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小编 发表于 2020-7-26 20:44:55

后梁的建国之路 朱温登基之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界流行以政治斗争的观点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例如说曹操是中小地主与豪强集团作斗争的代表人物,武则天当上皇后也是新兴集团与贵族世袭集团斗争的胜利结果等等。
          甚至连史学大师陈寅恪也认为:“当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之时,朝臣赞否不一,然详察两派之主张,则知此事非仅宫闱后妃之争,实为政治上社会上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决胜负之一大关键。”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是由于他们都是关陇集团成员。而武则天的支持者像许敬宗等人,则都出身于其他地区。他们进入官场是通过科举制度,而不是凭借贵族的世袭特权。他们是陈寅恪称之为“山东集团”的成员。所以说,王皇后和武曌之间的争夺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之争,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精英集团(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之间夺取最高权力的政治斗争。
          但是单就武氏被立皇后这件事来看,似乎陈寅恪先生提供的证据不足,从《两唐书》对相关人员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反对和支持武氏的双方成员出身背景和籍贯复杂多样,无法划分出壁垒森严的两大阵营。
       

          进入七十年代后,这类观点越演越烈,到后来出现的评法批儒的闹剧,更是将历史人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所谓新兴力量,另一类则是阻扰历史前进的所谓腐朽保守势力。
          曹操和武则天都被算作法家中的杰出人物、正面?色,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新兴力量”的代表。这种影响至今尚未绝迹。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妙趣横生,但他对曹操显然偏爱,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后说的那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易中天先生不能作出有力的批评,相反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曹操的凄婉之语,无奈之举,这实难令人苟同。
          一些电视论坛屡次三番开讲武则天的故事,拿武则天说事,将一个残暴, 阴险、心狠手辣、滥杀无辜、实施恐怖统治的女野心家说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甚至说武则天“以最大的热情在大唐的臣民面前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武则天的“人性的光辉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
          武则天的冷酷,在镇压、报复对手时表现出的残忍,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仅屠戮反对她篡夺皇位的忠良大臣,残害李唐宗室,甚至杀害自己亲生的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而且滥杀无辜,在她身上何来人性的光辉?武则天明明推行所谓“武周革命,颠覆了大唐王朝,她用什么来造就大唐气象?”
          遮掩武则天的阴暗面,夸大武则天的政治业绩,对于青少年不仅是误导,而且有危害,这个危害性之大,实难估量!
          有人以为,朱温的篡位夺权,代表了一种新兴势力的崛起,寓含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之轨迹,所以他对所谓“朝廷宿望” “衣冠之士”的倾全力打击,也显示了一个新兴的集团对腐朽没落势力的打击。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有人认为朱温不是无赖,认为朱温不是个大英雄也起码是个奸雄。同是出身草莽,虽比不过刘邦、朱元璋,但也强过刘备。
          但是观其行为,看不出他具有这种政治斗争的自觉性,他将“朝廷宿望” “门胄高华”作为首先打击的对象,是因为这些人是他篡夺皇位的最大障碍,而对为他篡位夺权绞尽脑汁,劳苦功高的部下宿将,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让他感觉不舒服,他也是毫不?情,立即诛杀。,
          朱友恭、氏叔琮、柳璨、蒋玄晖和张廷范等人或是他的心腹亲信,或是他收养多年的螟蛉义子,或是出生入死,为他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的部将,如果说朱温代表了一种新兴势力,那么这些人无疑是“新兴势力”中的骨干人物、基本力量。
          但是朱温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他的基本力量而另眼相看,谁一旦不符合他的心思,或者说他看谁不顺眼,不管你原来的身份是什么,马上拉出去,咔嚓砍头。
          除了氏叔琮、朱友恭、柳璨、蒋玄晖和张廷范外,“王重师、朱珍、邓季筠、胡规、黄文静、李谠、李重允、范居实等,皆披坚执锐,为开国功臣,一有疑忌,辄斩艾随之,固未尝稍事含忍也。”(清赵翼撰《廿二史扎记》)这些人都曾出生入死给他打天下,他只要看了不顺眼,就象割草一样,随意找个借口就杀了。
          邓季筠、黄文静两人,死得更是莫名其妙,朱温认为他们阅兵时骑的马瘦,是对他的不敬,命刀斧手推出斩首。他的左右侍从“小忤其旨,立杀之。”他手下的“职吏每日先与家人辞决而入,归必相贺。宾客对之,不寒而栗。”
          这真正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梁的建国之路 朱温登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