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iyun 发表于 2020-9-3 15:58:28

有明一人:徐文长(转载)

有明一人 徐文长

messiyun 发表于 2020-9-3 17:17:29

有明一人
  徐文长
  王文彬
  徐渭,(公元1521年-1593年)。
  我国明中叶东南沿海一带,手工业和商业特别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飞快地滋长。活动在这里有一批文人,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知识分子,大都是秉性耿介,不与时合,進求人格伸张,有较强的新兴市民思想,这些人号称“越中十子”。十子中有一位狂生徐文长,血性男儿,才华横溢,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中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其戏曲、书法、绘画、文论诸方面,皆独树一帜,超绝伦辈。他的诗,奇姿纵肆、气韵生动道逸,当时的大名士袁宏道见到他的《徐渭初集》大为惊叹
  :
  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闻者骇之。”
  他的文章,格调高古,充满正气,袁宏道说:“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成就,可与当时大戏曲家汤显祖相提并论。虞熙淳以为:“文坛所不能包者两人,颀伟徐文长,小
  锐汤若士。”清人陈栋乜说:“明曲当以临川、山阴为上乘。”都把他与大戏曲家汤显祖并列。他对自己的书法非常看重,尝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识者许之。”袁宏道称其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也,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他的画,虽然自己说是第四,其实成就最高,笔墨淋漓,韵致生动,开后世水墨大写意之先机,树清藤画派之旗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本色论”的艺术观,不论诗文、戏曲、书画,都强调伸张人格,天机自动地表现人的真情真性,以震醒社会、激励人民为最终目的
  。
  徐渭的博学多能,盖世奇オ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书、画三绝,也是有口皆碑。
  一、进场屋入而不一售幕胡府谭兵著文章
  徐文长,名潤,以字传世,原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田水月、田生等。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里,父亲徐举人出身,做过四川獎州府同知,徐渭生下来刚刚百日,父亲就死去了。因为他并非世宦之家,所以父亲一死,家道立即衰落下来,家中的矛盾也就激化起来了。徐渭原本是丫环所生,庶出的卑殿地位,之幼小,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十
  岁时,生母被强行逐出家门,当然是卖给别釣人家。在家蛋有继母苗宜人抚养(苗宜人无所出),终不能忘怀卖母之痛。他
  四岁时苗宜人亦谢世,又跟着异母兄长徐淮生活。徐淮本是父亲的原配童氏所生,长徐渭二十多岁,这种依附于人的弧苦日子是很难打发的。在病态的家庭里,徐滑感到毫无温暖,心灵深处埋下了难以忘却的苦痛。二十岁时,家道更加衰落了,徐渭只好入赘潘氏家中。为改变家庭困境,重整家业,光宗糧祖,他刻苦攻读,以求于禄。由于他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中长大,自然养成了警敏、孤做、偏激的性格,对虚伪封建礼教那套说教,也很容易采取对立的态度。他自幼聪颖悟,オ思敏捷,有“神童”之誉。六岁入小学,“书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八岁稍解经义,令其师陆如冈先生大惊。“生九岁,已能干禄文字”。“年十余,仿扬雄《解朝》作《释毁》”,二十岁时考中秀才,其才闻名乡里,“海内无不知有徐文长矣”。青年时代的徐渭,胸怀ノ志,博览群书,穷究学术,探讨政治,研究兵法。他在不作品中;一再表示愿意为国出力,充满着爱国爱民的热忱和慷慨激昂的豪情。奇怪的是,徐渭怀着如此才学和盛名,科场却很不得意,从ニ十三岁参加科考,一连考了八次,毎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是人所公认的,但都是榜上无名,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打击。他在自已写的《崎谐》中痛苦记载着:“三十三岁应壬子科,阅余卷,偶第一,得「京科”,”最后复试却是“后北”。三十五岁应乙卯科,“以第二应科亦“复北”,四十一岁应辛酉科,是浙江总督推荐的,结果又是“复北”,四十四岁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参加科考,因浙江直总督胡宗宪案而废考,从此“与科长别矣”。科举制度的
  弊端,使他心灵上受到难以磨灭的创伤。他的许多朋友、同窗、甚至子侄、子孙辈,才气名都不及他,却都能够得意场屋,步步高升,以至升任尚书、内阁首辅的高位,“面对这种不平的现状,徐瀾将会作何感受,可想而知了。
  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徐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当然是
  一个重要原因。俱他那不合时俗的个性以及反抗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想,也是考官们不能相容的。
  徐渭童年的不幸,养成了他独特的个性,生活在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形成了自卑心理,又激发出过敏的自尊感,处处防范別人,保护自己,强烈地要求申张人格,张扬人性。他性格上尽管揹有某种偏执和猜忌,但他独立的人格却与明代反动的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抗。在明代,压抑人性的程失理学,已发展到了登锋造极的程度,广大人民无权按着自己的心性行事,人的自我意识丧失殆尽,不少文人在自己作品中,娇揉造作,虚情假意,见不到一点人格的光辉。这切都引起了徐渭积极思索。正好当时,王阳明的心学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异常盛行,徐渭先后师事的两位老师王、季本就是王学浙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推崇者,徐受其影响是很大的,他的思想继承了王学而又发展了王学。他在《论中》文中指出,自古圣人,除贤明君主外,“顼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这种“利人”和“圣人”的标准,是对市民阶层力量的肯定和赞美。
  由于上述原因,徐渭的屡试不第是可以理解的了。四十
  四岁以后,他完全灰心仕途,但内心的矛盾结节尚未消除,唯一可依赖的是以他多种艺术才能来宣泄内心的不平,度着穷困潦倒的余生。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四十一年(16),是徐在胡宗府中当幕僚的阶段。这一时期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波折,也是一生的转折点。他在越中虽然文名很高,但被胡宗宪发现的还是他的军事オ能。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学进攻浙汇沿海,徐渭家乡绍兴受到了暴力劫掠,人民生命財产受到严重成胁,乡民自动组织起来配合官兵进行抗倭,徐渭本懂兵法,好奇计,泇上有强烈的报国热情和?欢情神,当倭寇骚扰绍兴附近时,便主动投入了卫乡土的战。他多次乔装乡民,侦察敌营,提出了合理的作战方略,大破敌寇。当时胡宗宪正担任浙江按察使,巡抚,对徐潤的オ能非常赏识。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升任总督,主持东南沿海抗倭军事,因爱徐渭之才,欲招至幕府。起初,徐渭不肯,原因是胡宗宪虽然正直,又有爱民之心,但他依附奸相严濡,使他不能不产生想法。次年,迫于胡宗宪的权势和真诚的恳求,暂“赴胡府作四六启京贵人”,也就是在严嵩八
  十岁生目时写一篇《代贺严公生日启》完成任务,就辞去了,他认为这是作“马耕”的差事,不愿为之;而胡公反而更加赏识他。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由于胡宗宪的礼贤下士,真淢相待,他正式入府当了幕僚。他当幕僚是有条件的,要求总督必须尊重自己的人格,保持宾客身份。袁宏道《徐文长传》中写道: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帽,长揖就坐,纵谈天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冑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
  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谭遽,了无忌禅。
  徐潤当然不负胡公的知遇之恩。当时胡宗宪获得两只白鹿(吉详之兽),“先冬得牝,是夏得牡”,令徐澜草写两表献给皇上。徐凋的《上白鹿表》,文辞清新响亮,词冒准确得体,很受嘉靖皇帝的赞许,使险些失势的胡宗宪重受恩宠。此后胡公益发看重徐渭,一切上呈皇帝的奏章及写给京贵的书信,都由他代笔,并且得到了参与军机大事的机会,施展了他的文武才能。每当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胡公都要问以“讨贼之计”。五年的幕府生涯,随总督移駐过宁波、杭州、广州等地,既施展了才能,又保全了人格尊严,可算是徐渭最得意的时期了。
  此时期,徐的奇才并非完全用在为胡宗宪效命上,在文学创作上写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包括歌颂抗倭的诗篇,戏曲《玉禅师翠乡一梦》,以及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录》等
  嘉靖四十ー年(1562),朝廷政局发生了重大変化,擅政多年的奸相严嵩尖宠下台,胡宗宪也受牵连而被黑官,着又被逮下狱,不久死在狱中。总督府解散,徐渭回到原籍绍兴,开始了他的坎坷生活。
  2、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辞幕回乡的徐渭;不久接到了兵部尚书李春芳的聃书要他进京执掌文书。然而李春芳不象胡宗宪那样礼贤下士,对待门客犹如仆人。这使刚直不阿、自尊心极强的徐渭难以
