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05:04:29

人物

兰亭集序二首
  谦 翰
  【一】
  遒媚飘逸字精妙,点画勾勒娴舞蹈;
  犹如神人相助成,历代书界奉为宝。
  宋代米芾称行帖,倾心兰亭水流般;
  望而生叹赞书技,妍美隐含楷书嵌。
  【二】
  用笔细腻结多变,书风古拙精致笺;
  充溢韵致兰亭序,珠联璧合微妙显。
  刚柔相济变化灵,温文尔雅不激倾;
  文而不华质不野,非凡艺术点画凝。
  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http://img.biiyy.com/tyimg/202110/05/05/322676331.jpg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05:52:00

买椟还珠
  谦 翰
  买椟还珠韩非储,买匣退珠古典著;
  比喻取舍次优主,提炼成语椟还珠。
  精致新颖靓盒俊,艺超雕刻美花纹;
  名贵香料薰迷人,金光闪闪闻芳芬。
  【二】
  意外感兴珠宝盒,装饰美丽高价可;
  珠宝递还珠盒留,盒精抢珠煞风疙。
  买椟还珠重外表,取舍得当主次韬;
  弄虚作假耍官僚,好瑟吹竽还珠笑。
  赏析;
  买椟还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在句中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为了招揽顾客,卖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并且请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同时,他选用不同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气迷人。盒子完工之后,看上去金光闪闪,闻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想,要是把珠宝放到这些盒子里,肯定能吸引郑国人,说不定他们会抢着买他本人的珠宝,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
  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特别,装饰多么美丽。这不免令他紧张起来,额头上冒出细汗。为了把众人的视线转移到珠宝上去,珠宝商扯开嗓子叫卖着,推销他的珠宝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围的人个个充耳不闻,还是关心那些盛放珠宝的木匣 。
  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珠宝商拿着郑国人还回来的珠宝,惊讶得合不拢嘴。他还以为那人喜欢的是他的珠宝,没想到是他准备的木盒子太过精致,竟然抢了珠宝的风头,这着实让珠宝商苦笑不已啊!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买椟还珠”可以转用于指代某些官僚惯于用形式主义欺骗上下级或民众的弄虚作假行为 。
  宋·程颐《与方元宷手帖》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弊,人人皆是。”
  元·张养浩《云庄类稿·读诗有感自和诗之一》 ;“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http://img.biiyy.com/tyimg/202110/05/05/322676360.jpg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07:00:15

元 稹
  谦 翰
  【一】
  才华横溢风华奇,元稹择婿韦丛妻;
  锋芒太露触权贵,贬为河南做县遗。
  奉命出使剑东川,梓州结识薛涛漫;
  重登官场意气发,大胆劾奏平案冤。
  【二】
  娴熟聪慧妻逝衰,著名悼亡遣悲怀;
  入朝升值尚书丞,兴利除弊复锐泰。
  肃清吏治颇遭贬,再度当权受挤排;
  被迫出使部尚书,暴病撰志赠射摆。
  赏析;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策划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被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东川“东川,镇名,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元稹就是在此处结识了薛涛’,重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 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同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暴病,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http://img.biiyy.com/tyimg/202110/05/05/322676630.jpg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08:23:12

