的清凉。
  “你这几天就先住到这里吧,白天我去上班,你没事就出去外面碰碰运气,对面隔一条街那里有个人才市场,是镇上劳动部门办的,每天都有企业招聘。另外我也给你找找关系,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单位。”任先生从外面接来一壶水烧上,在竹沙发前面的茶几上泡了一壶茶,给梁永旬倒了一杯,然后自己点上一根烟。
  “可能是我学的专业在深圳适用性不大,所以找起来比较困难一些。也怪我来之前没有考虑那么多,只听人说深圳是个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想到我这个学古代文学的,到了这里就算不上什么人才了。怪不得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想学这门课。”梁永旬喝了口茶,苦笑着摇了摇头。
  “那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肯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只是你还没有碰到自己的机遇。不着急,慢慢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任先生让梁永旬跟他一起睡床上,但梁永旬坚持睡沙发,说这么热的天,两个大男人挤一张小床上,又有蚊帐罩着,互相影响都睡不好,反正天这么热,这个竹沙发四面通风,凉快。看他这么坚决,任先生也没再勉强。睡在竹沙发上凉快是凉快,但没想到晚上让蚊叮得根本没法入睡。蚊子从上面叮,他就拿衣服盖了头脚,但蚊子又从竹沙发下面的缝隙叮,早上起来,后背和大腿上到处都是肿胀的小包。
  任先生上班的时候,梁永旬就出去到镇上到处转悠,看到路边的招聘广告,就仔细查看岗位要求。转到人才市场那里,马路对面是一排长长的广告栏,里面贴满了招聘广告,但基本上都是招车间工人的,有几个招聘办公室文员的,也是五金或玩具之类的小厂,要求也只是高中毕业。他知道自己拿着本科的毕业证去这类地方,基本上是没什么结果的。
  这样转悠了两天,也去几家公司看了看,越看越让他失望。这期间,任先生还骑着摩托车载着他冒雨去了一趟镇邮电局,听说那里要招一个文员,但去了之后,人家已经招到人了。
  每天早上看着任先生穿戴整齐提着公文包去上班,梁永旬心里很是羡慕。等任先生走了,他一个人站在窗口,看着外面匆忙去往办公楼赶着上班的人,梁永旬有种完全被社会抛弃了的失落感。
  周五的晚上,任先生下班回来,一进门就高声说道:“梁老师,有好消息了。上个月平岗镇政府一班人来龙华参观,我参与了接待,记得他们的党委秘书给了我一张名片,今天找出来打了个电话,说了你的情况,张秘书很爽快,说叫你周一上午去一趟,见面谈谈。”
  “真的?那太好了!”
  虽然还不知道见面后的结果是什么,但这个消息,让梁永旬暗淡了好几天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平岗可是个大镇,离关口近,经济实力强。你要是能在平岗工作,那就太好了。”
  看着梁永旬紧缩的愁眉终于舒展开来,任先生也舒了口气。快一个星期了,一个投奔到你这里的大男人一直没有着落,不管怎么说,任先生心里也有压力啊!
  想着工作可能有点希望了,星期天下午,梁永旬去了趟观澜,想当面把这个消息告诉朱先生。
  周末的街上,人流明显比平日多了好多。穿着各式颜色厂服的年轻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的在街上拥挤着前行。从他们身边经过,能听到操着不同方言的各种口音。公交车站更是站满了等车的人,人群中有提前着塑料桶的,有拿着铺盖卷的,车一到站就一窝蜂地往上挤。梁永旬几乎是被人推着上了车,而且一直被挤到了车厢的最里面。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看着还不到成人年龄的女孩子,怀里抱着一个编织袋,被汗水打湿了的头发贴紧着脸颊,车一启动,挤得像沾在一起的人群便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就在那个抱着编织袋的女孩几乎要倒在梁永旬身上的时候,突然一个急刹车,人们又回正了身子。好不容易到了站,梁永旬费了好大劲才挤到门口,又被一群上车的人给挤了进去,急得梁永旬大声喊叫“还没有下车呢,别挤别挤,先下后上啊!”