  忍受。几次想转换门庭不成,最终还是辞去了李春芳的约,失业回乡,搞他的诗文书画去了。官场受辱,生活贫困,胡宗宪之死,幕府同僚的被逮,与继妻的不,这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使他心绪很坏。起初,他佯狂避祸,后来恐怖、忧郁、焦虑等症益重,以至发狂,以假成真,时好时犯。当他理智清醒时,感到自己无法避免受唇罹祸,于是决意自杀,他事先写好了《自为墓志铭》,总结了四十五年来所走过坎坷道路,阐明了自杀的直接原因,五年的客幕,得以施展才能,保全了人格。而今,才能无处施展,人格倍受凌辱,连性命都时时受到威胁,强烈的自尊心受挫,使他失去了生的信心,加之伴狂成真,于是将大针插入耳中狠命撤击,“刺深数寸、流血几殆,又以椎击肾囊碎之,不死,此
  又多次自杀未遂。他的病时好时犯,本来续妻对他很不理解,感情上产生了隔阅,加之犯病时产生安想和幻觉,猜忌妻子不贞,而误将其杀死,为此而下狱。狱中遭到非人的待遇和折磨,自绝的念头更重。“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尽折。採之有声,竟不死”③强大的生命力使他活下来。由于许多旧友弃波,营救,援助,在狱中的生活条件有所改醬。特刑是云南提学张天复,以及他的儿子翰林缑修张元忭极力活动,案情得以缓解,他心情也得以平静,他在狱中作诗文,注古书,练气功,修炼养生之术,使身体能够支持下去,精神也安定下来。
  万历元年(1573),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加上张元忭的
  カ救,结東七年的狱中生活,此时他已经是五十三岁。狱中
  七年,徐渭写了不少愤世诗文,还写了《周易参同契注》以及荒诞喜《歌代啸》。
  万历三年(1576),徐渭应张元忭之请,担任了《会稽志》的编写工作。之后游历了杭州、富春、南京等地。万历
  四年(1575),又应同学宣州巡抚吴兑的聘请,到宣化任职,频受吴兑及幕下的礼遇,有机会走访、游历了边关,写出了不少反映塞外自然景色与风土人情的诗篇。不久,因病发而返绍兴。万历八年(1580)再应张元忭之请,进京帮助办理文字事务。张徐两家,世通家好。徐渭的出狱,多亏张氏父子极力营救,入张府为其晚辈出点力,当然非常乐意的。但不久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其主要原因,是徐渭受不了礼法的约東。他自幼孤苦:养成的由自卑转为自尊的过敏性格,长成屡受挫折,更加要求人格独立、渴求自由;不受羁绊。“性不喜对礼法之士,所狎者多诗侣酒人,亦磊落可喜者”。这种性格,连两浙总督胡少保都任其所为,不与计校,并且始终以宾礼相待。七年的狱中生活使他异端思褪益发增长,行为更帅怪薜。几年的宦游生活,也更加放浪形骸,蔑视礼法。作为朝廷翰林编修的张元忭,官位显赫,诗礼传家,对好友进行以礼规动,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又怎么可能规劝得了徐渭呢!张汝霖指出:“文长怀祢正平之奇,负孔北海之高,人尽知之,而其侠烈如豫让,慷慨如渐离人知之不尽也。”对徐文长这样的狂生“引以礼法”,等于生割他的肉一样痛苦,倒不如“颈一茹刃耳”痛快。万历九年(1581),大概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文长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病复发,以至于卧床不起,“不谷食”。转年(1582)
  由他的长子徐杖接回绍兴。从此,结束了他宦游的生涯。
  万历十年(1582)被接回家的徐渭,一直到终,再没出乡里。晚年虽然穷困,生活得也还充实。围绕在周围的,大都是比他小的下层文人,也都是放浪形骸,不拘礼法之辈,其中多数是他的学生。主要活动是:斌诗、写字、绘画、制曲等。“一有当意、操腥一盛,螺蟹一提,敲门乞火,叫拍要挟,征诗得诗,征文得文,征字得字。见激韵险目,走笔千言,气如风雨之集。”①年老的文长在这种场合最为活跃。他以超人的才能、技艺,培养了不少著名的戏曲家、诗人画家。当时著名的戏曲家兼画家的史樂和戏曲家兼诗人的E浛都在徐潤那里受益匪浅。他最讨厌的是与官僚和为富不仁者往来。所谓“达官贵人……耻不与交”、“显者至门,皆距不纳。”“尝有诣者伺便排户半入,渭邃手拒扉,口应E臼某不在,人多以是怪恨之。”③但都知文长是重乂不重利者。一般与义无所关时,一任放纵不受礼法所東缚。一涉及到义,虽断头而不可夺。早在客幕胡宗宪时,胡公曾馈赠他洮绒十多匹。他大作衣裳,一天之内都送给了下人。晚年贫困益甚,加上老病时犯,新病频添,常常卧床不起,靠卖诗文、卖字画为生,因其天性不爱钱,有来探请诗文、书绘者,只要稍微充裕一点,即使千方百计他得不到。遇到生注窘迫时才肯为之。由于从不积蓄,到后来连所收藏的数千卷书籍全部拿去换米
  。
  晚年的生活虽然极贫,其心情反而比以前平衡。一方面是因为他久经磨难,习惯于过痛苦生活,另一方面,避开官场的明争暗斗,反觉心里清静,在广泛的艺术兴趣中,又能使愤懣怨积之气得以宣泄。再加上他对《易经》和道家学说的兴趣,以及受佛学思想某些影响,他把痛苦看成是人生圖有的属性,以苦为乐地度着自己的残生。老而无伴,和一条狗同居倒觉有趣。临死时,帐子和席子破烂的不能再用,只能睡在稻草上。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干古永存。
  、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万恨难消
  徐渭的文学作品较早广为流传的是他的诗,现从《徐文长集》和《逸稿》中收录的已有二千余首,其多数是七言、五言律诗、排律和词,其他是乐府、古诗、绝句、题画诗等。
  一些评论者认为,徐诗多应酬诗,缺乏真情实感,这是不公平的。徐明确提出写诗必须“出于己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①并认为“窃于人之所尝言”是自我真情的丧失在《肖甫诗序》中也说い“古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他还强調个性真情应从心中流出,主张把个人真情实感投诸作品,表现深刻而又独特的情感。他认为:果能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作”我们读他的诗无不感到气韵生动劲,寓雄浑悲壮于自然流畅之中。当然存他两干余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应酬工作,那他早就认识到了
  的。他说:潤于不幸若耕马耳”0,就是说有些文章是为人们作嫁衣,是言不由衷的。他还说,“存者亦谀且不工,”那是他否定“作马耕”的作品,同时表现了他创作态度的严
  徐的诗歌主张以及他的作品,在当时是起过战斗作用的。明代文坛长期以来被没有生气、没有真情实感的“台阁体”和由复古主义引导出来的剽窃模拟之風所笼罩,他的不拘一格的诗篇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同时为以后公安派开了先声。所以公安派的首领袁宏道推崇他的诗说:“宏于近代得一诗入日徐潤,其诗尽翻算白,自出于眼。有长吉之奇而杨于语,奇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挟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论七子,即何(景明)李(梦阳)亦在大风。”
  徐渭的诗歌内容比较复杂。他在胡宗宪府中当幕僚时,所写反映抗倭战争,表现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篇,大都充满积极向上,攘除外夷,安邦定国的雄心。《奉送同府潘公募兵广东》之一:“手挈万金收死士,身藏半绶见乡人。部门卷甲趋春雨。弩失成行夹画轮。引向猿门投谒罢,试看主客集鱼鳟。”写出募兵抗倭、百姓踊跃参军的情景。之二:“横海旧多经战士,狭斜新识少年名”。“来往莫须愁道远,明春专待破番营。”则写出入伍者有已退役还乡的老兵,也有血气方附的少年,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军营,时刻准备投入战斗。《西江篇》写胡少保(字虎)视师广信(在广西)
  返回途中入江西龙虎山祝圣寿,徐渭骑驴迎至安徽齐云尚未迎到,此时已接到西江战场胜利捷报,心情异常兴奋和喜悦:“西江一战捷书闻,转向名山祝圣君。绕吹乍飞蒙法曲,旌旗渐上绕官云。衔泥踏雪凭遥岫,拂曙垂鞭到夕瞟,却羡从行青幕士,高崖应勒记游文。”《从少保公视师福建》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胡宗宪评价更高,把自己和其他几位幕僚陪胡公视师比作唐代韩昌黎侍裴晋公征淮蔡,偕游华山题名一样:“晋公雅塑复英姿,坐领棪船远视师,夜半自平淮蔡日,秋深同上华山时。”当然此时心情,比在齐云迎接胡公更加畅美:“却说陪游宾从美,不妨帐底有风吹。”兴奋得已是彻夜不民了。《胡令公镇浙》写海寇已被打得远道一年多,但乃藏匿海风不去,于是胡公分遣将吏往击之,“偏将分驰日几程,高牙猫复事东征。江云隔岸来迎舸,海雨随风去浇兵,奏草每从灯下换,捷书又见马前横。西还即是朝天路,双佩行看拂玉京。”将士们出师征战的高亢土气和捷报频传的场面,令人读后为之震动。“江云”、“战舸”“海雨”、“海风”景色,在诗人笔下都变得比往常更惹人喜爱了。表现这类主题的还有《凯歌二首赠参将成公》二首、《某将军》、《怀陈将军同甫》、《寓山感事》、《贈府吴公诗》并序等。其中《赠府吴公诗》并序,描写得尤有特色,他在序中说
  :
  吴公自曩昔斥攘夷寇,其在吾绍兴,若浙东西,松江诸道者,入易闻且见,故多美颂之词。迨舟山役,越在海外,其抚民搏寇之功最多而且艰,人掩之莫得而知也。独渭以书记辱在督府,随众人后,杂谈戎伍,稍悉其事。而今年台温之捷,公之伐又最高,公既让美不言,而世之公道将遂因以澌没,乃用鸣之以诗,使公知知其事者尚有如渭者在,而渭之所处,则固有难于知者也
  徐渭是为有功者不彰反遭议论而鸣不平,才写这首诗的:
  幕中曾与众入群,幕外闻听说使君。破剑壁间鸣怪事,孤城海上倚斜曛。诙谐并谢长安米,懒散猶供记室文。把笔欲投还自笑,故山回首隔江云。
  为吴君鸣不平,徐潤专门写过一篇长文《陶宅战归序》。序中大发议论:“嗟夫!世独忧无善言耳,然或有言而不能用,或能用而不察言之是非,大抵能言者多在下,不能察而用者多在上。在上者冒虚位,在下者无实权,此事之所以日敝也。”对不能明察糊涂官表示强烈的不满。
  诗人笔下,还歌颂了不少民族英雄,镇边名将,以及忠諫之臣,以借此表现自己的胸怀。“脑子不灵尤怪事,竟将腔血酒燕京。”(《读文信公仙岩祠集焚市》二首之一)高度赞美文天祥毫不为己的英勇就义精神。“唐家名将李临准,再世辽东幕府开。”在这首《辽镇李宁运》中把边防英雄李宁远与唐名将相比。其他如“百年正气天为水,一觉忠魂梦亦甘。”“锵锵剑佩鸣,万里赴王程。”“飞将远提戎,翩翩气自雄。”慷慨悲壮,意气纵横的这些诗句都傾注着诗人对爱国将领的思慕之情。他的《哀四子诗》对“阮生驰
  旷執,动为礼法仇”的陈海櫶遵害而“涕下不能收”。对广座罗豪英,谈锋执能折”的肖柱山、肖盘锋两位太学的双壁继以论”,感到“连蚀明月”,对忠辣之士参军沈清之死节更是表现了无限的敬仰和对君奸相的满腔
  :
  参军青云士,直节凌速古,伏两上书,裸
  三弄鼓。万乘急宵衣,当廷策强虏。借例师传惊,骂座丞相怒。遗帼辱师臣,筹边著词。身东市头,名成死谁顾っ
  徐渭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杂剧《渔阳三弄》不正是和
  沈青質的“棵衣三弄鼓”、“骂座丞相怒”同出一吗?
