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哈哈达人 发表于 2021-1-20 17:50:30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技术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外语教学为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之真正促进外语教学与学习,这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历程,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别和相关理论背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用于外语教学为的潜力和制约性因素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墨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历程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技术一直是支撑和促进教育模式演进的重要因素。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出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持。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学方法为语法翻译法。这时,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文学作品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外语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该教学法依赖的技术主要是黑板、粉笔,其主要功能为实现信息的单向传递,后来逐渐发展到投影仪以及操练-练习(drill and practice)类的课件。50、60年代,听说法盛行,外语学习意味着掌握从音位到句子的语言基本单位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该方法主张“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强调与目标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以及对语法结构的操练,与之相应的技术主要是录音机、磁带等音响设备,受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交际法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师的认可,真实、自然、有意义的交互被看作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也为交际法的实话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文献中也常使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缩写为CALL)的发展历程而言,根据其理论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
  该阶段起始于50年代,在60、7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刺激-反应联结,认为反复接触同样的学习材料对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暑期以重复的操练和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课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机的教学系统(如PLATO系统)大量应用于外语教学课堂。该模式将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是将教学材料传递给学生的工具。而计算机恰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它不会疲劳、不会厌烦,能够准确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时的反馈信息,它还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材料,使学生按自己的步调来学习。
  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许多批判,诸如忽视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带有机械论倾向等,同时,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学习的主体成为关注的焦点,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计算机自身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微机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之相应,CALL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交际取向的CALL
  70、80年代,交际取向的CALL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该模式的倡导者为John Underwood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条,包括:包语教学应强调语法形式的应用,而不是语言本身;应以内隐而不是外显的方式教授语法;应允许、鼓励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而不只是操纵预先组织好的语言;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应灵活地对待学生的不同反应;应努力创造一个能够自由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永远不要试图去做那些通过本书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与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相比,交际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更注重创造人-机之间以及人-人之间的交互,更强调可理解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这一暑期的课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技术练习,其内容涉及听力、语音、阅读理解、词汇、写作、语法等各个方面,这类课件仍将计算机看作能够提供正确回答的指导教师,但它与操练-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控制和交互。
  (2)将计算机作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这类课件不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而是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从事批判性的思维活动。
  (3)将计算机作为工具(computer as tool),这类课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语言材料,而是帮助学生去使用或理解语言,包括文字加工软件(Microsoft Word等)、拼写和语法检查软件、检索软件、资源库(如各种上光盘版的百科全书和辞典)、桌面出版工具等。
  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和交际取向的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软件既可以当作操练-练习来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强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学情境。因此,这两种取向的CALL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软件,而且在于使用软件的方式方法。
  3.整合取向的CALL
  80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外语教学中,计算机大多用于教授一个个割裂的语言结构或针对某种技术进行训练,却没有触及语言学习的核心成分。而语言学习不完全等同于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它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还应该创设真实的社会交际的机会,例如让学习者合作完成某个真实的任务、共同学习某项内容、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等,学习者将在交际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正经历着飞跃性的发展,即从PC机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并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记忆的重要性相对下降,高效地获取信息,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时代背景也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阅读、写作,从事真实的交际与合作,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自主的语言学习能力,这些已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与之相应,教育者试图发展一种更为整合的CALL模式,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使用语言,并把各种技能整合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之中。共4页,当前第1页1234[*]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整合取向的CALL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可以创造更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听、说、读、写等各种技能整合于一个活动之中;可以赋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步调、路径和学习内容;能够实现同步和异步的交流等等。在这一时期,使用最多的技术包括电子邮件、MOO(Multiple-use-domain Object Oriented,用于实现同步交流)、万维网(World Wide Web)等。
  上述3个发展阶段并不是相互替代的,新模式并没有完全摒弃旧模式中使用的软件或方法,而是将它们融入新的模式之中。从CALL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外语教学法、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更为宽泛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分不开的。
  二、CALL的潜力和制约性因素
  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显然更为昂贵,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因而其教学效益也就更加受教育者的关注。CALL是否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计算机能够为外语教学带来什么好处?这可能是每一个接触CALL的教育者头脑中曾经闪现过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背后存在一种决定论的观点,即计算机是一个全能的机器,它能够为外语教学带来特定的结果。然而,计算机等技术本身并不构成一种方法,它只是执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手段或媒介,它的有效性依赖于许多因素,如技术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否匹配、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相关的技能水平如何、将什么技术用于外语学习中的哪些方面、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使用的、是如何使用的等等。因此,对CALL的优势进行探讨,不如探讨其潜力更为恰当,这些潜力能否实现则取决于能否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有效地使用技术。
  1.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潜力
  第一,能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
  集成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之一,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与课本、录音带等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提供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的语言输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得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因而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丰富、自然的目标语环境,这对于学习者发现语言规律、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能够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要会
  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够被学习者理解、吸收,因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注意到输入中未知的语言成分,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流动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进行讨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的过程中使用目标语与其他学习者、教师或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有研究发现,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重新分配,打破了教师或某些非常健谈的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控制权,使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交球活动;此外,e-mail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CMC)方式能够减少种族、性别、口音、社会地位等社会性线索,能够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时间、进度来安排、准备交际活动,因此与口头的课堂交流相比,参与电子交际的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产生更为准确、更有力量的表述,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对更多的问题做出反应,使学习者投入更多的注意,从而导致更为有效的交流。