鱼 玄 机
  谦 翰
  【一】
  晚唐诗人鱼玄机,长安补阙李亿妾;
  聪慧才思好读书,工诗对仗又为奇。
  李冶薛涛刘采春,并唐四大女诗尊;
  三水小牍皇甫枚,北梦琐言宋孙润。
  【二】
  忘年之交温庭筠;隐忍躲闪热爱询。
  宠恋抛弃情李亿,沦为妓女咸出埙,
  道观他遇陈韪寻,侍女香客私情存,
  气激之下杀绿翘,如此偏执香玉殒。
  赏析;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为补阙李亿妾,因为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鱼玄机生平不见正史,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因其非官宦显要,正史官文终不能留下片纸只字,其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平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志,对鱼玄机之记载资料均甚少,故于其之研究多在其诗。
  在鱼玄机生命中,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男子。
  第一个男子是她的师父温庭筠,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亦是她一直暗恋的对方,虽然她早就对温庭筠表露了喜欢之情,可是当时的温庭筠已四十有右,而她却正值豆蔻年华。 温始终不肯接受她的爱意,没有踏出那一步,后来还将她介绍给李忆。
  第二个男子便是李忆,他是改变鱼玄机一生的男子,从最开始的相爱,到后来的离弃。让鱼玄机对爱情失去信心,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性情大变,纵情玩乐,鱼玄机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李忆毁了。当初李忆对他的宠爱,和后来无情的抛弃,到鱼玄机性情大变,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沦为妓女,这不无关系,直到后来遇到了自己又中意的香客陈韪。
  第三个男子便是陈韪,他是鱼玄机在道观中遇到的,最终是因为他,直接导致鱼玄机将绿翘打死,最后走向死亡。
  鱼玄机的爱情故事;她的名字本不是叫鱼玄机,幼薇是她之前的芳名。她的出生并不优越,她的父亲爱好读书,一直饱读诗书,不过却天公不作美,他在诗书上并没有很大的成就,郁郁不得志,所以便将他的心愿加注在她女儿身上,鱼幼薇从小聪慧,很给他父亲争气,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栽培,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学习赏词作诗,受很多人的认可,慢慢的小有名气。
  在途游玩的温庭筠听说后,便去登门造访,看见灵动活泼的鱼幼薇,便要考考她的文采,就让她即兴作一首诗,鱼幼薇听了甜甜的笑着,一首《江边柳》缓缓的从女孩嘴里说出来。作为被称作是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瞬间被女孩的才情所惊讶,从此后就经常去她家,指点她的诗文。 就这么一来一往,一段情愫便在二人之间萌发,也就是因为这段未果的情缘,成了鱼幼薇一生的转折。
  后来,鱼幼薇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鱼幼薇和母亲独自生活,本来生活就不富裕,这样一来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无奈,母亲就带她搬到了烟花柳巷,靠给人洗衣服为生,在此期间,温庭筠仍是会时不时去探望她们母子二人,会为她的诗词做些指点。鱼幼薇心中对这位老师的爱慕渐渐萌芽生长,不可抑制。 温庭筠足足比她大三十多岁,当女子刚入青春懵懂时,温庭筠却已经过尽千帆,看透世事。 温庭筠又何尝不知道这份深情,他爱她的活泼可爱,明媚动人。 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许久未动的心,让他仿佛回到了年少轻狂的少年时,他也多么想自己只是初入青春的少年,多么想与她执子之手,共度一生。可是当时的温庭筠心里很清楚不可能,于是他对这份感情熟视无睹,装作没有看见 还总是对她若即若离,发乎于礼、止于情,有意的疏远她。年幼的鱼玄机哪管这么多,她就是要爱,要激情又热烈的表达她的爱,炙热的让温庭筠抵挡不住要闪躲。温庭筠心里明白,可是他也清楚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并没有在一起,一人爱的炙热,一人爱的隐忍,不停的躲闪。
  后来,温庭筠的朋友李亿来家里做客,无意看到桌上摆放的鱼幼薇的诗,只是一眼,李亿便爱上了这个眉目婉约的女子,爱她的美丽,爱她的才情。温庭筠得知后,便撮合她们,鱼幼薇心痛温庭筠不肯接受自己,还要把他推给别人。她一时灰心,便圆了温庭筠的意,嫁给李亿做妾。好景不长,李亿的正房来逼迫李亿,最终两人在李亿的软弱下终结了关系,李亿也是处于愧疚,便将她安顿在一处道观中,也就是在此开始,她便改名为玄机。可虽过去些许年月,她还是对温庭筠深情如故,写了无数的书信都没有回应。
  她堕落了,沉沦了,她对慕名而来的人都以笑相待,声声细语。可她心里还是忘不了那个人,那个对她深情避之不理的人。她不忍受被无视,被欺骗,在得知自己的侍女绿翘与自己香客有私情,便一气之下将侍女杀害。事情终究被查明,她被关押处以死刑,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在最后一眼,她看到了人群中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儿。温庭筠不知道,他以为自己不回应,处处闪躲,会让女子放下这一切,可她是如此偏执,一生为他,温庭筠最后才明白,自己是她的劫,是他无论怎么闪躲她也躲避不了的劫。在最后一刻,鱼玄机说;【一生挚爱,唯温卿一人】。刀起刀落,香消玉殒,年仅二十多岁。
  
http://img.biiyy.com/tyimg/202110/05/05/322676663.jpg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09:01:55