  徐渭诗中,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篇。《假为鱼虾所诘》五言古诗说:“啄鹊惜大鸟、无悟吾子然,从更饱虾鱼,子意一何偏。”掲露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倾軋现象。“波臣詰如此,而我难为言,”又表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悲哀。《提鹊维,鹰觉翻然来救》写:“长胫何,掠维剽其宅,叔仲雨山头,自髀宁佰……苍鹰等路人,与鹊少平日,不作乡邻置,被敦其格。”诗人面对社会上象鸟一样的强者随意凌弱的现象,希望有象苍一样的“不朽快徒迹”者来解救人民的苦难有一定进步意义。徐渭诗作中题画诗比较多,而且成就也高,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发自心底的心感身受的“真情流注?的作品。如他画雪竹自比,《竹枝词?雪竹》)题诗中日:“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
  消。”他痛恨险凶的世道和权贵们,在《雪压梅竹图》上题云:“云间老桧与天齐,六の寒威一手提。折竹折梅因底事?不留一叶与山溪。”请人恨不得折下竹、梅之枝,去抽打霸道的老桧了。为《芭蕉石榴》画则题日:“蕉叶屠埋短后表,榴铁锈虎斑皮。老夫貌此堪谁比,朱亥椎临袖?时”战国魏人朱亥有勇力,侯赢荐之公子无忌。秦兵田赵时,无忌欲救之,使交神四十斤铁椎击杀晋,其军,退秦兵存赵。徐渭也是椎临袖口,跃跃欲试,读来真是令人悚然,诚如冷水浇背。《掏耳图》题诗云:“做哑装聋苦末能,关心都犯痒和疼。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题画》诗中也说:“年来世事不须听,取垢今聪不若聋。”都父泄白己痛恨炎凉世态的感情。他在《画蟹》图题?:“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沌。若教纸土翻身看,应见团团資卓脐。”据说这诗是专门]题在送给为富不仁的绸缎布庄老板的。这布庄胖老板读了画上这首诗气得要死,花了钱,又被人白白地提弄了一场,他的《题宋人睡犬》诗,借物讽喻更加深刻:“神妙难寻落笔踪,浑然生质与天同。不知酣睡何时觉,料尔都无警盗功。”所谓朝廷命官,昏昏疆噩,象这甜睡的犬一样,不是到处可见吗!徐消这种直抒性灵,为所欲为的题画诗,几乎随手可拾。他在一首《题梅花》诗中,自豪地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有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干万树,东风吹着便是春。”可见他往往兴致所
  到,天然妙成。

messiyun 发表于 2020-9-3 18:40:11


  四、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徐渭的书法,在明代确实不同凡响。他的书法自得传统,又大胆地突破传统规范,出格而又狂怪放肆,自成面貌。他在书法创作中主运笔、重神韵,其作品笔意弃放、苍劲姿媚而尞宕雄奇,是晚明多样化书风的先导,对清代的梅青、石涛等人的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徐热衷功名,?年在书法上下过一番功夫。他先学杨柯,上追晋唐、宋、元诸大家,尤对米芾、黄庭坚、倪瓒的书法特别喜爱。他的书法与宋人重意风格非常合拍,其行草很有宋人尺牍的意味,柔中有刚,书卷气十足,浑厚放肆,笔力纵横。特别是许多画中所题长款、题画诗,都是根据画意乘兴而作,写得相当精彩,俯仰斜正、大小错落,不拘格,笔別轻松随意之中,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劲健。他放肆的书法与亐意的绘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看得出他具有艺术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技巧。
  徐渭传世的作品以行草居多,有少量楷书,篆隶很少见。现流传下来的作品,基本都是五十岁以后的晚年创作。小楷代表作有《千字文》卷,作品完全打破了前人算定的楷书法则,即不再讲求楷书点画结字的规范和程式,摆脱了严整、中和、平衡等传统楷法的東缚。通篇点面结字,分间布白,稚拙之中蕴含着苍古,时有姿媚跃出,谨敛中不乏变化,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布匀而不必匀,笔态入净斕”的官
  美理想。尽管徐渭大胆破格破去,但仔细玩味,点画间还熊看出米芾、倪珍的某些遗意,只是风格相距甚远而已。
  徐渭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草书。其草书点画线条紧密而又混成一片,焦点枯线布满尺紙,偏旁部首肆意离异,好象光怪陆离的线的迷官,准寻其线踪,仔细分辨,则又气脉贯通,周天运行。他激愤的反抗情绪,往往在狂放出格的线条中隐约可感。《怀素上人草书歌》就全是草体写成,行气疏朗适中,上下字之间的距离或紧密、或疏散、或连属、或独立字形大小相间。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亦以侧锋取好,笔法内敛中有开张,运笔粗细、轻重、转折、顿挫变化多端。点画间偶露米芾笔意,但不求形似,而是遗其形而求其神,字势险侧欹正互参。全篇气势连贯,起伏迭宕,神采飞扬,有很强的韵律感,属徐渭草书的代表作之ー。此外他的行草书《梁武帝等名家评书》卷,《陶诗二十三首》卷,以及《自书七律良質》轴和《自书七律春园》轴等也多少具有上述特点。其中两首七律轴,是徐渭吸收米芾、黄庭坚ニ家之长,与“己意”融为一体的典型作品。其点画披拂间时有黄字“长枪大戟”式的雄健奇伟,时有末入“风樯阵马”式的潇洒逸迈,不受传统行草笔法和结体的限制,用笔锋芒毕露,字势纵横交错,四面开张,字体结构萧散,而字距行气紧密,表面似有结构杂乱之感;仔细观之,却乱而有序,在处理疏密关系上方求达到大效果的统一。在运笔上,往往陡然改变运笔的速度和提顿的力量,有时点画狼藉,意断笔连,有时浓重轻柔交替,起伏迭宕。造成一种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的效果。徐的书法创作,不同于一般文人那样以求得身心宁静超脱,而是借笔墨以宣泄他那狂放不
  3、世族俗的思想情感,以冲刷自己一生坎坷不遇的胸中块垒。
  徐消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由于他扎根于传统而又不受传统束缚的大胆革新精神。正因如此,袁宏道才推撤崇他为
  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清人陈奕禧称赞他“运今人之手腕,扩时代之襟胸。”
  徐渭在书法理论方面,虽无专蓍,但他零散的书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他曾写过一篇《评字》的书迹,用各家书体写出了各家书法长短的评论,他评黄庭坚说、“黄山谷书如劍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苏长公书专以老朴胜,不似其人之潇洒,何耶?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黄之匀耳。蔡近二王,其短略俗耳,劲而勺是其所长。孟钍槊挠炭裳砸玻渌扑阕硬宦仕资椋豢裳砸病哞恿ト耄蛟谥釉<黾局北碇校嵘嵬短ィ模芏ⅲ纯梢越鲋病嵫鼐甘椋涔8乓嗖坏茫蝗瞬⒁哉虏菔又恢虏萆砸荻郑卦虺伦旨洳堪祝甘嫡菩椋晕朊拧e什荚榷槐卦龋侍刖幻模煜挛奘橐印闭馄槁郏闯鲂煜谑榉ㄉ嫌卸赖降募狻T谝帐跎希??贯主张不盲从依傍他人,强调学习他人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有自己的面貌。甚至临别人的作品,也要有“己意”。他征《书季子薇所藏事本兰事》中说:“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事直寄兴耳,蛛而较,寸而合,岂我面目哉?临事兰亭本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他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始终贯
  彻这条原则。他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又提出了一条书法审美见解,“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里所调高书,即高超的书法,所谓高超,是指能随心所欲反映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书法。这样的书法当然不会被那些俗眼人所赏识,因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从来就是如此。徐非常自负地把自己的书法评为诸艺第一,看得出他身怀绝技而不被世入赏识的寂寞心情和毫不妥协的一身做骨。
  五、青藤一派称始祖水墨写意开先机
  徐渭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尤以花卉画得最好。他的花鸟山水画多半是用水暴大写意的方式,人物画则用减笔简画的手法。他的每一件作品,笔走龙蛇,大刀阔斧,淋漓恣肆,泼辣豪放,从笔到意境都洋溢着一股自由不羁、狂傲不的亲情。他的绘画理论,与他的戏曲理论、诗歌理论以及书法理论,都是一致的。一是大胆突破传统思想,既主张向前辈大师虚心学习,又反对亦步亦趋地因袭前人成法,主张师心不蹈迹,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独创的艺术个性。二是强调借物抒情,做到使自然对象的属性同画家情感巧妙的契合,为使自己的情感与客观事物交融同化,就必须对自然事物进行主观取含、剪裁、浓缩和夸张,反对画家对自然依样画葫芦。“葫芦依样不胜楷,能知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按皆吾五指栽。”正因如此,他的画都是传神之作,千古不朽。三是在用笔用暴上亦提出了新的见解。从他的作品量,用笔多是
  建纵描、形体铝。做善不对绍,體法某础
