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1-5-31 00:24:20

【原】《 美 学 》理论介绍

《 美 学 》
作者:韩妙第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5/31/00/uy5ueim4oio.jpg.png

画面提供:艺术家王韵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 美学 》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究竟什么是美学?
本文的核心强调“美学”是人类在比较优势心理活动下,对于各种事物具有竞争力的质量状态具有的感知结果。这种对于具有竞争力的质量认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感。在此中,审美也就是通过分析、比较以及研究,将同类事物抑或不同事物某种特属性进行比较而得出的品质优势所在事实上就是学术意义上的“美”。
“美学”自然是研究“美”的学术。如何研究?
第一个问题自然要厘清什么是“美”?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清楚“美”这一现象是由什么要素组成?
第三个问题即要将“美”这一事物形成有何内在规律、规则抑或机制?
第四个问题则要搞清楚“美”这一事物有何价值?
第五个问题则要了解作为“美”这一事物有多少类型?
“美学”确实始于270年前的德国,但由于当时德国官方的推崇,继而在全球得到传播和作为教材。但是传统的“美学”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深化到情感的深处,致使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是无法进行实质性质的应付和解决。以下是流行至今的“美学”理论定义;
一.通行的定义:
1.原始定义: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顿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现代定义: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二.《美学》理论的传统属性
1.古典美学理论概况介绍
古典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以鲍姆嘉登、康德为基础,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为大成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啥呢?
古典美学理论的核心本质是建立在研究唯美愿景的情感作用于审美行为的规律及非规律关系之理论。
2.《美学》理论体系超出前辈想象的范围
进入现代社会,诸多现象的不断发现和拓展,使得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无法面对如此繁复的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的现实问题。同时,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由于过多的停留在描述艺术品的现象和状态,脱离了《情感学》的原先定义和宗旨。而且在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将传播学、语境学、现象学、艺术学、价值学、认知学、逻辑学、系统学、评论学、价值学、符号学、行为学、比较学等等进行笼统、混杂的混为一谈。
三.“美”的原始定义
1.以“美”作为研究核心,并使之成为《美学》理论核心的悖论:
如果单纯以“美”作为一个学术进行研究的话,这样的学术名称应该叫做《审美学》或者是《唯美学》理论。
问题就在于良性的情绪反面是什么?当然是恶劣的情绪。这样的情绪能够被研究吗?当然也必须进入研究的范畴。这样一来,这本融贯并且研究“美”和“丑”的理论还叫《审美学》吗?
还有中性的情绪又该作何解释?
何况,《美学》的原始定名叫做《情感学》,只是在传播和翻译的过程之中有些人凸显了“美”的成分,使之有意无意的拐进了审美的理论研究领域了。
2.什么是情感?
情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社会以及生理活动,引发人类心理反应活动的整体状态。情感包含着七情六欲的情绪、欲望、认知、思维、意志、享乐六大要素综合而成的心理要素。
3.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整体,而情绪则是人在受到刺激后流形于色的表象状态态度呈现。
而情绪是外在的,即兴的。是欲望、认知、思维、意志四大非显性情感要素的显性化状态。情绪有着原始情绪、基本情绪和次级情绪三大类型。
4.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情感的作用指的就是情感表现的用途。情感驱动行为,而行为则是情感的载体。
人类的心理行为通过七情六欲的满足和宣泄表现在外表,以不同的行为状态示人,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所以,人类的心理活动最终是通过行为,以及情绪化的行为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
例如:高兴,悲伤等等喜怒流形于色;
5.美的概念
“美”的概念指的是,“美”是一种通过比较行为来凸显、体现以及强调优势所在的一种机制、规则以及规律。它是以思辨性、启蒙性、智慧性三大要求,秉持成就性、升级性以及愿景性三大进取精神,遵循直观性、立场性以及等级性三大原则,在竞争中呈现出各自高品质、优势性以及先进性等的竞争力,最终按照社会性、人文性以及科技性评判标准,在现象层面体现出进化能力、优化能力以及文化能力这三种效果。
因此,“美”就是研究产生美的比较机制下“比较优势”所在。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量化优势”、“质化优势”以及“性价比优势”得以体现。
显然,“美”就是一种比较优势下产生的认知、判断以及择优心理活动,这种优势是相对而言。因此,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作为美的比较优势类别主要是通过静态优势、动态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得以体现。所以,“美”就是通过相对比较优势在现象层面体现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依赖该事物的品质性、优势性以及先进性领域。

美的现象是什么?