薛 涛
  谦 翰
  【一】
  唐代薛涛女诗奇,居于成都浣花溪;
  元稹久闻薛芳名,蜀地特约梓相依。
  俊朗外貌才情展,燃烧炽烈情震撼;
  梦寐以求蛾扑火,跃投爱池双鸟妍。
  【二】
  柔情万种情迟突,流连锦江相伴蜀;
  稹调离川职洛阳,寄托深情潜花独。
  刻骨铭心朝思暮,满怀渴盼与怨睹;
  流传千古春望词,脱裙换袍人生途。
  赏析;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曾居浣花溪,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诗人元稹,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神态。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很快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元稹没有回来,有着自己的理由,两人年龄悬殊过大,31岁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11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只是,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10:39:26

李 冶 (唐朝女诗人,不是李治)
  谦 翰
  【一】
  唐朝诗坛享盛名,四大女诗唐代禀;
  乌程李冶诗中豪,薛涛玄机采春称。
  八至寄校书七兄,明月留别寄朱放;
  容貌俊美天赋极,自幼显露翰墨炝。
  【二】
  玉真出家道士绝,生性浪漫爱雅谑;
  善琴格律士结友,历史罕见坦然掠。
  诗意荡燃形器雄,士有百行四德拥;
  暮年栖身花都陵,上诗叛将乱棒凶。
  赏析;
  李冶 (约730年~784年) ,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唐朝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女诗人 。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 《唐诗纪事》卷七八有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八首。
  李冶 所处时代唐朝 , 汉族 ,主要作品 《八至》 《寄校书七兄》 《明月夜留别》 主要成就唐代四大女诗人 , 号; 季兰, 信仰 道教 ,职业 诗人、道士。
  李冶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六岁那年,曾写下一首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 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而这也不幸被他父亲言中(原文: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十一岁被父母送到玉真观出家为女道士,她依然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加及她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她的《寄朱放》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刘长卿对她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
  唐贞元年间,唐代宗李豫得知她的才华,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11:12:36

刘 采 春
  谦 翰
  【一】
  中唐淮阴刘采春,言辞雅措秀媚尊;
  元稹赏识夜莺嗓,江南歌声乡彻云。
  赠诗选词望夫歌,女性歌居怨妇合;
  美貌歌喉创全能,风流癖好元稹克。
  【二】
  绯闻四起广流传,仿赠薛涛采春转;
  满腹经纶风流雅,为之动容抚慰婉。
  投抱元稹纳为妾,时来运转升京还;
  抛弃采春独自离,感情殆尽无疾完。
  赏析;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中唐时期 ,汉族,文学家,戏曲演员 ,出生地; 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伶人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在当时刘采春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刘采春家境贫寒,后加入戏班子。她和丈夫都是戏曲演员,组建戏班,四处走穴。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当时江南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当时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820—829),刘采春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赠刘采春》诗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 《全唐诗》录存六首。她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擅长参军戏。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有点类似于如今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如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四处走穴。
  不难想见,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闺妇为最。那时,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那些有钱有闲,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据说当时,商人妇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大量夫妻异地分居,怨妇成群,生活不和谐,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刘采春的《曲》有120首,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在《全唐诗》中,6首曲皆归刘采春。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是她的诗作,而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然后歌唱。杜秋娘的《金缕衣》也存在此争议。这种争议,难免有男学者对女性不看好、不平等对待,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有些男人只要一看到女人写诗,而且还写出了流传甚广的诗,就忍不住要怀疑,忍不住要揣测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诗人的存在。尽管他们最后也找不出那位男诗人是谁,但他们还是要找出各种理由来怀疑。比如写《诗薮》的胡应麟觉得刘采春的几首诗“非晚唐调”,就否定了她的作者身份。但无论如何,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手,刘采春也难免绯闻四起。她在浙东演出时,碰上了大才子元稹。元稹有个风流癖好,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当年,他和薛涛热恋时,写了一首《寄赠薛涛》 ,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则写了一首《赠刘采春》。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倒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入正史法眼的线索和资料。比如他这样描写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无从知晓。不过可以想见,她的《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过、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总有人为之动容。
  元稹为何要抛弃薛涛和刘采春?刘采春是梨园中的佼佼者,懂得投桃报李的潜规则,更何况元稹风流俊雅、满腹经纶、官职不小,连半推半就的姿态都不做,一头便扎进了元稹的怀抱。后来元稹得寸进尺,花一大笔钱,从梨园买断了刘采春,纳其为妾,共同生活七年后,他时来运转升官回京,老毛病又犯啦,抛下刘采春独自离去。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12:29:24