  奇肆纵横、形体粗放,他并不反对工细,他认为工是基础,不工就不可能粗放起来。“惟工如此,此草(粗放)者所以益妙也。”历来用墨,有泼墨与惜两法,徐渭善用泼墨,但并不反对惜盛,认为用墨必须服从于内容。他的花卉画表现自己奔放的情感,宣泄内心的不平,因而多用泼墨。而人物画,多用简笔,'所以就惜墨如金。在用色上也是如此。有些花卉,有时着色,有时不着色,随心所欲,只要表达情感就行了,他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只要“生动”地配合了“生韵”达到“传神”,无论懸重、墨轻、着色不着色,都可以画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他在《画红梅》中说:“即使胭脂点,犹成冷淡枝。杏花无此干,铁树少其姿。掩壁粉红雪,围春在锦池。无由飘一的,娇杀寿阳眉。”在《画竹》中又云:“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秾荫不迫鸟,碧浪自翻天。戛戛俱鸣石,迷迷别有烟。直取文与可,把笔取神传。”这就是说,要根据其特点,揭示出内在的魅力。徐洞的画总是自觉地追求一种奇气。他在《与两画史》中说:“奇峰绝岩,大小悬流,怪石苍松,幽人村客,大抵以懸汁淋鴻,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
  一干枯枝,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这段话概括了他的画论主张,既强调了构思要奇异、传神,又讲到了用。
  徐润的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虽然不是太多,但我们从大的恧画诗中看出,他对山水、人物、走兽、鱼虫、瓜果等方面都很擅长。他尤其特別喜欢画芭、荷萄、竹、兰梅、菊等。
  从他画的各种竹来看,他借用水墨来写意的技巧已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万丈之间老桧姜,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
  《雪竹》
  画里濡毫不敢浓,容间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事风波满太空。
  《风竹》
  斋中一夜成雨河,牛榻无缘遣睡魔。急捣无箱扫寒叶,湿淋淋比墨龙拖。
  《雨竹》
  青鸾五尺屋,一半入青霄。老眼摩挲认,方知是竹梢。
  《画竹》
  徐渭的画数以百计,但他画竹的目的,却不是为追求清高、平談、幽雅、静逸的格调,丽是寄托了对自己身经坎坷遭遇的感慨和不平:“送君不可俗,为君写成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徐潤反反复复丐风竹、雪竹、雨竹,谁知道他倾注在画面的血和泪有多少呢!
  画梅花也是如此,他在“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诗中写道“曾闻饿倒王元章,未换梅花照绢量。花手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父长。”他的心爱的梅花,尽管能做风霜,但免不了被水浸鱼吞。画
  一手好的梅花,也避免不了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真是在幄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万丈之间老桧姜,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
  《雪竹》
  画里濡毫不敢浓,容间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事风波满太空。
  《风竹》
  斋中一夜成雨河,牛榻无缘遣睡魔。急捣无箱扫寒叶,湿淋淋比墨龙拖。
  《雨竹》
  青鸾五尺屋,一半入青霄。老眼摩挲认,方知是竹梢。
  《画竹》
  徐渭的画数以百计,但他画竹的目的,却不是为追求清高、平談、幽雅、静逸的格调,丽是寄托了对自己身经坎坷遭遇的感慨和不平:“送君不可俗,为君写成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徐潤反反复复丐风竹、雪竹、雨竹,谁知道他倾注在画面的血和泪有多少呢!
  画梅花也是如此,他在“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诗中写道“曾闻饿倒王元章,未换梅花照绢量。花手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父长。”他的心爱的梅花,尽管能做风霜,但免不了被水浸鱼吞。画
  一手好的梅花,也避免不了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真是在幄
  不堪的现实中,一切高雅、圣洁都被辱没了。
  号称“富贵花王”的牡丹,在徐渭的笔下也改变了性格,居然与贫士亲近起来了。他在《墨牡丹》上题识日:
  社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自,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人(贫寒之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富贵的牡丹花,让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百画不厌,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玩味的。徐渭论画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他把传统的“勾染炔托”,用笔工细色彩绚烂的画牡丹方法,改为“泼为之”,使牡丹失去了雍容富贵、光彩夺目的特性,而只留下了不施铅华粉黛,端庄自恃的风骨,与其贫愁潦倒,耿介傲岸的落魄文人的个性非常接近。请看所画的几幅牡丹的题诗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尝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写神
  《牡丹》
  不藉东风力,传神是垫王。雪威悲剑载,战几千场。
  《社丹》
  牡丹开欲歌,燕子在高楼。作花王形,脂付莫愁。
  《社丹画》
  腻粉轻黄不用白,淡烟笼弄青春从来国色无牧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水丹》
  这些水淋漓的丹画,已经失去一切娇态,其高标风骨已与竹梅完全相通了。这是徐渭化笔是为情思的传神魔术
  徐渭画,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晏葡萄》、《黄甲图》《杂花图》卷、《水景花卉卷》、《芭蕉雪梅图》、《雪蕉图》、《榴石图》。
  《界匍萄》是他橢心绘制的代表作。现歲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奇特,笔酣墨饱,极致尽兴。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拔,果实累累,笔法辣豪放,用贔浓淡、干湿,极尽变化,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显示出一种旋转飞舞的视幻数果,令人观之心情激荡画画上方题诗一首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四句诗的书法也別具风格,行次欯斜,字势陕宕。可以说诗、书、画都在这幅作品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一生坎坷不平,壮志未酬,老来只落得“独立书斋啸晚风”的结局。天道公平何在?笔底的颗颗明珠,哪有戇眼识得啊!但作者是有骨气的,虽有“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但仍然保持着那股“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黄甲图》亦藏故宫博物院。画面上表现出的是秋荷
  零的清秋气氛。荷叶下面有螃迟缓地爬行,錾壳的质感很强。左上方题诗云
  元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螃蟹是有甲売的。在封建科举取士中,殿试是最高的一关了。考中进士,由皇帝参加放榜典礼,这叫“传胪”。带有坚实甲壳的螃,有粗豪之气;胸无点墨,只是一腔黄货,却能“时来黄甲独传”,无疑是对腐败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嘲讽,对有眼无珠的考官们(包括皇帝老子)也寄托着强烈的不满。
  《杂花图》长卷,纵30厘米,横达1053.5厘米,水墨画。绘有四季花果十三种。牡丹、石榴、自莲、梧桐、菊花、豆荚、紫薇、褙萄、芭蕉、梅花、水仙、竹篠。画卷墨色层次变化多端,点、线、块交错使用,浓淡、于湿、轻重、虚实得心应手。全卷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变幻陆离。其中梧桐、葡萄、芭蕉部分画得尤为精彩,形成画卷的中心。整卷作品充满着动态,看得出作者心情激品、锋芒毕露地直抒胸杯。画卷配上了诗文题款和独具个性的书法,天衣无缝地揭示着同一主题一一呕歌巨大的人格力量,狂放不羁,嫉恶如仇。
  徐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不少名人都驱意輝在他的门下。黄宾虹在《题水墨花卉卷》中说:“青藤白阳才不羁,績事兼通文与诗,取神遗貌并千古,五百年下私淑云。笔势飞腾气磅,脱屣勋名卧泉石;遂教璀璨花如锦,不传丹青传水。”白阳即著名画家陈道复,历来提到明代水墨写意画,总是把他两人相提并论。其实徐滑成就是高过白阳的。徐渭所开创的青藤画派,阵容强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近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都继承和发扬了徐溯的优良传统。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在题画诗由曾说:“背藤笔墨人间完,世入得之真稀少。”郑板桥干脆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愿意在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三人门下作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奇哉!怪哉!狂哉!伟哉!有明一人徐文长,不仅诗书、画精美绝伦,其人格力量,也不知感染着多少有识之土。
  (王文彬撰)

messiyun 发表于 2020-9-3 19:05:52

有明一人徐文长
  王文彬
  徐渭,(公元1521年-1593年)。