  边往楼上爬,边擦着满头满脸的汗。到了楼上,房间里有一个身材微胖的男人,正在和朱先生两口子聊天。看到梁永旬进来,朱先生忙起身介绍:“这就是我给你说的梁老师,也姓梁,你们两个500年前还是一家子呢。小梁老婆和我老婆的嫂子是大学同学。这是我们梁老大,中卫人,在樟木头的日资厂当厂长,跟我以前在宁夏是同事。”
  介绍他们两个认识后,朱先生回过头来问梁永旬:“怎么样?工作有着落了没有?”
  “还不能说有着落,只是叫明天去见一面。”
  “在哪里?什么公司?”
  “不是什么公司,是龙华的任先生跟平岗镇政府的秘书电话联系的,介绍了我的情况,那边叫明天过去见个面。”
  “那就估计问题不大,一个政府的秘书还安排不了你的工作,再说了,你的学历、年龄都那么有优势,肯定没问题。”
  朱先生回头跟他同学说“你这个本家是师大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又在大学里教了五年书,你说去个镇政府还有什么问题!”
  “那肯定没问题。就是一时找不到也不用急,我们两个去年来,也是从深圳找到东莞,一直找了一个多月,后来找不着了就在酒店里打了几天牌,休息够了又出来找。找工作就跟找女人一样,要看缘分呢,缘分到了马上就成了。”梁老大说起话来嗓门很大,一看就是个爽快人。
  几个人正说着话,外面突然刮起了风。朱太太忙去外面收晾在杆子上的衣服,抱着衣服进来说:“看样子好像要下大雨了,天气预报说今天有暴雨呢。”
  话音未落,豆大的雨点子就一颗一颗地砸在门外面,感觉好像能把楼板砸出个坑来一样。随着一声沉闷的雷声,一道闪电将眼前照得刺眼的亮。门外面密集的雨线已经在空中交织成了一片浑黄的水帘,被大风吹得一阵近一阵远的来回泼洒。不一会儿,门里面的地就湿了一大片,这阵势让梁永旬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住在饲养室那天所遇到的那场暴雨,心里免不了有点发紧,幸亏这是在三楼的楼顶,否则梁永旬肯定会拉着他们几个冲出房子去逃命。
  这场雨不但下得急,下得猛,而且持续的时候很长。大概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天慢慢变亮了,雨势也小了下来。
  “这么大的雨下这么长时间,肯定有些地方会被淹了。”朱太太有些担忧地说。
  朱先生说:“应该没事的,这里都是楼房,又离海不远,再多的水也不可能把海灌满吧。”
  雨还没有完全停住,就听见楼下乱糟糟的有人在喊。几个人走出房间,到楼顶的围墙边往下一看,顿时傻了眼:楼下的街巷已经成了一片汪洋,浑黄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物件,小到成排的碗面、包装食品,大到凳子茶几,轮胎门板。对面一排商铺家家都进了水,人们站在齐膝深的水里,忙着用沙袋和门板堵门,用塑料桶从里面往外舀水。往日汽车摩托穿梭不息的街巷,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天啦,这么平坦的地方怎么会淹成这样?”
  “主要是雨太大太急,河道可能排洪不及造成的。”
  “这下麻烦了,弄不好我都回不去了,路上积了那么多水,车都没法走了!”老大显得有点着急了。
  “我晚上还要赶回龙华,明天一早去面试呢,如果车不通,不是麻烦大了!”梁永旬也有些忧心忡忡了。
  “没关系,过一会儿水应该就会退了,时间还早,我们回去喝茶吧!”朱先生拉着大家回了房间,朱太太忙着烧水:“还是住得高了好啊,如果我们住在一楼,也照样遭殃了!”
  朱先生说:“你不是说的废话么!”
  梁老大喝了一口茶说:“我们老家不是讲,水为财么,小梁明天去面试,今天就下这么大的雨,这是好兆头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房子的事儿》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