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枫 发表于 2020-9-24 02:59:22

【中华民族】八百壮士


电影《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我实地考察了四行仓库旧址和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联合仓库,是非常结实的混凝土建筑。
  谢晋元,他的老家在世界长寿之乡——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祖居“儒林第”。
  谢晋元,生于1905年,字中民。1926年10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等职。著名抗日英雄,先后参加北伐战争,上海闸北抗日,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壮举,震惊中外,彪炳史册。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
  谢晋元曾祖父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多读书,成为有用之人,故取名为‘儒林第’。
  客家人素来崇文重教,谢晋元的父母也不例外。尽管家境贫寒,还是东拼西凑借钱供谢晋元上学。
  1912年村中创办了育民学校,用新思想教育民众,同时结合教学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思想教育,谢晋元便从这时候开始接受新文化进步思想的启蒙熏陶。
  后来,谢晋元以优异成绩相继考入梅县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预科。
  1925年12月,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预科班读书的谢晋元,毅然投笔从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矢志要为祖国安危与富强奋斗一生。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谢晋元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与盘踞苏、皖、浙、闽、赣五省的军阀孙传芳部作战,先后参加了龙游之战、桐庐之战和龙潭决战。
  1930年,时年26岁的谢晋元担任中尉连长,在歼灭土匪刘桂堂的战斗中英勇善战,被调到十九路军蔡廷锴部。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前夕,日寇大举南侵。他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洪流中去,他劝慰妻子携儿带女回老家安居。行前,他对正有孕在身的妻子说:“我是一个军人,要以民族、国家为重;没有国家,哪有我们的家。待全歼倭寇,定返乡接你回沪。”
  1937年8月13日,中日军队在上海附近展开大规模会战,史称淞沪会战。8月31日凌晨,日寇以租界和黄浦江的日舰为作战基地,向闸北一带炮击,当时的谢晋元任5军88师524团团长。10月26日,他奉命率第一营四百多人坚守苏州河北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为壮大声势,迷惑日军,谢晋元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是由当时四大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坐落在苏州河北西藏路桥西面,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里面储存了几万包粮食和牛皮、丝茧等物资。部队驻入后,立即构筑工事,截断电源,便于部队隐蔽和防止敌人利用电线放火,并集中主要兵力于四行仓库东西两翼。
  由于四行仓库邻近英美租界,日军的坦克冲不进来,步炮用不上,飞机投弹怕伤了他们自己人。而我军防守极为严密,敌人多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谢晋元率兵号召八百壮士:“我们人在阵地在,存在一天,决与倭寇血战到底!”他的话刚落,杀声雷动,警戒部队立即出击应战,奋起杀敌。在日军重重包围下,“八百壮士”血战4天4夜,击退敌军数十次疯狂进攻,歼敌200余名,自身伤亡40余人,完成任务后奉命撤入租界。
  日本进攻上海的行为,危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上海的利益,他们力求缓和与日本的矛盾,竭力寻求妥协,出面调停。在进入租界后,谢晋元被引进英帝国主义为首的公共租界,“八百壮士”被迫含泪把武器交给英军,送往胶州路孤军营,实则俘虏营。谢晋元告诫壮士们要忍受目前的痛苦,活着去迎接最后胜利的到来。
  次日,上海各界举行谢晋元遗体殡殓仪式,前往吊唁者六万余人。5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谢晋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上海,政府分别设立晋元路、晋元公园和晋元中学,他的家乡蕉岭也设立晋元中学以示景仰,继承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以团副身份奉命带领第十九集团军第七十二军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四百多人(对外号称800人),留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坚守了四昼夜之后,撤退至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区。