  我国明中叶东南沿海一带,手工业和商业特别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飞快地滋长。活动在这里有一批文人,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知识分子,大都是秉性耿介,不与时合,進求人格伸张,有较强的新兴市民思想,这些人号称“越中十子”。十子中有一位狂生徐文长,血性男儿,才华横溢,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中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其戏曲、书法、绘画、文论诸方面,皆独树一帜,超绝伦辈。他的诗,奇姿纵肆、气韵生动道逸,当时的大名士袁宏道见到他的《徐渭初集》大为惊叹:
  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闻者骇之。”
  他的文章,格调高古,充满正气,袁宏道说:“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成就,可与当时大戏曲家汤显祖相提并论。虞熙淳以为:“文坛所不能包者两人,颀伟徐文长,小
  锐汤若士。”清人陈栋乜说:“明曲当以临川、山阴为上乘。”都把他与大戏曲家汤显祖并列。他对自己的书法非常看重,尝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识者许之。”袁宏道称其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也,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他的画,虽然自己说是第四,其实成就最高,笔墨淋漓,韵致生动,开后世水墨大写意之先机,树清藤画派之旗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本色论”的艺术观,不论诗文、戏曲、书画,都强调伸张人格,天机自动地表现人的真情真性,以震醒社会、激励人民为最终目的。
  徐渭的博学多能,盖世奇オ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书、画三绝,也是有口皆碑。
  一、进场屋入而不一售幕胡府谭兵著文章
  徐文长,名潤,以字传世,原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田水月、田生等。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里,父亲徐举人出身,做过四川獎州府同知,徐渭生下来刚刚百日,父亲就死去了。因为他并非世宦之家,所以父亲一死,家道立即衰落下来,家中的矛盾也就激化起来了。徐渭原本是丫环所生,庶出的卑殿地位,之幼小,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十岁时,生母被强行逐出家门,当然是卖给别釣人家。在家蛋有继母苗宜人抚养(苗宜人无所出),终不能忘怀卖母之痛。他四岁时苗宜人亦谢世,又跟着异母兄长徐淮生活。徐淮本是父亲的原配童氏所生,长徐渭二十多岁,这种依附于人的弧苦日子是很难打发的。在病态的家庭里,徐滑感到毫无温暖,心灵深处埋下了难以忘却的苦痛。二十岁时,家道更加衰落了,徐渭只好入赘潘氏家中。为改变家庭困境,重整家业,光宗糧祖,他刻苦攻读,以求于禄。由于他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中长大,自然养成了警敏、孤做、偏激的性格,对虚伪封建礼教那套说教,也很容易采取对立的态度。他自幼聪颖悟,オ思敏捷,有“神童”之誉。六岁入小学,“书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八岁稍解经义,令其师陆如冈先生大惊。“生九岁,已能干禄文字”。“年十余,仿扬雄《解朝》作《释毁》”,二十岁时考中秀才,其才闻名乡里,“海内无不知有徐文长矣”。青年时代的徐渭,胸怀ノ志,博览群书,穷究学术,探讨政治,研究兵法。他在不作品中;一再表示愿意为国出力,充满着爱国爱民的热忱和慷慨激昂的豪情。奇怪的是,徐渭怀着如此才学和盛名,科场却很不得意,从ニ十三岁参加科考,一连考了八次,毎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是人所公认的,但都是榜上无名,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打击。他在自已写的《崎谐》中痛苦记载着:“三十三岁应壬子科,阅余卷,偶第一,得「京科”,”最后复试却是“后北”。三十五岁应乙卯科,“以第二应科亦“复北”,四十一岁应辛酉科,是浙江总督推荐的,结果又是“复北”,四十四岁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参加科考,因浙江直总督胡宗宪案而废考,从此“与科长别矣”。科举制度的弊端,使他心灵上受到难以磨灭的创伤。他的许多朋友、同窗、甚至子侄、子孙辈,才气名都不及他,却都能够得意场屋,步步高升,以至升任尚书、内阁首辅的高位,“面对这种不平的现状,徐瀾将会作何感受,可想而知了。
  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徐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俱他那不合时俗的个性以及反抗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想,也是考官们不能相容的。
  徐渭童年的不幸,养成了他独特的个性,生活在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形成了自卑心理,又激发出过敏的自尊感,处处防范別人,保护自己,强烈地要求申张人格,张扬人性。他性格上尽管揹有某种偏执和猜忌,但他独立的人格却与明代反动的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抗。在明代,压抑人性的程失理学,已发展到了登锋造极的程度,广大人民无权按着自己的心性行事,人的自我意识丧失殆尽,不少文人在自己作品中,娇揉造作,虚情假意,见不到一点人格的光辉。这切都引起了徐渭积极思索。正好当时,王阳明的心学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异常盛行,徐渭先后师事的两位老师王、季本就是王学浙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推崇者,徐受其影响是很大的,他的思想继承了王学而又发展了王学。他在《论中》文中指出,自古圣人,除贤明君主外,“顼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这种“利人”和“圣人”的标准,是对市民阶层力量的肯定和赞美。
  由于上述原因,徐渭的屡试不第是可以理解的了。四十四岁以后,他完全灰心仕途,但内心的矛盾结节尚未消除,唯一可依赖的是以他多种艺术才能来宣泄内心的不平,度着穷困潦倒的余生。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四十一年(16),是徐在胡宗府中当幕僚的阶段。这一时期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波折,也是一生的转折点。他在越中虽然文名很高,但被胡宗宪发现的还是他的军事オ能。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学进攻浙汇沿海,徐渭家乡绍兴受到了暴力劫掠,人民生命財产受到严重成胁,乡民自动组织起来配合官兵进行抗倭,徐渭本懂兵法,好奇计,泇上有强烈的报国热情和?欢情神,当倭寇骚扰绍兴附近时,便主动投入了卫乡土的战。他多次乔装乡民,侦察敌营,提出了合理的作战方略,大破敌寇。当时胡宗宪正担任浙江按察使,巡抚,对徐潤的オ能非常赏识。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升任总督,主持东南沿海抗倭军事,因爱徐渭之才,欲招至幕府。起初,徐渭不肯,原因是胡宗宪虽然正直,又有爱民之心,但他依附奸相严濡,使他不能不产生想法。次年,迫于胡宗宪的权势和真诚的恳求,暂“赴胡府作四六启京贵人”,也就是在严嵩八十岁生目时写一篇《代贺严公生日启》完成任务,就辞去了,他认为这是作“马耕”的差事,不愿为之;而胡公反而更加赏识他。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由于胡宗宪的礼贤下士,真淢相待,他正式入府当了幕僚。他当幕僚是有条件的,要求总督必须尊重自己的人格,保持宾客身份。袁宏道《徐文长传》中写道: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帽,长揖就坐,纵谈天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冑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谭遽,了无忌禅。
  徐潤当然不负胡公的知遇之恩。当时胡宗宪获得两只白鹿(吉详之兽),“先冬得牝,是夏得牡”,令徐澜草写两表献给皇上。徐凋的《上白鹿表》,文辞清新响亮,词冒准确得体,很受嘉靖皇帝的赞许,使险些失势的胡宗宪重受恩宠。此后胡公益发看重徐渭,一切上呈皇帝的奏章及写给京贵的书信,都由他代笔,并且得到了参与军机大事的机会,施展了他的文武才能。每当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胡公都要问以“讨贼之计”。五年的幕府生涯,随总督移駐过宁波、杭州、广州等地,既施展了才能,又保全了人格尊严,可算是徐渭最得意的时期了。
  此时期,徐的奇才并非完全用在为胡宗宪效命上,在文学创作上写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包括歌颂抗倭的诗篇,戏曲《玉禅师翠乡一梦》,以及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录》等
  嘉靖四十ー年(1562),朝廷政局发生了重大変化,擅政多年的奸相严嵩尖宠下台,胡宗宪也受牵连而被黑官,着又被逮下狱,不久死在狱中。总督府解散,徐渭回到原籍绍兴,开始了他的坎坷生活。
  2、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辞幕回乡的徐渭;不久接到了兵部尚书李春芳的聃书要他进京执掌文书。然而李春芳不象胡宗宪那样礼贤下士,对待门客犹如仆人。这使刚直不阿、自尊心极强的徐渭难以