美就是一种比较优势下产生的择优心理活动,这种优势是相对而言。因此,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作为美的比较优势类别主要是通过静态优势、动态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得以体现。
美的形态是什么?
美的心理活动形态某种观念、客观事物以及特定的体裁等思想起点针对对象进行选择性质的切割、分解抑或解构等分类手段,并且借助戏剧性质的闹剧、喜剧以及悲剧等的情节性得以传达。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就是基于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而能够引发人的美学效应的心理活动的景既来自外界的影响,又来自内心的感受。这个外景则是以耦合性使得认知产生惊诧心理效应,残缺性使得遗憾性的心理活动产生,完整性又使得人类追求完美的心理活动产生。从而形成观念、精准表达、升级需求。
美的规律是什么?
简单地说,美的规律就是基于某种原则下,通过优化、进化以及文化的三种优势结构在认知上、经济上以及智慧上去诠释。
美的价值又是什么?
美的价值在于通过因果性质的感知进行联想、幻想以及理想化的畅想,最终又通过拥有、占有以及体验的方式去享受。
后记:
之前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没有搞清楚“美”的最核心的原理是什么!这是因为传统学术界将“美”心理效应产生依附在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等层面,没有对“美”这个心理效应完全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进行优化比较,再做选择的行为体现。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美学》作为学术究竟是研究哪个领域?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根本性质的解决,则诚如中国的古代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言。
那么解决“什么是美学?”理论体系是否必须解决“什么是美?”的问题?当然如此,而且这是核心。
“美”是心理活动中得到呼应、得到满足,得到升华的高级、愉悦、快乐、享受等状态。也就是说,“美”就是一种好的心情产生。所以,《美学》理论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美?因为首先作为“美”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可以是在享受,也可以是在体验,更可以是在品味、娱乐以及拥有。其次,《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研究美好的心情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自身内在的需要。最后,《美学》理论更要研究美的一种好情绪是如何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心情的干扰和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成语说得好“乐极生悲”。
当然,作为《美学》的理论还要研究作为“美”的心情产生、存在以及发展对当事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和价值。
《美学》、《审美学》、《美感学》之间的区别及关系
《美学》、《审美学》以及《美感学》的关系又是如何?首先,《审美学》是以审为核心进行理论构建的,《美学》的理论则是以美好的心情存在和表现以及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而《美感学》则是以感知为核心进行理论构建。其次,《审美学》理论研究的是将“美”的现象产生原因进行研究。《美学》则是强调作为一种情绪,它隶属于情感或情绪之中的一个类别。而《美感学》则是研究人类对于美的符号和信息感知的能力,就是鉴别和比较能力。最后,《审美学》研究的结果是用于谁求美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根源所在。而《美学》理论的研究结果则是用于如何去享受好的物质以及心情。而《美感学》理论则强调“美”作为一种信息是如何通过某些约定成俗的符号被感知和确认。
注:
这是最新的版本,每一次改动意味着新的论述逻辑系统生成。这一次新的论述系统生成的核心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而能够将“比较优势”这一相对性原则进行“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因在于,首先美的心理活动产生是基于触景生情的程序。但是为何会产生审美疲劳的心理效应?进而到熟视无睹的境地?而这正是通过比较的活动而产生。如果没有比较行为怎知不同事物的优劣、好坏?