  四行仓库的墙壁上,还有无数的炮弹孔,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不过,日本没有使用重炮。
  四行仓库距离租界很近。这实在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河这边两国军队打得你死我活,河那边则歌舞升平,大批市民围观。
  秦汉的父亲是孙元良(1904年—2007年),也就是四行仓库之战谢晋元的顶头上司,时任88师师长。网上对其战时表现,众说纷纭。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英国在上海公共租界迫于日军的威胁,而拦截令谢晋元的部队缴械,并限制其行动于营区中,上海市民称其为孤军营,一时成为上海沦陷区的抗日精神象征。
  1941年4月24日,星期四清晨,谢晋元像往常一样指挥孤军官兵早操。各连列队报数后,沿着大操场自北往南跑操场运动去。谢晋元一个人站在操场门口检查士兵迟到的情况,二连下士郝鼎诚、四连下士张文清、下士尤耀亮,上等兵张国顺4人从大礼堂方向走来。谢晋元近前,问他们为什么迟到。郝鼎诚突然拿出身藏的匕首刺向谢晋元面门,随后在其头胸等部位猛戳,其余3人也一拥而上,向其左太阳穴及咽喉等致命处狂刺,谢晋元当场倒地。袭击谢晋元的4名士兵疑被汪精卫政权或日军收买。
  战斗打响的同时,就有《申报》《立报》《大公报》《字林西报》《中央日报》《良友画报》《泰晤士报》及美联社法新社等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事后“八百壮士”被写入多种历史书,收录进了大量的政府档案,近年还在原址上建立了官方的纪念馆,可是“八百壮士”在那四天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是怎么和日军作战的,甚至于虚数的“八佰”究竟是450人、425人、还是423人,撤退进租界的是377人、还是371人,在不同的报道和档案、在不同的亲历者回忆录里,都有不同的记载。
  甚至于“八百”这个“迷惑日寇”之人数的出处,一直就有谢晋元告知租界英军、谢晋元告知媒体记者、杨瑞符嘱咐外出治疗伤兵、中央社记者发稿时特意所改等等几种说法。
  参观四行仓库时,我问纪念馆讲解员:那几个坏人后来如何?她说:经汪伪法院审判后判处死刑,但是是不是真的执行了她也不知道。
  杨瑞符营长于1940年2月在重庆轰炸中牺牲,而更多的将士,则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12月,被日军全数俘虏,遭到种种非人虐待,近200人在各地丧生,其中一部分被押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而葬身当地。
  1941年12月28日,日军数百人突入孤军营。孤军后来被逼到各地做苦工,甚至有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东南亚的巴布新几内亚作苦工。有一些战士陆续突围。
  “八百壮士”中一半是湖北人,多为通城籍士兵。
  1937年9月19日,由石美豪、唐棣等率领通城保安大队前往淞沪前线。途经蒲圻(现为赤壁)和武汉时,又补充了人员,一共有了两百多人。据说,保安部队领兵人就是从陈诚手中接过的“湖北保安五团”团旗,接着登上了火车。到达上海后,通城保安大队补充进了当时伤亡惨重的524团一营,并成为了主力。这些士兵,并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团练,名副其实的“杂牌军”。
  敢死队员陈树生,看见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准备在四行仓库下埋设炸药,自己身绑手榴弹跳下去和日军同归于尽,炸死了10多个日军。
  陈树生(1916—1937),湖北利川人。193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8师,被编入524团第一营。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升任二连二排四班副班长。
  杨惠敏是江苏省镇江市人。在淞沪会战的时候,她是上海润州中学的学生,加入了童子军战地服务团。
  1937年10月28日午夜,她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把国旗献给了八百壮士,随后又平安游回来。
  上海市区大部分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四行仓库周围插满了日本旗帜。然而,到了10月29日凌晨6时,早起的上海市民发现一面国旗在军号声中高高升起在四行仓库楼顶。整个租界的群众欢呼雀跃,苏州河畔挤满了观旗的人群。
  有意思的是,我在四行仓库里的纪念馆里并没有看到国旗高高飘扬的照片。我问保安有没有,他笑而不答。
  宋美龄勉励杨惠敏好好读书,并交待教育部安排。开始时,教育部先安排杨惠敏到西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据说是体育系)学习,后来又去了坐落于歌乐山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中央大学1937年从南京西迁到重庆,1945年迁回。东南大学就源自中央大学工学院,校址也就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旧址上。
  据杨惠敏当年的同班同学、1940年3月考进中央技专皮革科的张文薮回忆,“当时杨惠敏正从美国宣传抗日后归国,后由教育部作为特派生插入我校我班,意外地与我成了同学。在课余,我们常去校门外的岷江边谈论学习和工作。面对江水,我问她当年渡河时为何使用蛙式。她告诉我,当时敌机在高空扫射,因而她用蛙式游泳,屏息潜泳,以便使水面上的浪花波动不明显,不致暴露目标。她又说,当时用手抓着国旗游水是不行的,她就将旗帜缠在颈圈上,打了结。哦,她是多么聪明与机警啊!当她爬上阵地时,守军战士一把抓住了她,她速将颈圈上的国旗解下展开,高呼:‘敬爱的战士们!请高悬祖国的旗帜!继续战斗吧!’”