  忍受。几次想转换门庭不成,最终还是辞去了李春芳的约,失业回乡,搞他的诗文书画去了。官场受辱,生活贫困,胡宗宪之死,幕府同僚的被逮,与继妻的不,这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使他心绪很坏。起初,他佯狂避祸,后来恐怖、忧郁、焦虑等症益重,以至发狂,以假成真,时好时犯。当他理智清醒时,感到自己无法避免受唇罹祸,于是决意自杀,他事先写好了《自为墓志铭》,总结了四十五年来所走过坎坷道路,阐明了自杀的直接原因,五年的客幕,得以施展才能,保全了人格。而今,才能无处施展,人格倍受凌辱,连性命都时时受到威胁,强烈的自尊心受挫,使他失去了生的信心,加之伴狂成真,于是将大针插入耳中狠命撤击,“刺深数寸、流血几殆,又以椎击肾囊碎之,不死,此
  又多次自杀未遂。他的病时好时犯,本来续妻对他很不理解,感情上产生了隔阅,加之犯病时产生安想和幻觉,猜忌妻子不贞,而误将其杀死,为此而下狱。狱中遭到非人的待遇和折磨,自绝的念头更重。“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尽折。採之有声,竟不死”强大的生命力使他活下来。由于许多旧友弃波,营救,援助,在狱中的生活条件有所改醬。特刑是云南提学张天复,以及他的儿子翰林缑修张元忭极力活动,案情得以缓解,他心情也得以平静,他在狱中作诗文,注古书,练气功,修炼养生之术,使身体能够支持下去,精神也安定下来。
  万历元年(1573),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加上张元忭的力救,结東七年的狱中生活,此时他已经是五十三岁。狱中七年,徐渭写了不少愤世诗文,还写了《周易参同契注》以及荒诞喜《歌代啸》。
  万历三年(1576),徐渭应张元忭之请,担任了《会稽志》的编写工作。之后游历了杭州、富春、南京等地。万历四年(1575),又应同学宣州巡抚吴兑的聘请,到宣化任职,频受吴兑及幕下的礼遇,有机会走访、游历了边关,写出了不少反映塞外自然景色与风土人情的诗篇。不久,因病发而返绍兴。万历八年(1580)再应张元忭之请,进京帮助办理文字事务。张徐两家,世通家好。徐渭的出狱,多亏张氏父子极力营救,入张府为其晚辈出点力,当然非常乐意的。但不久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其主要原因,是徐渭受不了礼法的约東。他自幼孤苦:养成的由自卑转为自尊的过敏性格,长成屡受挫折,更加要求人格独立、渴求自由;不受羁绊。“性不喜对礼法之士,所狎者多诗侣酒人,亦磊落可喜者”。这种性格,连两浙总督胡少保都任其所为,不与计校,并且始终以宾礼相待。七年的狱中生活使他异端思褪益发增长,行为更帅怪薜。几年的宦游生活,也更加放浪形骸,蔑视礼法。作为朝廷翰林编修的张元忭,官位显赫,诗礼传家,对好友进行以礼规动,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又怎么可能规劝得了徐渭呢!张汝霖指出:“文长怀祢正平之奇,负孔北海之高,人尽知之,而其侠烈如豫让,慷慨如渐离人知之不尽也。”对徐文长这样的狂生“引以礼法”,等于生割他的肉一样痛苦,倒不如“颈一茹刃耳”痛快。万历九年(1581),大概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文长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病复发,以至于卧床不起,“不谷食”。转年(1582)由他的长子徐杖接回绍兴。从此,结束了他宦游的生涯。
  万历十年(1582)被接回家的徐渭,一直到终,再没出乡里。晚年虽然穷困,生活得也还充实。围绕在周围的,大都是比他小的下层文人,也都是放浪形骸,不拘礼法之辈,其中多数是他的学生。主要活动是:斌诗、写字、绘画、制曲等。“一有当意、操腥一盛,螺蟹一提,敲门乞火,叫拍要挟,征诗得诗,征文得文,征字得字。见激韵险目,走笔千言,气如风雨之集。”①年老的文长在这种场合最为活跃。他以超人的才能、技艺,培养了不少著名的戏曲家、诗人画家。当时著名的戏曲家兼画家的史樂和戏曲家兼诗人的E浛都在徐潤那里受益匪浅。他最讨厌的是与官僚和为富不仁者往来。所谓“达官贵人……耻不与交”、“显者至门,皆距不纳。”“尝有诣者伺便排户半入,渭邃手拒扉,口应E臼某不在,人多以是怪恨之。”③但都知文长是重乂不重利者。一般与义无所关时,一任放纵不受礼法所東缚。一涉及到义,虽断头而不可夺。早在客幕胡宗宪时,胡公曾馈赠他洮绒十多匹。他大作衣裳,一天之内都送给了下人。晚年贫困益甚,加上老病时犯,新病频添,常常卧床不起,靠卖诗文、卖字画为生,因其天性不爱钱,有来探请诗文、书绘者,只要稍微充裕一点,即使千方百计他得不到。遇到生注窘迫时才肯为之。由于从不积蓄,到后来连所收藏的数千卷书籍全部拿去换米。
  晚年的生活虽然极贫,其心情反而比以前平衡。一方面是因为他久经磨难,习惯于过痛苦生活,另一方面,避开官场的明争暗斗,反觉心里清静,在广泛的艺术兴趣中,又能使愤懣怨积之气得以宣泄。再加上他对《易经》和道家学说的兴趣,以及受佛学思想某些影响,他把痛苦看成是人生圖有的属性,以苦为乐地度着自己的残生。老而无伴,和一条狗同居倒觉有趣。临死时,帐子和席子破烂的不能再用,只能睡在稻草上。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干古永存。
  二、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万恨难消
  徐渭的文学作品较早广为流传的是他的诗,现从《徐文长集》和《逸稿》中收录的已有二千余首,其多数是七言、五言律诗、排律和词,其他是乐府、古诗、绝句、题画诗等。
  一些评论者认为,徐诗多应酬诗,缺乏真情实感,这是不公平的。徐明确提出写诗必须“出于己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①并认为“窃于人之所尝言”是自我真情的丧失在《肖甫诗序》中也说い“古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他还强調个性真情应从心中流出,主张把个人真情实感投诸作品,表现深刻而又独特的情感。他认为:果能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作”我们读他的诗无不感到气韵生动劲,寓雄浑悲壮于自然流畅之中。当然存他两干余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应酬工作,那他早就认识到了的。他说:渭于不幸若耕马耳”,就是说有些文章是为人们作嫁衣,是言不由衷的。他还说,“存者亦谀且不工,”那是他否定“作马耕”的作品,同时表现了他创作态度的严
  徐的诗歌主张以及他的作品,在当时是起过战斗作用的。明代文坛长期以来被没有生气、没有真情实感的“台阁体”和由复古主义引导出来的剽窃模拟之風所笼罩,他的不拘一格的诗篇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同时为以后公安派开了先声。所以公安派的首领袁宏道推崇他的诗说:“宏于近代得一诗入日徐潤,其诗尽翻算白,自出于眼。有长吉之奇而杨于语,奇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挟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论七子,即何(景明)李(梦阳)亦在大风。”
  徐渭的诗歌内容比较复杂。他在胡宗宪府中当幕僚时,所写反映抗倭战争,表现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篇,大都充满积极向上,攘除外夷,安邦定国的雄心。《奉送同府潘公募兵广东》之一:“手挈万金收死士,身藏半绶见乡人。部门卷甲趋春雨。弩失成行夹画轮。引向猿门投谒罢,试看主客集鱼鳟。”写出募兵抗倭、百姓踊跃参军的情景。之二:“横海旧多经战士,狭斜新识少年名”。“来往莫须愁道远,明春专待破番营。”则写出入伍者有已退役还乡的老兵,也有血气方附的少年,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军营,时刻准备投入战斗。《西江篇》写胡少保(字虎)视师广信(在广西)
  返回途中入江西龙虎山祝圣寿,徐渭骑驴迎至安徽齐云尚未迎到,此时已接到西江战场胜利捷报,心情异常兴奋和喜悦:“西江一战捷书闻,转向名山祝圣君。绕吹乍飞蒙法曲,旌旗渐上绕官云。衔泥踏雪凭遥岫,拂曙垂鞭到夕瞟,却羡从行青幕士,高崖应勒记游文。”《从少保公视师福建》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胡宗宪评价更高,把自己和其他几位幕僚陪胡公视师比作唐代韩昌黎侍裴晋公征淮蔡,偕游华山题名一样:“晋公雅塑复英姿,坐领棪船远视师,夜半自平淮蔡日,秋深同上华山时。”当然此时心情,比在齐云迎接胡公更加畅美:“却说陪游宾从美,不妨帐底有风吹。”兴奋得已是彻夜不民了。《胡令公镇浙》写海寇已被打得远道一年多,但乃藏匿海风不去,于是胡公分遣将吏往击之,“偏将分驰日几程,高牙猫复事东征。江云隔岸来迎舸,海雨随风去浇兵,奏草每从灯下换,捷书又见马前横。西还即是朝天路,双佩行看拂玉京。”将士们出师征战的高亢土气和捷报频传的场面,令人读后为之震动。“江云”、“战舸”“海雨”、“海风”景色,在诗人笔下都变得比往常更惹人喜爱了。表现这类主题的还有《凯歌二首赠参将成公》二首、《某将军》、《怀陈将军同甫》、《寓山感事》、《贈府吴公诗》并序等。其中《赠府吴公诗》并序,描写得尤有特色,他在序中说:
  吴公自曩昔斥攘夷寇,其在吾绍兴,若浙东西,松江诸道者,入易闻且见,故多美颂之词。迨舟山役,越在海外,其抚民搏寇之功最多而且艰,人掩之莫得而知也。独渭以书记辱在督府,随众人后,杂谈戎伍,稍悉其事。而今年台温之捷,公之伐又最高,公既让美不言,而世之公道将遂因以澌没,乃用鸣之以诗,使公知知其事者尚有如渭者在,而渭之所处,则固有难于知者也
  徐渭是为有功者不彰反遭议论而鸣不平,才写这首诗的:
  幕中曾与众入群,幕外闻听说使君。破剑壁间鸣怪事,孤城海上倚斜曛。诙谐并谢长安米,懒散猶供记室文。把笔欲投还自笑,故山回首隔江云。
  为吴君鸣不平,徐潤专门写过一篇长文《陶宅战归序》。序中大发议论:“嗟夫!世独忧无善言耳,然或有言而不能用,或能用而不察言之是非,大抵能言者多在下,不能察而用者多在上。在上者冒虚位,在下者无实权,此事之所以日敝也。”对不能明察糊涂官表示强烈的不满。

messiyun 发表于 2020-9-3 20:19:26

诗人笔下,还歌颂了不少民族英雄,镇边名将,以及忠諫之臣,以借此表现自己的胸怀。“脑子不灵尤怪事,竟将腔血酒燕京。”(《读文信公仙岩祠集焚市》二首之一)高度赞美文天祥毫不为己的英勇就义精神。“唐家名将李临准,再世辽东幕府开。”在这首《辽镇李宁运》中把边防英雄李宁远与唐名将相比。其他如“百年正气天为水,一觉忠魂梦亦甘。”“锵锵剑佩鸣,万里赴王程。”“飞将远提戎,翩翩气自雄。”慷慨悲壮,意气纵横的这些诗句都傾注着诗人对爱国将领的思慕之情。他的《哀四子诗》对“阮生驰
  旷執,动为礼法仇”的陈海櫶遵害而“涕下不能收”。对广座罗豪英,谈锋执能折”的肖柱山、肖盘锋两位太学的双壁继以论”,感到“连蚀明月”,对忠辣之士参军沈清之死节更是表现了无限的敬仰和对君奸相的满腔:
