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05:09:21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都市文
  
http://img.biiyy.com/tyimg/202204/06/05/308133081.jpg
  
http://img.biiyy.com/tyimg/202204/06/05/308133082.jpg
  人——张岱传》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06:37:12

总序
  万斌
  浙江这块并不算大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
  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
  们的オ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
  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
  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
  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
  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
  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
  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诸文化则透
  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
  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
  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
  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
  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
  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
  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鼗是一个成
  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
  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
  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
  关鍵。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
  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
  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
  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
  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诸遂良、燕文贵,文
  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
  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
  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
  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
  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
  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
  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
  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
  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
  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
  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
  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
  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
  远、夏珪、赵孟、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
  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
  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
  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赟、朱舜
  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
  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
  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
  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
  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大炎、蔡元培。而鲁迅
  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
  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
  无不人才济济,做视全国,如茅盾、夏行、郁达夫、吴昌硕、潘
  天寿、夏丐導、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
  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壁。在新兴的科学技术
  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
  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
  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
  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
  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
  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
  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
  省的号召下,我们穀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
  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
  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
  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
  一定团结各方カ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
  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
  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
  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
  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城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
  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
  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
  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
  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単位
  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
  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
  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于,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
  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目录
  第一章显赫家世
  世代诗书簪缨之家
  (2)
  显宦文学的社会关系
  13
  第二章居家读书
  20)
  聪隽善属对,深受家人亲友的赞赏
  (21)
  好读书,祖父亲授读书之法?
  “祈梦南镇”: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26)
  第三章纨绔习气
  =电甲甲事
  (29)
  祖父罢职,以蓄养声伎、周游山水为消遣
  (29)
  沾染纨绔习气,极爱繁华
  (31
  第四章结社交友
  (40)
  以读书结杜交友
  (40)
  有戏癖,曾率领家班串演于绍兴、山东充州各地
  (44
  嬉游名胜,广交朋友
  (46)
  第五章立志修史…(54)
  博览群书,正史野史爱不释手……………(54)
  编纂《古今义烈传》和《史脚》…
  (57)
  《征修明史檄》…
  (60)
  至西湖书院,主动求教黄道周………(65)
  第六章“仔肩宇宙”
  (66)
  累举乡试不第:对八股科举的反思和批判
  (66)
  “经世济民”之儒家思想
  第七章拥立鲁王
  (81)
  浙东之士拥立鲁王监国绍兴………………(81)
  张岱设盛宴,迎接鲁王临幸张家
  (83)
  上疏求斩马土英,反遭斥逐…………(85)
  绍兴沦陷,鲁监国逃亡海上
  (90)
  第八章颠沛流离………(93)
  历史的十字路口…(93)
  逃难的生涯:越王峥一一西北山一项里
  (96)
  第九章生活困窘…………(107)
  租住快园
  (107)
  老来始习“春米”、“担粪”活
  (110
  老来更重夕阳情…(115)
  第十章著史情结…
  (121)
  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
  (121)
  上三衢,人广信,采访明朝遗老…(123)
  为搜集崇祯朝史料,参与《明史纪事本末》编撰
  (125)
  白色恐怖,晢与《石匮书》共存亡
  126)
  存国史”即“存明”、“复明”…(128)
  第十ー章黍离之悲……(132)
  《西湖梦寻》:西湖情结……(132)
  《陶庵梦忆》:都市生活情结………………(143)
  《琅嬛文集》:亲情友情情结
  …(149)
  《琅嬛诗集》:心灵历程的记录……(165)
  第十二章卜居项里
  (178)
  项里的传说
  (178)
  琅嬛福地”的幽美环境………(183)
  寄希望于年青后辈,着意编撰《于越三不朽图赞》
  《琯朗乞巧录》…(188)
  第十三章告别人衰…(193)
  恪守遗民志节,执著“存明”之理想
  (194)
  痛陈明末五王庸碌糜烂,致使“复明”的希望完全落空
  …(198)
  在寂寞中去世
  第十四章后来斗构………(210)
  绝代的散文家…………………(210)
  出色的史学家
  (229)
  杰出的鉴赏家…(253)
  丰富复杂、崇尚实学的思想家
  ……(263)
  第十五章遗响绵长
  (27)
  同时代人的誉扬
  276)
  有清一代,研究受到限制,散文集仍得到刊刻
  (278)
  研究的滥觞
  (280)
  研究的热潮……
  ==
  (286)
  张岱大事年表…
  (291)
  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06)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07:02:15

第一章
  显赫家世
  明代的绍兴府城沿袭南朝陈代会稽郡的旧制度,都城划分
  为两县,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县治均在郡(府)城,以后
  时合时分,至南宋改为绍兴府后,山阴、会稽两县的疆域才基本
  固定。府城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称为府河,成为山阴、会稽
  两县城的分界,沿河有南北走向两条街道,河以西称山阴县大街
  (即现在的解放路),河以东称会稽县大街(即现在的后街)。两
  条大街历来是山阴、会稽两县的商业中心,街道狭窄,市场拥挤。
  而府河是两条大街上许多商店和住户的水上交通渠道。
  山阴县大街西面横列着许多坊巷。沿着山阴县大街蕙兰桥
  的蕙兰坊巷街往前走,跨过酒务桥,再沿着五马坊街巷往前,前
  面就是车水坊,这里就是张岱的故居。据陈桥驿先生回忆:“这