这就可以解释了,在优越生活中一顿美美的饕鬄大餐,与在窘迫境况下的“翡翠白玉汤”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

美学理论十五年研究心径
作者:韩妙第
2019年6月13日星期四
最早对于美学理论的感知是在外滩的经历。这是因为在外滩群体建筑的环境,那种峥嵘岁月留下的群体气势。因此,在不懂的基础上撰写了《地标建筑学》理论。然后就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美学》理论,在其中,针对美学的各种现象和概念以及彼此的论述,我采用的是论证的文学体裁,当时的我认为美学这一学术应该进入心理学层面去研究。而当时至今,在该领域中的所有“美学家”的理论论述通行的是散文体裁为主,同时也没有进入到心理学层面去研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的美学理论几乎都是以散文的方式为主,夹叙夹议为辅。而且以这样的文学体裁撰写美学、艺术以及哲学等相关理论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撰写美学理论中对我最有影响的几桩事。
第一,在搜索各种美学理论的时候,看到张赤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介绍美学理论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首先是原创者鲍姆加登的《情感学》理论,后来被日本人翻译成《美学原理》理论,在近代的中国,又被王国维、朱光潜等前辈引进,并且翻译成《美学》理论。
我在此中的体会是,在这一个过程中,首先是原创者鲍姆加登原创的《情感学》理论在学术层面本身就是将哲学、艺术学以及美学等要素混杂在一起的初级设想。因此,在这本书中,鲍姆加登非常勉为其难的创建起这门理论。这也从阅读过这本书的大量读者体会中可见端倪。即作为论述的语句晦涩难懂,因此觉得非常深奥。
点评一下:
一般而言,理论的论述如果给读者有着晦涩难懂的状态时,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作者本身就没有搞懂自己的理论内涵。因此在论述的时候,会将自己也不懂的各种词汇、概念夹杂在其中。
其次是在日本,日本学者所已将该书翻译之后命名为《美学原理》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日本的学者发现该书中各种各样的论述归根到底的焦点都是在解释、描述以及赞美各种美的现象。其意义在于抓住了鲍姆加登《情感学》理论中论述的对象。
最后在中国又被翻译并命名为《美学》这一名称。事实上中国近代的学者在日本学者的基础上应该是更深刻的意识到鲍姆加登《情感学》理论中论述的问题以及正确的定位。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认证的学者对“美学”这一概念进入深度的研究和解析,他们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泛泛而谈而已。这也使得中国的美学理论始终无法再现始终得到应用。
第二,在进行美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年轻的学者例如李泽厚、刘悦迪先生和彭锋先生对我也有所启迪。
首先说说李泽厚先生的成就,在2008年的时候我去拜访了高建平先生。但是高建平先生向我推荐了李泽厚,并且强调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观点。我后来去看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发现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美学理论,而是针对客观现象的即兴发挥。并且,李泽厚的文学体裁也是停留在散文的层面,没有进入到论证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发现,李泽厚对于美学现象的过多着力,使得他的学术研究没有进入心理学层面。所以,李泽厚作为散文家还算可以,作为美学家则距离太大。
其次就是刘悦迪先生。这是因为刘悦迪进行深度的研究并开创出《生活美学》理论。但是我个人认为,刘悦迪基于“美学”这一元概念没有能力进行精准定义,所以他只能转向生活层面的演绎。显然,刘悦迪先生缺乏功力和勇气以及举措,不敢在学术上大破大立。因此在美学理论的概念演化上化了更多的功夫。将自己成就满足在唯美、浪漫以及诗意等客观事物、情节的描绘,从而离论证的要求越来越远。至今连“生活美学”这一概念的本体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当然,他比那些前辈,在学术上已经有着相当大的超越了。
最后一位就是彭锋。事实上彭锋在新概念以及学术上有着相当的敏感性,能够进入到知其然的境界。影响最深的是彭锋翻译了美国学者的《身体的语言》这一本书。这使得我后来撰写了《行为学》理论,在去年的时候在再次看以前撰写的《行为学》理论。发现这本书应该命名为《行为符号学》,因此在此认识下,我重新撰写了《行为学》理论,书中详细介绍了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的目的、行为的功能。当然还有各种组合性行为、逆转性行为等等。正是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行为的不同结构、系统以及技能等等因素,由此构建了《经济百科学》理论。
第三就是通过撰写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得知成功、失败以及平庸等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学中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等概念使得我豁然开朗。而且正是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从而使得我对“美”这一概念的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艺术、哲学、心理学领域。而是将行为作为研究的路径,通过比较行为找到“美”的原因所在。并且按照王国维、朱光潜等人的发现和研究路径延伸,美学应该是研究美的现象、美的形态、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的理论。问题在于如何知道美?