  参军青云士,直节凌速古,伏两上书,裸三弄鼓。万乘急宵衣,当廷策强虏。借例师传惊,骂座丞相怒。遗帼辱师臣,筹边著词。身东市头,名成死谁顾
  徐渭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杂剧《渔阳三弄》不正是和沈青質的“棵衣三弄鼓”、“骂座丞相怒”同出一吗?徐渭诗中,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篇。《假为鱼虾所诘》五言古诗说:“啄鹊惜大鸟、无悟吾子然,从更饱虾鱼,子意一何偏。”掲露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倾軋现象。“波臣詰如此,而我难为言,”又表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悲哀。《提鹊维,鹰觉翻然来救》写:“长胫何,掠维剽其宅,叔仲雨山头,自髀宁佰……苍鹰等路人,与鹊少平日,不作乡邻置,被敦其格。”诗人面对社会上象鸟一样的强者随意凌弱的现象,希望有象苍一样的“不朽快徒迹”者来解救人民的苦难有一定进步意义。徐渭诗作中题画诗比较多,而且成就也高,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发自心底的心感身受的“真情流注?的作品。如他画雪竹自比,《竹枝词?雪竹》)题诗中日:“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他痛恨险凶的世道和权贵们,在《雪压梅竹图》上题云:“云间老桧与天齐,六寒威一手提。折竹折梅因底事?不留一叶与山溪。”请人恨不得折下竹、梅之枝,去抽打霸道的老桧了。为《芭蕉石榴》画则题日:“蕉叶屠埋短后表,榴铁锈虎斑皮。老夫貌此堪谁比,朱亥椎临袖口时”战国魏人朱亥有勇力,侯赢荐之公子无忌。秦兵田赵时,无忌欲救之,使交神四十斤铁椎击杀晋,其军,退秦兵存赵。徐渭也是椎临袖口,跃跃欲试,读来真是令人悚然,诚如冷水浇背。《掏耳图》题诗云:“做哑装聋苦末能,关心都犯痒和疼。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题画》诗中也说:“年来世事不须听,取垢今聪不若聋。”都父泄白己痛恨炎凉世态的感情。他在《画蟹》图题?:“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沌。若教纸土翻身看,应见团团資卓脐。”据说这诗是专门]题在送给为富不仁的绸缎布庄老板的。这布庄胖老板读了画上这首诗气得要死,花了钱,又被人白白地提弄了一场,他的《题宋人睡犬》诗,借物讽喻更加深刻:“神妙难寻落笔踪,浑然生质与天同。不知酣睡何时觉,料尔都无警盗功。”所谓朝廷命官,昏昏疆噩,象这甜睡的犬一样,不是到处可见吗!徐消这种直抒性灵,为所欲为的题画诗,几乎随手可拾。他在一首《题梅花》诗中,自豪地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有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干万树,东风吹着便是春。”可见他往往兴致所到,天然妙成。
  四、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徐渭的书法,在明代确实不同凡响。他的书法自得传统,又大胆地突破传统规范,出格而又狂怪放肆,自成面貌。他在书法创作中主运笔、重神韵,其作品笔意弃放、苍劲姿媚而尞宕雄奇,是晚明多样化书风的先导,对清代的梅青、石涛等人的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徐热衷功名,?年在书法上下过一番功夫。他先学杨柯,上追晋唐、宋、元诸大家,尤对米芾、黄庭坚、倪瓒的书法特别喜爱。他的书法与宋人重意风格非常合拍,其行草很有宋人尺牍的意味,柔中有刚,书卷气十足,浑厚放肆,笔力纵横。特别是许多画中所题长款、题画诗,都是根据画意乘兴而作,写得相当精彩,俯仰斜正、大小错落,不拘格,笔別轻松随意之中,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劲健。他放肆的书法与亐意的绘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看得出他具有艺术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技巧。
  徐渭传世的作品以行草居多,有少量楷书,篆隶很少见。现流传下来的作品,基本都是五十岁以后的晚年创作。小楷代表作有《千字文》卷,作品完全打破了前人算定的楷书法则,即不再讲求楷书点画结字的规范和程式,摆脱了严整、中和、平衡等传统楷法的東缚。通篇点面结字,分间布白,稚拙之中蕴含着苍古,时有姿媚跃出,谨敛中不乏变化,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布匀而不必匀,笔态入净斕”的官美理想。尽管徐渭大胆破格破去,但仔细玩味,点画间还熊看出米芾、倪珍的某些遗意,只是风格相距甚远而已。
  徐渭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草书。其草书点画线条紧密而又混成一片,焦点枯线布满尺紙,偏旁部首肆意离异,好象光怪陆离的线的迷官,准寻其线踪,仔细分辨,则又气脉贯通,周天运行。他激愤的反抗情绪,往往在狂放出格的线条中隐约可感。《怀素上人草书歌》就全是草体写成,行气疏朗适中,上下字之间的距离或紧密、或疏散、或连属、或独立字形大小相间。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亦以侧锋取好,笔法内敛中有开张,运笔粗细、轻重、转折、顿挫变化多端。点画间偶露米芾笔意,但不求形似,而是遗其形而求其神,字势险侧欹正互参。全篇气势连贯,起伏迭宕,神采飞扬,有很强的韵律感,属徐渭草书的代表作之ー。此外他的行草书《梁武帝等名家评书》卷,《陶诗二十三首》卷,以及《自书七律良質》轴和《自书七律春园》轴等也多少具有上述特点。其中两首七律轴,是徐渭吸收米芾、黄庭坚ニ家之长,与“己意”融为一体的典型作品。其点画披拂间时有黄字“长枪大戟”式的雄健奇伟,时有末入“风樯阵马”式的潇洒逸迈,不受传统行草笔法和结体的限制,用笔锋芒毕露,字势纵横交错,四面开张,字体结构萧散,而字距行气紧密,表面似有结构杂乱之感;仔细观之,却乱而有序,在处理疏密关系上方求达到大效果的统一。在运笔上,往往陡然改变运笔的速度和提顿的力量,有时点画狼藉,意断笔连,有时浓重轻柔交替,起伏迭宕。造成一种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的效果。徐的书法创作,不同于一般文人那样以求得身心宁静超脱,而是借笔墨以宣泄他那狂放不
  3、世族俗的思想情感,以冲刷自己一生坎坷不遇的胸中块垒。
  徐渭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由于他扎根于传统而又不受传统束缚的大胆革新精神。正因如此,袁宏道才推撤崇他为
  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清人陈奕禧称赞他“运今人之手腕,扩时代之襟胸。”
  徐渭在书法理论方面,虽无专蓍,但他零散的书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他曾写过一篇《评字》的书迹,用各家书体写出了各家书法长短的评论,他评黄庭坚说、“黄山谷书如劍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苏长公书专以老朴胜,不似其人之潇洒,何耶?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黄之匀耳。蔡近二王,其短略俗耳,劲而勺是其所长。孟钍槊挠炭裳砸玻渌扑阕硬宦仕资椋豢裳砸病哞恿ト耄蛟谥釉<黾局北碇校嵘嵬短ィ模芏ⅲ纯梢越鲋病嵫鼐甘椋涔8乓嗖坏茫蝗瞬⒁哉虏菔又恢虏萆砸荻郑卦虺伦旨洳堪祝甘嫡菩椋晕朊拧e什荚榷槐卦龋侍刖幻模煜挛奘橐印闭馄槁郏闯鲂煜谑榉ㄉ嫌卸赖降募狻T谝帐跎希??贯主张不盲从依傍他人,强调学习他人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有自己的面貌。甚至临别人的作品,也要有“己意”。他征《书季子薇所藏事本兰事》中说:“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事直寄兴耳,蛛而较,寸而合,岂我面目哉?临事兰亭本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他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始终贯彻这条原则。他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又提出了一条书法审美见解,“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里所调高书,即高超的书法,所谓高超,是指能随心所欲反映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书法。这样的书法当然不会被那些俗眼人所赏识,因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从来就是如此。徐非常自负地把自己的书法评为诸艺第一,看得出他身怀绝技而不被世入赏识的寂寞心情和毫不妥协的一身做骨。
  五、青藤一派称始祖水墨写意开先机
  徐渭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尤以花卉画得最好。他的花鸟山水画多半是用水暴大写意的方式,人物画则用减笔简画的手法。他的每一件作品,笔走龙蛇,大刀阔斧,淋漓恣肆,泼辣豪放,从笔到意境都洋溢着一股自由不羁、狂傲不的亲情。他的绘画理论,与他的戏曲理论、诗歌理论以及书法理论,都是一致的。一是大胆突破传统思想,既主张向前辈大师虚心学习,又反对亦步亦趋地因袭前人成法,主张师心不蹈迹,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独创的艺术个性。二是强调借物抒情,做到使自然对象的属性同画家情感巧妙的契合,为使自己的情感与客观事物交融同化,就必须对自然事物进行主观取含、剪裁、浓缩和夸张,反对画家对自然依样画葫芦。“葫芦依样不胜楷,能知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按皆吾五指栽。”正因如此,他的画都是传神之作,千古不朽。三是在用笔用暴上亦提出了新的见解。从他的作品量,用笔多是奇肆纵横、形体粗放,他并不反对工细,他认为工是基础,不工就不可能粗放起来。“惟工如此,此草(粗放)者所以益妙也。”历来用墨,有泼墨与惜两法,徐渭善用泼墨,但并不反对惜盛,认为用墨必须服从于内容。他的花卉画表现自己奔放的情感,宣泄内心的不平,因而多用泼墨。而人物画,多用简笔,'所以就惜墨如金。在用色上也是如此。有些花卉,有时着色,有时不着色,随心所欲,只要表达情感就行了,他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只要“生动”地配合了“生韵”达到“传神”,无论懸重、墨轻、着色不着色,都可以画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他在《画红梅》中说:“即使胭脂点,犹成冷淡枝。杏花无此干,铁树少其姿。掩壁粉红雪,围春在锦池。无由飘一的,娇杀寿阳眉。”在《画竹》中又云:“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秾荫不迫鸟,碧浪自翻天。戛戛俱鸣石,迷迷别有烟。直取文与可,把笔取神传。”这就是说,要根据其特点,揭示出内在的魅力。徐洞的画总是自觉地追求一种奇气。他在《与两画史》中说:“奇峰绝岩,大小悬流,怪石苍松,幽人村客,大抵以懸汁淋鴻,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这段话概括了他的画论主张,既强调了构思要奇异、传神,又讲到了用。
