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1-1-20 17:56:06

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

id="fontzoom" style="word-break:break-all;Width:fixed">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
[摘要]: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实际上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文章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实现这种转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政治思想课;备课;生活
    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由于受编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性,有些材料和观点已失去编写时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引进新知识,增大教学的密度,增强课后阅读的指导,使教学观念从“在备课中生活”变为“在生活中备课”,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固有特色和学科魅力,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课内外师生共振的局面。
一、“在备课中生活”与“在生活中备课”之比较
    1、基本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课堂教育下的备课观,其基本理念是:为教而备,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教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师如何当好操作木偶的演员”这一问题进行,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把学生仅仅当作是“观看木偶的观众”。后者则是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备课观,其基本理念是:为学而备,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备课既做到“胸中有书”,更重视“目中有人”,致力于设计“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教案”与“学案”相统一的“课案”。
    2、备课途径不同。前者是封闭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备课往往脱离实际,仅仅埋头于分析教材、教参,查阅参考资料,并依据自己个人对教材的有限理解选择配套练习,从而编写教案。其结果是把学生引入到“上课——作业——复习——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封闭了学生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后者则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特点,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式,致力于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
    总之,前者往往忽视了其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忽视了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使备课流与形式,发挥不了备课应有的作用。与以上误区相反,后者由于其前提是重视实践,重视发展,因而教师备课就具有主体意识、终身教育意识、不断创新意识和教学科研意识,以研究带动备课质量,改变备课方式,在备课内容上更重视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在生活中备课”的有效探索
    1、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正式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得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必能是思想政治课增强吸引力。为此,教师备课应做到:
    (1)了解学生生活,力求寓教于需。教师可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备课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与几个学生闲聊,聊到有关“美”的话题时,发现现在的学生求美,但不敢公开言美;爱美,又不善审美。针对这一点,我在准备《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一框的教学时,设计了一场以“我心中的美”为题的即兴演讲比赛,分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学生们争先恐后,畅谈自己对美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我作为其中一员发表了我的审美观,认为心灵、语言、行为与外表相统一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同时,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本课主题。课后许多学生感到“上了人生第一堂审美课”,“把自己心中对美的思考终于表达出来了,真过瘾”,充分显示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2)关爱学生生活,寓教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所谓“亲其师而爱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考虑学生所急、所忧、所乐,而后因势利导,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3)感受学生生活,寓教于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备课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注意学生的关注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如人们最关注的一般居民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人们最担心的社会稳定问题;人们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具有的道德观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尽管还未定论,却是中学生非常关心又非常想弄清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作些探讨,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共2页,当前第1页12[*]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
   2、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最大特点之一,思想政治课中抽象的理论原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得到印证。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观察生活,就能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养成特有的职业习惯,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可以在文化娱乐中备课。听音乐、看小说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益的教学素材。如歌词“山不转水转”、“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清晰地包含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歌曲《春天的故事》则叙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转折点;歌词“跟着感觉走”则是一个很好的辩题……政治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这些学生喜闻乐道的歌词和小说情节,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也养成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其次,可以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充实备课资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人不可能窥透一切社会现象,更还可能体验任何生活方式,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材料。如有一次偶然碰到一位下岗不久的同学,听她唠叨了下岗前后的感觉和对将来的计划,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在准备《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框教学方案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下岗了,你会怎么样?”,学生在听我讲述了同学的境况后,觉得真实而又现实,并纷纷想象自己下岗后的情况,积极地设计起下岗后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他们立志为社会作贡献,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和决心。思想政治课所有的目标都在热烈的讨论中实现了。
    因此,政治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
   3、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备课。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信息,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历年来政治课高考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入课堂,把政治课教学放到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如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缓、我国国内出现买方市场的“大气候”下,我在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分四组分别调查以下内容:⑴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⑵当地居民的消费状况,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等;⑶当前市场上新产品的供求状况;⑷银行信贷消费的有关政策和信贷消费状况。然后引导他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利弊,考虑对策。使学生在对自己手中第一手资料的论证分析中理解“何谓正确的消费观及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扩大内需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共2页,当前第2页12[*]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