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709394 发表于 2021-7-9 17:46:15

和声与和弦是人类音乐史上伟大的发明(转载)

东方哲学似乎从最初就与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重分析,东方重直觉,西方喜欢对宇宙物质世界进行探究,而东方重视对宇宙生命进行探究。
  西方人无论玩音乐还是美术,都喜欢引入数理概念,比如美术的透视、解剖、色彩冷暖对比,光对色的反射折射,等等。从而产生出无数流派。
  而东方人则没这个习惯,我们似乎倾向于只靠直觉形成的那种神秘的,不可言状的美感体验,比如国画中的“意境”,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音乐中也是这样。孔子形容“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但这个“韶乐”究竟有哪些奥秘?美在何处?到现在也无法得知。
  无论《韶乐》和《广陵散》美到何种程度,似乎都未见到有所谓“和弦”的概念。为什么?我认为是缺少数学研究。
  当然,类似于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其实咱们中国也有,那就是春秋时代发明的“三分损益法”,也是通过弦长比的计算,得到高低不同的一系列音。中国古代乐器大多是按照这个规律制作的。
  也就是说,在最初我们并不比西方差,在时间上也不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晚,但究竟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这之后用数学方法研究音乐,尤其在西方发明了“奥尔加农”复音之后,我们就逐渐落后了。
  有人说,咱们明代的朱载堉不是也非常精通数学吗?不错,但遗憾的是,朱载堉太过于鹤立鸡群了,他这套平均律在当时竟无人能欣赏,谁都看不懂,所以推广不出去。
  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在欧洲则得到了普遍推广,因为文化环境不一样。欧洲有以数学研究音乐的传统,我们没有。
  再说,即使聪明如朱载堉,也未能发明出和声及和弦概念。
  或者这样说,远古中国独立研究出了弦长比与音高的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较近的明代也独立研究出了十二平均律,但没有得到应用。至于和声或和弦,这项发明国人则完全缺失了。
  我推想,可能是因为这里面的数学关系更复杂,需要对音律的数学规律有非常透彻而明确的分析才能发明出来。
  至于中国近代的西洋音乐,主要是清末民初由西方传入的,和声、和弦、对位、配器、大调、小调、声部、重奏、五线谱、简谱等等,都是在这之后我们才开始接触和学习。
  现代的有些民乐,实际上已经加上了和弦,比如古筝的左手就在弹和弦,大大丰富了表现力。就连京戏、民歌,现在也往往少不了和弦伴奏,效果大不相同。
  和声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
  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

zq709394 发表于 2021-7-9 18:14:22


  
http://img.biiyy.com/tyimg/202107/09/17/321989481.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声与和弦是人类音乐史上伟大的发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