  徐润的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虽然不是太多,但我们从大的恧画诗中看出,他对山水、人物、走兽、鱼虫、瓜果等方面都很擅长。他尤其特別喜欢画芭、荷萄、竹、兰梅、菊等。
  从他画的各种竹来看,他借用水墨来写意的技巧已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万丈之间老桧姜,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
  《雪竹》
  画里濡毫不敢浓,容间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事风波满太空。
  《风竹》
  斋中一夜成雨河,牛榻无缘遣睡魔。急捣无箱扫寒叶,湿淋淋比墨龙拖。
  《雨竹》
  青鸾五尺屋,一半入青霄。老眼摩挲认,方知是竹梢。
  《画竹》
  徐渭的画数以百计,但他画竹的目的,却不是为追求清高、平談、幽雅、静逸的格调,丽是寄托了对自己身经坎坷遭遇的感慨和不平:“送君不可俗,为君写成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徐潤反反复复丐风竹、雪竹、雨竹,谁知道他倾注在画面的血和泪有多少呢!
  画梅花也是如此,他在“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诗中写道“曾闻饿倒王元章,未换梅花照绢量。花手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父长。”他的心爱的梅花,尽管能做风霜,但免不了被水浸鱼吞。画一手好的梅花,也避免不了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真是在幄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万丈之间老桧姜,下藏鹰犬在塘西。快心猎尽梅林雀,野竹空空雪一枝
  《雪竹》
  画里濡毫不敢浓,容间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事风波满太空。
  《风竹》
  斋中一夜成雨河,牛榻无缘遣睡魔。急捣无箱扫寒叶,湿淋淋比墨龙拖。
  《雨竹》
  青鸾五尺屋,一半入青霄。老眼摩挲认,方知是竹梢。
  《画竹》
  徐渭的画数以百计,但他画竹的目的,却不是为追求清高、平談、幽雅、静逸的格调,丽是寄托了对自己身经坎坷遭遇的感慨和不平:“送君不可俗,为君写成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徐潤反反复复丐风竹、雪竹、雨竹,谁知道他倾注在画面的血和泪有多少呢!
  画梅花也是如此,他在“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偃,恐未免鱼吞。”诗中写道“曾闻饿倒王元章,未换梅花照绢量。花手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父长。”他的心爱的梅花,尽管能做风霜,但免不了被水浸鱼吞。画
  一手好的梅花,也避免不了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真是在幄
  不堪的现实中,一切高雅、圣洁都被辱没了。
  号称“富贵花王”的牡丹,在徐渭的笔下也改变了性格,居然与贫士亲近起来了。他在《墨牡丹》上题识日:
  社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自,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人(贫寒之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富贵的牡丹花,让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百画不厌,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玩味的。徐渭论画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他把传统的“勾染炔托”,用笔工细色彩绚烂的画牡丹方法,改为“泼为之”,使牡丹失去了雍容富贵、光彩夺目的特性,而只留下了不施铅华粉黛,端庄自恃的风骨,与其贫愁潦倒,耿介傲岸的落魄文人的个性非常接近。请看所画的几幅牡丹的题诗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尝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写神
  《牡丹》
  不藉东风力,传神是垫王。雪威悲剑载,战几千场。
  《社丹》
  牡丹开欲歌,燕子在高楼。作花王形,脂付莫愁。
  《社丹画》
  腻粉轻黄不用白,淡烟笼弄青春从来国色无牧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水丹》
  这些水淋漓的丹画,已经失去一切娇态,其高标风骨已与竹梅完全相通了。这是徐渭化笔是为情思的传神魔术
  徐渭画,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晏葡萄》、《黄甲图》《杂花图》卷、《水景花卉卷》、《芭蕉雪梅图》、《雪蕉图》、《榴石图》。
  《界匍萄》是他橢心绘制的代表作。现歲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奇特,笔酣墨饱,极致尽兴。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拔,果实累累,笔法辣豪放,用贔浓淡、干湿,极尽变化,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显示出一种旋转飞舞的视幻数果,令人观之心情激荡画画上方题诗一首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四句诗的书法也別具风格,行次欯斜,字势陕宕。可以说诗、书、画都在这幅作品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一生坎坷不平,壮志未酬,老来只落得“独立书斋啸晚风”的结局。天道公平何在?笔底的颗颗明珠,哪有戇眼识得啊!但作者是有骨气的,虽有“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但仍然保持着那股“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黄甲图》亦藏故宫博物院。画面上表现出的是秋荷
  零的清秋气氛。荷叶下面有螃迟缓地爬行,錾壳的质感很强。左上方题诗云
  元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螃蟹是有甲売的。在封建科举取士中,殿试是最高的一关了。考中进士,由皇帝参加放榜典礼,这叫“传胪”。带有坚实甲壳的螃,有粗豪之气;胸无点墨,只是一腔黄货,却能“时来黄甲独传”,无疑是对腐败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嘲讽,对有眼无珠的考官们(包括皇帝老子)也寄托着强烈的不满。
  《杂花图》长卷,纵30厘米,横达1053.5厘米,水墨画。绘有四季花果十三种。牡丹、石榴、自莲、梧桐、菊花、豆荚、紫薇、褙萄、芭蕉、梅花、水仙、竹篠。画卷墨色层次变化多端,点、线、块交错使用,浓淡、于湿、轻重、虚实得心应手。全卷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变幻陆离。其中梧桐、葡萄、芭蕉部分画得尤为精彩,形成画卷的中心。整卷作品充满着动态,看得出作者心情激品、锋芒毕露地直抒胸杯。画卷配上了诗文题款和独具个性的书法,天衣无缝地揭示着同一主题一一呕歌巨大的人格力量,狂放不羁,嫉恶如仇。
  徐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不少名人都驱意輝在他的门下。黄宾虹在《题水墨花卉卷》中说:“青藤白阳才不羁,績事兼通文与诗,取神遗貌并千古,五百年下私淑云。笔势飞腾气磅,脱屣勋名卧泉石;遂教璀璨花如锦,不传丹青传水。”白阳即著名画家陈道复,历来提到明代水墨写意画,总是把他两人相提并论。其实徐滑成就是高过白阳的。徐渭所开创的青藤画派,阵容强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近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都继承和发扬了徐溯的优良传统。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在题画诗由曾说:“背藤笔墨人间完,世入得之真稀少。”郑板桥干脆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愿意在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三人门下作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奇哉!怪哉!狂哉!伟哉!有明一人徐文长,不仅诗书、画精美绝伦,其人格力量,也不知感染着多少有识之土。
  (王文彬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明一人:徐文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