首先,如果将美的概念定位在美好的美上面去研究。美就是好,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就要好上加好。这也说明了纯粹的美学理论应该将研究的核心定位在如何实现好的方法上。例如彭峰就是重在强调“羊大为美”这一论点上,可惜的是他始终活在叶朗的治学阴影之下,不敢逾越一步。
其次,任何好的事物都是相对性的,这种相对性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因此,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比较优势。即在同类的事物以及不同类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标准、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其最终结果是要求得出那一个事物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存在基础。
最后,所有的比较优势都是相对的,这些相对性原则都是根据比较对象而言。例如中国的成语“五十步笑一百步”、“美中不足”、“得陇望蜀”、“锦上添花”、“双喜临门”,民间谚语“好事成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寸进尺”等等都是对美的要求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又是通过比较才产生,如何比较、选择什么样的比较标准等。这些都是美的现象产生的根源。
再次重申一下,比较行为和比较优势不是一回事。比较优势也不是《比较学》理论的基础。比较优势也不是《比较学》理论的基础。
结语:
美学理论研究所以会出现“按下葫芦冒起瓢”的此起彼落的现象,通常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事物的根源。试想一下,如果找到了根源,还会产生“按下葫芦冒起瓢”的此起彼落现象吗?
从2004年到2019年,这十五年“美”的概念的研究其中发生多次的跌宕起伏、转折,最终确定在比较优势这样的优化举措上,也令我始料不及。幸运的是我能够找到了“美”这一现象产生的前提、原则和诉求。
努力总有回报!
但不是每一个人能够深入到这一步的!!!
注:
本文中所出现的美学研究者具体的人在国内外都已经卓有成效,本文不是贬低他们。敬请各位当事人谅解!!!
对事不对人

《美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第一章:美的现象性┉┉┉┉┉┉┉┉┉┉┉┉┉┉┉┉┉┉┉┉┉┉┉┉┉┉┉┉(001)
一.概念性┉┉┉┉┉┉┉┉┉┉┉┉┉┉┉┉┉┉┉┉┉┉┉┉┉┉┉┉┉┉┉┉(001)
(一)字本性┉┉┉┉┉┉┉┉┉┉┉┉┉┉┉┉┉┉┉┉┉┉┉┉┉┉┉┉┉┉┉(001)
(二)递归性┉┉┉┉┉┉┉┉┉┉┉┉┉┉┉┉┉┉┉┉┉┉┉┉┉┉┉┉┉┉┉(001)