懋嫔宋氏
  谦 翰
  雍正妃嫔金柱女,康熙入府格格沮;
  册封行礼妃嫔淑,胤禛年幼长女遗。
  登基称帝封懋嫔,失宠不孕龙夺嫡;
  八年默闻了一生,葬清泰陵妃园迹。
  清剧热议如懿串,延禧攻略甄嬛撰;
  唯一妃嫔念旧情,历史无名千古幻。
  赏析;
  懋嫔(1677—1730),宋氏,主事金柱女,雍正妃嫔, 康熙年间入王府,号格格。她应该是雍正帝最早的女人。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为懋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册封礼。懋嫔册文:命兵部右侍郎牛钮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蒋廷锡为副使,持节册封懋嫔。册文曰:朕惟协赞坤仪。用懋珩璜之德。佐宣内治。必资柔顺之贤。爰考彝章。式隆新典。咨尔格格宋氏、臧嘉成性。著淑问于璇宫。敬慎持躬。树芳名于椒掖。曾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懋嫔。尔其祗承象服。昭勤俭而化翼宫闱。永荷鸿庥。履谦和而诞膺纶綍。钦哉。
  宋氏进入雍正后院尚还年幼,实际上当时为皇子的胤禛自己也还年轻。懋嫔被雍正大一岁,估计也有选个稳重点的照顾引导胤禛的意思。宋氏成为雍正的女人后,在康熙三十三年为雍正生下皇长女,当时雍正才16岁。皇长女身子弱,不久就夭折了。康熙四十五年,宋氏又为雍正生下皇三女,也夭折了。此后懋嫔再没有身孕,随着后院女人不断增多,估计她很快就失宠了。
  雍正经历了激烈的九龙夺嫡之争,最终脱颖而出,夺得皇位,登基称帝。雍正登基之后,自然要对潜邸女人进行册封。 作为雍正最早女人的宋氏,被册封为懋嫔。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懋嫔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失宠了。
  懋嫔在后宫中生活了八年,默默无闻,最终于雍正八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懋嫔后来被葬入清西陵泰陵妃园寝,她是里面唯一一位嫔位妃嫔,卒于雍正八年九月。由于当时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园寝,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在那么多宫斗清剧中, 《甄嬛传》绝对是佼佼者。接连上了《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部清宫剧,引发热议,但都没有提到‘懋嫔’,可见懋嫔的失宠,但安葬懋嫔的清西陵泰陵妃园寝,又说明雍正帝还算是念旧情的。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13:41:07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谦 翰
  【一】
  汉末曹植鰕?篇,乐府解题歌行叹;
  燕雀游戏藩柴垛,安识鸿鹄志向嵌。
  鱼虾池塘流水间,难知江海汹涌险;
  德品高尚世俗事,疑是孤舟登岳恋。
  【二】
  仕途奔波皆为利,远大抱负歌雷奇;
  猛士纵横飘荡怨,壮士志向胸怀激。
  泽鲵岂能量江海,燕雀篱笆嬉戏坦;
  典故比兴势胸怀,国事为忧气浩然。
  赏析;
  汉末三国文学家曹植的《鰕?篇》 。原文: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鱼虾游戏于池塘小流之间,不知道还有江海;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又岂能识得鸿鹄的志向!世俗之事由此可见一般,德行高尚之人总是孤独的。乘车登上五岳这般高峰,然后下到大丘之上,就知道世界有多大。
  俯观仕途上奔波的人,熙熙攘攘间皆为利去。在官场之中得到高的礼遇,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猛士之气纵横浮沉。那些飘荡无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又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只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不懂得鸿鹄遨游长空的壮举。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唯利是图、唯权是夺的浅薄小人,不可能知道那志士的宽阔胸怀和豪壮举动。世上有识之士,正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效鸿鹄之志,以成就无与匹比的大德大业。正如驾车升登于五岳之巅,再俯看天下之山,简直就如小丘小陵一样。然而世人大多图谋于势位利禄,奔波于仕宦之途。
  曹植用形象手法,托写壮大的胸志,以国事为忧,正气浩然,不是燕雀之流所能了解的。整首诗积极乐观,开朗明快,境界远大,感情深沉,尤其通过比喻描写并以反诘作结,发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谦翰 发表于 2021-10-5 14:40:07

指鹿为马
  谦 翰
  指鹿为马秦二世,颠倒黑白混非是;
  宰相赵高掌朝政,霸权操纵弄唬痴。
  牵梅上朝献马名,离谱假话震群臣;
  赵高权势摄人心,鹿马胡涂霸朝朕。
  赏析;
  【成语故事】: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