  第三,能够针对各种语言技能提供练习任务和反馈
  CALL能够针对语音、听力、词汇、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提供练习任务,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但有研究发现,除非CALL能够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机会,它将不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随着技术的进步,CALL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更为方便的途径,还将使人-机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和自然。除了提供对、错这样简单的反馈以外,它将能够对学习者产生的语言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对错的原因,并总结出语言运用的模式,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帮助学习者有效地使用各类教学辅助材料。
  第四,能够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又称作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特征。心理学家对学习风格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维度,如反省型、冲动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内-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感知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当的技术及语言学习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场依存型、感觉型、判断型等)更习惯于结构化的学习方式,不喜欢交际,传统的CALL操练任务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发展语言的精确性以及分析、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场独立型、直觉型、感知型等)可能更喜欢交际流动,信息技术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共4页,当前第2页1234[*]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
  第五,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促进独立学习
  有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有助于创造一种你焦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促进学习者增加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概念、拓宽文化意识。
  2.信息技术用于外语教学的制约性因素
  应当看到,技术本身并不是解决一切外语教学问题的万能药,其有效性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首先是硬件设备的配置、更新、管理和维护,第二是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第三是人件(human-ware)的开发,即为各类相关人员(如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学习者等)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培训,使其具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相应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和观念。就其重要笥和投入量而言,对人件的开发都不亚于硬件和软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教育者和管理决策所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否为外语教学带来效益取决于它被使用的方式。在有些外语教学课堂上,CALL只作为紧张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调味品、一种休息、娱乐方式或者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教师对这类活动缺乏精细的设计和必要的监控;有些课堂上,教师仍以旧有的教学观念和组织方式来使用新技术,只是将课本上的东西搬上屏幕;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时间、精力或能力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例如,尽管E-mail等CMC技术能够实现方便的交流,但如果教师不愿花费时间去回复学生的来信,那么学生则无法从中获益。因此,信息技术的效益将受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制约。另外,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使用技术的能力及相关素养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三、学习者和教师在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中承担的角色
  有关调查表明,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领先一步的技术,落后两步的教学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是提高CALL效益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环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发行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习的主要活动不是记忆,而是高水平的思维,是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经验的加工、综合及推论、假设。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整体的语言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书面或口头的交际,对各种线索和意义进行推理,对自己的语言知识进行积极建构的学习过程。
  因崦,在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环境中,仅仅背单词、做语法练习对于学习者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具备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需要培养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适应复杂的、灵活开放的、信息极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进行积极的建构活动;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与之相应,教师的角色则由权威的指导者、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协调者和监控者,他既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同时本身也充当一种资源。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1)善于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 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需具备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  (2)善于将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使每个学生都能与学习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3)帮助学习者(特别是先前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控和调节;(4)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总之,从事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并非易事,这是一项需要极大创造性、想象力、建构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耐心的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外语教学而言,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并不是救世主,其效益有赖于教师和学习者能否有效地使用这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因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应从单纯的技术更新转向技术与课堂(及课外)教学的整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不仅仅是工具,新技术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使外语教学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外语学习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化过程愈加密不可分。我们面对的不是旧有的外语教学加上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外语学习模式,它对教师和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亟待展开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Warschauer, M. & Meskill, C. (2000). Tech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J.共4页,当前第3页1234[*]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
Rosenthal (Ed.), Handbook of undergraduate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303-318.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Warschauer, M. (1996).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CALICO Journal, 13, 7-26.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Warschauer, M. & Healey, D. (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overview.
Language Teaching, 31, 57-71.
   fWarschauer, M. (1998).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In
M. Clay(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Lyon,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ciences.
   Oxford, R., Rivera-Castillo, Y., Feyten, C. & Nutta, J. (1998). Computers and more:
creative uses of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M. Clay
(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ducaqtional technol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Lyon,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ciences.
   何高大 《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二):多媒体技术》《外语电化教学》 1999 (4),45-47.
   Chapelle, C. (1998). Multimedia CALL: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instructed SLA.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1):22-34.
   Warschauer, M. (1996).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In S.
Fotos (Ed.), Multimedia language teaching: 3-20. Tokyo:logos.
   Warschauer, M. (1998). Researching technology in TESOL: Determinist, Instrument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ESOL Quarterly, 32(4): 757-761.
   Stepp-Greany, J. (2002). Student perceptions on language learning in a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1):165-180.
   Miodu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1),55-77
   张建伟 陈琦 《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教育研究》 1999(5), 56-60。共4页,当前第4页1234[*]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