(三)概念性┉┉┉┉┉┉┉┉┉┉┉┉┉┉┉┉┉┉┉┉┉┉┉┉┉┉┉┉┉┉┉(001)
二.特征性┉┉┉┉┉┉┉┉┉┉┉┉┉┉┉┉┉┉┉┉┉┉┉┉┉┉┉┉┉┉┉┉(001)
(一)品质性┉┉┉┉┉┉┉┉┉┉┉┉┉┉┉┉┉┉┉┉┉┉┉┉┉┉┉┉┉┉┉(001)
(二)优势性┉┉┉┉┉┉┉┉┉┉┉┉┉┉┉┉┉┉┉┉┉┉┉┉┉┉┉┉┉┉┉(001)
(三)先进性┉┉┉┉┉┉┉┉┉┉┉┉┉┉┉┉┉┉┉┉┉┉┉┉┉┉┉┉┉┉┉(001)
三.类别性┉┉┉┉┉┉┉┉┉┉┉┉┉┉┉┉┉┉┉┉┉┉┉┉┉┉┉┉┉┉┉┉(001)
(一)自然性┉┉┉┉┉┉┉┉┉┉┉┉┉┉┉┉┉┉┉┉┉┉┉┉┉┉┉┉┉┉┉(001)
(二)人文性┉┉┉┉┉┉┉┉┉┉┉┉┉┉┉┉┉┉┉┉┉┉┉┉┉┉┉┉┉┉┉(001)
(三)科技性┉┉┉┉┉┉┉┉┉┉┉┉┉┉┉┉┉┉┉┉┉┉┉┉┉┉┉┉┉┉┉(001)
第二章:美的形态性┉┉┉┉┉┉┉┉┉┉┉┉┉┉┉┉┉┉┉┉┉┉┉┉┉┉┉┉(001)
一.美的思想┉┉┉┉┉┉┉┉┉┉┉┉┉┉┉┉┉┉┉┉┉┉┉┉┉┉┉┉┉┉┉(001)
(一)思辩性┉┉┉┉┉┉┉┉┉┉┉┉┉┉┉┉┉┉┉┉┉┉┉┉┉┉┉┉┉┉┉(052)
(二)启蒙性┉┉┉┉┉┉┉┉┉┉┉┉┉┉┉┉┉┉┉┉┉┉┉┉┉┉┉┉┉┉┉(001)
(三)智慧性┉┉┉┉┉┉┉┉┉┉┉┉┉┉┉┉┉┉┉┉┉┉┉┉┉┉┉┉┉┉┉(001)
二.美的程序┉┉┉┉┉┉┉┉┉┉┉┉┉┉┉┉┉┉┉┉┉┉┉┉┉┉┉┉┉┉┉(001)
(一)诉求性┉┉┉┉┉┉┉┉┉┉┉┉┉┉┉┉┉┉┉┉┉┉┉┉┉┉┉┉┉┉┉(001)
(二)鉴赏性┉┉┉┉┉┉┉┉┉┉┉┉┉┉┉┉┉┉┉┉┉┉┉┉┉┉┉┉┉┉┉(001)
(三)评估性┉┉┉┉┉┉┉┉┉┉┉┉┉┉┉┉┉┉┉┉┉┉┉┉┉┉┉┉┉┉┉(001)
三.美的样式┉┉┉┉┉┉┉┉┉┉┉┉┉┉┉┉┉┉┉┉┉┉┉┉┉┉┉┉┉┉┉(001)
(一)对比性┉┉┉┉┉┉┉┉┉┉┉┉┉┉┉┉┉┉┉┉┉┉┉┉┉┉┉┉┉┉┉(001)
(二)判断性┉┉┉┉┉┉┉┉┉┉┉┉┉┉┉┉┉┉┉┉┉┉┉┉┉┉┉┉┉┉┉(001)
(三)择优性┉┉┉┉┉┉┉┉┉┉┉┉┉┉┉┉┉┉┉┉┉┉┉┉┉┉┉┉┉┉┉(053)
第三章:美的本质性┉┉┉┉┉┉┉┉┉┉┉┉┉┉┉┉┉┉┉┉┉┉┉┉┉┉┉┉(001)
一.美的原因┉┉┉┉┉┉┉┉┉┉┉┉┉┉┉┉┉┉┉┉┉┉┉┉┉┉┉┉┉┉┉(001)
(一)成就性┉┉┉┉┉┉┉┉┉┉┉┉┉┉┉┉┉┉┉┉┉┉┉┉┉┉┉┉┉┉┉(001)
(二)升级性┉┉┉┉┉┉┉┉┉┉┉┉┉┉┉┉┉┉┉┉┉┉┉┉┉┉┉┉┉┉┉(001)
(三)愿景性┉┉┉┉┉┉┉┉┉┉┉┉┉┉┉┉┉┉┉┉┉┉┉┉┉┉┉┉┉┉┉(001)
二.美的目的┉┉┉┉┉┉┉┉┉┉┉┉┉┉┉┉┉┉┉┉┉┉┉┉┉┉┉┉┉┉┉(001)
(一)进化性┉┉┉┉┉┉┉┉┉┉┉┉┉┉┉┉┉┉┉┉┉┉┉┉┉┉┉┉┉┉┉(001)
(二)优化性┉┉┉┉┉┉┉┉┉┉┉┉┉┉┉┉┉┉┉┉┉┉┉┉┉┉┉┉┉┉┉(001)
(三)文化性┉┉┉┉┉┉┉┉┉┉┉┉┉┉┉┉┉┉┉┉┉┉┉┉┉┉┉┉┉┉┉(001)
三.美的功能┉┉┉┉┉┉┉┉┉┉┉┉┉┉┉┉┉┉┉┉┉┉┉┉┉┉┉┉┉┉┉(001)