  1942年,留学未成的杨惠敏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完成了多批爱国人士的援救工作。这是有名的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在帮助电影女皇胡蝶离开香港的人员中,即有杨慧敏。然而,胡蝶的行李在广东遭到了土匪的抢劫。爱慕胡蝶的戴笠将杨惠敏关押于重庆,有了长达四年的牢狱之灾,直到1946年3月17日,戴笠在南京岱山飞机失事身亡后,她才得到释放。她于1949年移居台湾,当了体育老师。92年去世。
  80年代,重新拍摄电影《八百壮士》(《四行仓库》),由林青霞饰演杨惠敏,一时成为经典。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中国军队在上海闸北区的抵抗日渐艰难,逐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蒋介石命令该区所有军队撤出。
  “为什么要打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是为了拖延日军进攻速度,掩护中国部队撤退,二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侵略还在进行,中国正在坚决抵抗。
  九国公约会议即将于当年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蒋介石希望抓住这个机会,赢得国际同情和支持,因而要尽可能拖长战斗。
  接到这个艰巨任务的本来是88师。但师长孙元良认为,兵力多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守一两个据点也是守,因此,最后命令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1营420余人留守四行仓库,要求“能守多久,就守多久”。
  为什么会选择四行仓库?作为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个银行的仓库,这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墙厚楼高,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河的南岸以及四行仓库的东面,都是当时的公共租界,属英美势力范围。从四行仓库西面发起攻击的日军,怕误伤租界,不敢动用远程大炮,也不敢用飞机投弹。另外一个原因是四行仓库储备充足,有几万包粮食、牛皮和丝茧等物资。
  当谢晋元带领部队进入四行仓库,看到地库的几十吨黄豆,激动地马上就给88师参谋长张柏亭打电话:“参座,吃的解决了!”
  27日凌晨3时,王燮范的父亲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亲自迎接谢晋元和官兵们的到来。他耳闻目睹了谢晋元对官兵们慷慨激昂的动员:“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埋骨之处!”全体官兵怒吼:“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谢晋元命令迅速加强四周防御工事,用仓库内的粮食麻包堵住仓库的大门,封闭所有的窗户,留出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又在仓库外布置一支部队,沿苏州河边仓库两侧布置沙袋工事,阻击敌人。他还组织一支敢死队,亲自指挥,以防万一。
  一切部署完毕,天已亮了。
  安排妥当,四行仓库3名留守员工也撤离到租界。7岁的王燮范,每天都会跟着父亲到苏州河南岸,和上万名上海百姓一起,为四行仓库里的中国将士呐喊助威。
  中国将士接下来四天四夜的浴血奋战,就这样被上海市民所关注,也进入到国际舆论的视野。
  战斗在10月27日打响。午后1时,已经占据几乎整个上海的日军,开始向四行仓库发动进攻。见敌人接近,谢晋元立即下令开火,从仓库多个角度形成交叉火力,让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
  尽管黄豆取之不尽,但中国将士们仅仅吃了一天,因为上海市民向守军捐献了十多辆卡车的给养。10月28日夜间,上海商会组织的卡车抵达四行仓库附近,守军用沙袋筑墙到卡车旁,将给养拖至仓库,里边有大量的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来自市民的慰问信。
  16岁童子军杨惠敏献国旗的故事,也在这晚上演。她把一面当时的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送到了四行仓库,谢晋元亲自接旗。杨惠敏向谢晋元索取所有守军的名册,以通告全国。为迷惑日军同时又不使杨惠敏失望,谢晋元让人根据原524团的名册伪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单。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在后来的电影和传说中,都说杨惠敏是游过苏州河到达四行仓库的,这并不准确。这是为了不给同情中国将士的英国人添麻烦而编制的美丽谎言。当天深夜杨惠敏是经过英国租界守军的默许,从四行仓库东边的桥上爬过来,再从河堤下面卧倒爬行,由守军们用绳子把她拉上去的。
  10月29日中午,日军加农炮和轻装坦克从各个方向发动进攻,迫使中国守军第三连从仓库外的工事中撤回仓库。四行仓库西侧本来没什么窗户,日军的炮击打开了很多弹洞。一队日军试图通过梯子爬入仓库二楼,正在二楼的谢晋元一手夺过第一个日兵的枪,另一只手将其推下,之后向第二名日军射击,最后推倒了梯子。