(一)客观性┉┉┉┉┉┉┉┉┉┉┉┉┉┉┉┉┉┉┉┉┉┉┉┉┉┉┉┉┉┉┉(001)
(二)形象性┉┉┉┉┉┉┉┉┉┉┉┉┉┉┉┉┉┉┉┉┉┉┉┉┉┉┉┉┉┉┉(001)
(三)观念性┉┉┉┉┉┉┉┉┉┉┉┉┉┉┉┉┉┉┉┉┉┉┉┉┉┉┉┉┉┉┉(001)
第四章:美的规律性┉┉┉┉┉┉┉┉┉┉┉┉┉┉┉┉┉┉┉┉┉┉┉┉┉┉┉┉(001)
一.美的原则┉┉┉┉┉┉┉┉┉┉┉┉┉┉┉┉┉┉┉┉┉┉┉┉┉┉┉┉┉┉┉(001)
(一)直观性┉┉┉┉┉┉┉┉┉┉┉┉┉┉┉┉┉┉┉┉┉┉┉┉┉┉┉┉┉┉┉(001)
(二)立场性┉┉┉┉┉┉┉┉┉┉┉┉┉┉┉┉┉┉┉┉┉┉┉┉┉┉┉┉┉┉┉(050)
(三)等级性┉┉┉┉┉┉┉┉┉┉┉┉┉┉┉┉┉┉┉┉┉┉┉┉┉┉┉┉┉┉┉(001)
二.美的程序┉┉┉┉┉┉┉┉┉┉┉┉┉┉┉┉┉┉┉┉┉┉┉┉┉┉┉┉┉┉┉(001)
(一)量化性┉┉┉┉┉┉┉┉┉┉┉┉┉┉┉┉┉┉┉┉┉┉┉┉┉┉┉┉┉┉┉(001)
(二)质化性┉┉┉┉┉┉┉┉┉┉┉┉┉┉┉┉┉┉┉┉┉┉┉┉┉┉┉┉┉┉┉(001)
(三)性价比┉┉┉┉┉┉┉┉┉┉┉┉┉┉┉┉┉┉┉┉┉┉┉┉┉┉┉┉┉┉┉(001)
三.美的形式┉┉┉┉┉┉┉┉┉┉┉┉┉┉┉┉┉┉┉┉┉┉┉┉┉┉┉┉┉┉┉(001)
(一)静态性┉┉┉┉┉┉┉┉┉┉┉┉┉┉┉┉┉┉┉┉┉┉┉┉┉┉┉┉┉┉┉(001)
(二)动态性┉┉┉┉┉┉┉┉┉┉┉┉┉┉┉┉┉┉┉┉┉┉┉┉┉┉┉┉┉┉┉(001)
(三)变态性┉┉┉┉┉┉┉┉┉┉┉┉┉┉┉┉┉┉┉┉┉┉┉┉┉┉┉┉┉┉┉(001)
第五章:美的价值性┉┉┉┉┉┉┉┉┉┉┉┉┉┉┉┉┉┉┉┉┉┉┉┉┉┉┉┉(001)
一.美的展示价值┉┉┉┉┉┉┉┉┉┉┉┉┉┉┉┉┉┉┉┉┉┉┉┉┉┉┉┉┉(001)
(一)残缺性┉┉┉┉┉┉┉┉┉┉┉┉┉┉┉┉┉┉┉┉┉┉┉┉┉┉┉┉┉┉┉(001)
(二)差异性┉┉┉┉┉┉┉┉┉┉┉┉┉┉┉┉┉┉┉┉┉┉┉┉┉┉┉┉┉┉┉(001)
(三)完整性┉┉┉┉┉┉┉┉┉┉┉┉┉┉┉┉┉┉┉┉┉┉┉┉┉┉┉┉┉┉┉(001)
二.美的感知价值┉┉┉┉┉┉┉┉┉┉┉┉┉┉┉┉┉┉┉┉┉┉┉┉┉┉┉┉┉(001)
(一)常识性┉┉┉┉┉┉┉┉┉┉┉┉┉┉┉┉┉┉┉┉┉┉┉┉┉┉┉┉┉┉┉(001)
(二)共识性┉┉┉┉┉┉┉┉┉┉┉┉┉┉┉┉┉┉┉┉┉┉┉┉┉┉┉┉┉┉┉(001)
(三)见识性┉┉┉┉┉┉┉┉┉┉┉┉┉┉┉┉┉┉┉┉┉┉┉┉┉┉┉┉┉┉┉(001)
三.美的追求价值┉┉┉┉┉┉┉┉┉┉┉┉┉┉┉┉┉┉┉┉┉┉┉┉┉┉┉┉┉(001)
(一)体裁性┉┉┉┉┉┉┉┉┉┉┉┉┉┉┉┉┉┉┉┉┉┉┉┉┉┉┉┉┉┉┉(001)
(二)体验性┉┉┉┉┉┉┉┉┉┉┉┉┉┉┉┉┉┉┉┉┉┉┉┉┉┉┉┉┉┉┉(001)
(三)稀缺性┉┉┉┉┉┉┉┉┉┉┉┉┉┉┉┉┉┉┉┉┉┉┉┉┉┉┉┉┉┉┉(0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 美 学 》理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