  在坦克掩护下,日本步兵再次进攻,靠近四行仓库。危急时刻,敢死队员、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在自己身上捆满手榴弹,从楼上窗口跃入敌群,与10余名日军同归于尽。
  陈树生是四川人,那年20岁。他在一件白汗衫上写下血书,留给远在大巴山的老母亲:“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在战斗间隙,谢晋元组织八百壮士在阴冷的仓库里共计写下298封遗书,给妻儿、给父母,字字血泪,句句含情。谢晋元写道:“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
  日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向租界施压。租界为自保,要求中国军队撤兵。10月30日夜,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次日,八百壮士挥泪退入租界,日军放火烧了四行仓库。至此,上海全部沦陷。
  短短4天时间,八百壮士以阵亡9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众多外国记者隔河目睹了中国将士的壮举,连续发出大量相关战地报道。《泰晤士报》刊文称:“八百壮士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
  1937年10月31日,谢晋元和八百壮士进入租界后,即被英军缴械并羁禁于胶州路一处空地上,四周围以铁丝网,从此与外界隔绝,成了“孤军营”。日军威胁,如果让八百壮士离开就要入侵租界。
  在“孤军营”内,谢晋元和八百壮士一待就是4年。日本方面后来声称允许释放这些士兵,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晋元严词拒绝。
  1942年秋,25岁的湖北人田际钿和其他几十名官兵被押送上一艘日本大型军舰。军舰共有9层,他们被赶到最底层。里面不见天日,闷热无比,田际钿一个来湖北自通城县的老乡就热死在军舰上。
  那是一段让这些枪林弹雨都不惧的铮铮男儿都苦不堪言的日子。他们的劳动十分繁重,生活极其艰苦。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重体力活,住的是岩洞,吃的是瓜薯,有时还吃日本人丢下的猪牛内脏和骨头。也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一旦患了病,就只能眼睁睁等死。田际钿经常看到日本兵把死亡和重病的战俘用卡车运到深山里去埋掉。两年多后,当初160人的中国劳工队只剩下38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不久,麦克阿瑟统率的盟军澳大利亚13师乘舰只驶近该岛海岸。田际钿等二三十人下海一直游了500多米后爬到舰上,和盟军士兵一齐享受胜利的喜悦。1946年,他们经香港回到上海。
  2008年12月底,台湾《联合报》最先披露了一则“八百壮士”遗骸遗落巴布亚新几内亚无人问津的消息,并刊登了照片。照片上,一片热带植物的包围中,是三座刻有青天白日徽的方形柱状墓碑,底部早已被荒草淹没。中间一座墓碑上写着“故陆军步兵上尉吴公坤之坟墓”,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据解放拉包尔集中营的澳军报告记载,二战期间,在西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最东边的亚包,曾经有一座中国战俘集中营。先后有1600多位军人被送到这里当奴工,有一千多名中国将士死于异域。
  抗战胜利后,谢晋元将军的夫人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上海,得知八百勇士尚有不少流落街头,便在报上登了一则消息“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果然,第二天就有孤军老兵找上门来。她想尽办法为他们找工作,并用自己的抚恤金建了“四行孤军实业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等,为老兵们补贴生活费。最后,聚在她身边的老兵竟达110余人。
  凌维诚对老兵的照顾,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要知道,凌维诚一生守寡,自己还要拉扯四个孩子,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这足以证明凌维诚对丈夫和幸存壮士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常常激励我们要做点什么。
  【后记】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这首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名叫《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经典歌词,曾经唱响那个时代。
  万里长城永不倒!
  

浙江台州志愿者 发表于 2020-9-24 04:32:14

能不能知道唐棣队长之前是怎么去的湖北通城县保安大队和老家是湖南邵阳市那边哪个地方啊

浙江台州志愿者 发表于 2020-9-24 05:38:54

现在有唐棣连长儿子在找老家亲人找不到。。希望大家提供线索。究竟老家是湖南邵阳市那边哪个地方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民族】八百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