  座“老屋'是明隆庆五年状元张元忭的府第,清嘉庆年间,我的高
  祖父从张氏后人手里买下了这座“老屋”,一直到我成年都称它
  为状元台『了”。我对这座老屋'的记忆当然是非常清楚的,它
  位于车水坊,街的东西两端建有两座石牌坊,台门口有竖旗杆的
  础石。正厅是坐北朝南的五楼五底,东西侧厅为三楼三底。正
  厅大客堂约为七十平方米,正厅与东西側厅之间,由一个大天井
  和四个小天井组成。正斤以北有一间退堂,退堂与后门之间有
  一个庭院。后门外有一个面积约为三百平方米的后园(即现在
  的偏门直街一带),后园紧靠一条从大郎桥东流的河港,建有马
  鞍形踏道,可以停泊六明瓦大船。至于状元府第的内部结构,如
  大客堂两侧的磨砖墙壁,大客堂前部面积达十五平方米的凝灰
  岩石板,以及精致的窗棂,壁饰等
  等,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又说:“在
  这座状元府第附近,规模不小的“老
  屋”还有不少。状元台门以东不过
  几米,有一座“杜氏大夫第',以西数
  米又有“王氏人瑞”。另ー座大型老
  屋孙府,与状元府第隔河(称为莲花
  河,笔者注)相对,这是明嘉靖进士
  孙鎴的府第。”“这座状元府从(明)
  隆庆到(清)嘉庆,还是基本完好的。
  直到1992年最后的一纸拆令下,便销声匿迹了。”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八月ニ十五卯时(早上五至七时),
  张岱就出生在这座状元府第中。
  世代诗书绥之家
  张岱大部分著作除自称“山阴张岱”外,又多次自署“古剑陶
  庵张岱”、“剑南张岱”和“蜀人张岱”。张岱在明末为躲避清兵而
  徙居嵊县西北山时,曾写有《百丈泉》诗,诗前序文云:“余宗人分
  居剡中黉院,皆魏公裔也。”《石匮书·薛宣传论》云:“家南轩
  先生死时,肌如水晶,洞见五内。”这里所说的远祖“魏公”,就
  是南宋大臣张浚。张浚(107~-1164),字远德,汉州绵竹(今属
  四川)人,宋徽宗赵佶政和八年(118)进土及第。宋高宗赵构初
  立,张浚任御史,不久升为礼部侍郎。建炎三年(1129),赵构在
  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兵变所废,张浚在平江府
  (今江苏苏州)联合文臣吕颐浩、武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動
  王,打败苗傅、刘正彦,恢复宋高宗皇位,除知枢密院事。力主经
  营川陕以保东南。建炎四年,张浚集结川陕五路军队与金人会
  战于富平。绍兴五年(1135)出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
  兼知枢密院事。秦桧执政,谪居在外近二十年。绍兴三十ー年
  (1161)重被起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封为魏国公,任枢密都
  督江准兵马,符离之败后,被主和派排斥,不久罢官去世,谥忠
  献。《宋史》有传。
  张浚长子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世
  称南轩先生。以荫补官,历任吏部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兼溯北路
  安抚使。主张修德养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抗金恢复中原。受
  学于胡宏,以“天理”为义,以“人欲”为利,强调“学莫先于义利之
  辨”,与朱熹齐名,同为南宋儒学大师。卒后谥“宣”,著有《论语
  解》、《孟子说》和《南轩集》等。《宋史》有传。
  张栻之后,据康熙二十年《绍兴府志》关于张浚五世孙张震
  六世孙张远猷的记载;张震,字彦章,魏公没五世孙,自绵竹屡徙
  居歙。乾道己丑(1169)登进士,历院辖寺丞,知抚州江西仓,以
  不附韩侘胄罢。嘉定初,召为郎,迁右司郎官,奉祠不复出,时论
  以正人目之。震娶会稽曾文清公之女,其子远猷后为绍兴太守
  因家于越。
  张远猷(1222-1272),字辰卿,震之子,魏公浚六世孙。景
  定元年(1260)以荫登仕。历任贵州朝散大夫,出知绍兴知府,直
  节不阿,时贾似道权倾朝野,远猷未尝谒见。为政明察,关心民
  疾,修德自警,郡人颂之。加大中大夫,赐绯衣金鱼袋。后致仕,
  因蜀道梗阻,二因母曾氏会稽人,遂徙居山阴南和里,为张岱
  家族徙居山阴的始祖。
  张岱曾祖父张元忭在《先考内山府君行状》一文中,追溯祖
  先世系从张远猷至其父张天复,叙述甚详
  “先世本蜀之绵竹人,宋成淳中名远猷者为绍兴太守,有惠
  政,卒而葬山阴,遂世为山阴人,居南和里。迁今常禧里则自先
  大夫始也。太守公四传生福。以乡进土为温州学政。学政生仕
  廉,当元末抱德而隐。高皇帝既定天下,以隐士征,不就,郡守罗
  贤之辟为大宾。仕廉生原旭。旭生恭,少孤,育于舅氏陆,因冒
  陆氏。恭生宗盛,虽从里晡⒐伲霉哦匦校谐ふ叻纾缛?
  至今称陆如松翁云。弘治间,陆之子孙构夺其居,始白于官,复
  故姓。宗盛生四子,季曰诏,则先大父也。”
  据此,自张浚以下至张岱的世系如下:
  张氏远祖
  浚→栻→焯(炳)→逊厚→震→
  张氏迁居绍兴世系
  远猷→?→?→?→福→仕廉→原旭→恭→亲盛→诏→天
  复→元忭→汝霖→耀芳→岱。
  山阴张氏自张远猷始“耕读传家”,代代相承,进入元朝后因
  异族统治,家声一度不显,到了明朝中叶,张家的“耕读传家”传
  统又发展到了相当显赫的时期。
  张岱的高祖父张天复(1513~-1574),字复亭,号内山,一号
  初阳,晚年更号镜波钓叟,为张远猷十一世孙。嘉靖二十六年
  (1547)进士,历官吏部验封司主事,人直制敕房,典诺表笺皆出
  其手,和湖广提学副使、江西右参政、云南按察司副使等职。据
  张岱《家传》记载,天复少有大志:“太高祖以二伯子既儒,令高祖
  (天复)贾,高祖泣日:儿非人,乃贾耶?'(太高祖)壮其语,乃命
  業(业)儒。及冠,补县诸生。华亭徐文贞(阶)行学,得高祖牍,
  置第一。”"他不但以文才得到徐阶的赏识,人品也得到徐阶的
  充分信任,委之以阅卷的重任,“以若首,第二以下,若自定
  之”。其后,历任礼部主事并转吏、兵二部,全楚学政,曾得到
  徐氏的提携照应。
  张天复一生事业的高峰是在他出任云南按察司副使时。其
  时,云南一直在沐氏家族统治下,与中央政权保持半独立状态。
  沐氏系沐英之后,沐英,朱元璋收为养子,改姓为朱,后复姓为
  沐,洪武十四年为征南副将军,一直坐镇云南,洪武二十五年追
  封为“黔宁王”。张天复调任云南副使时,沐氏“席世宠横甚,贿
  结权要,夺抚臣兵权,所在夷僚为梗”。张天复“佩桌司篆”,
  以中央全权代表身份去解决沐氏骄纵不法问题。在沐氏暗中支
  持下,武定土酋风继祖拥兵据城叛乱。右副都御史兼云南巡抚
  吕光洵与张天复共同率兵平叛,“进攻武定,克之,继祖遁走,追
  及于川境,斩首以献,武定平。于是改土设流,置守卫,建学校
  功绩甚伟”。沐氏乃以“辇金巨万”贿赂张天复,日:“功出尔
  则无沐矣,盍以金归公,而功归沐,则两得。”理所当然遭到了
  张天复的严词拒绝。沐氏遂遣人以重金入都,贿赂当道,使得张
  天复不但无法完成解决云南闹独立的任务,反而受到祸害牵连。
  其时他本来已调任甘肃行太仆卿,正拟接任,朝廷疏下,“逮对云
  南”,“累羁侯者月余”。幸赖其子张元忭千里迢迢弃走申冤,当
  道为其孝心所动,张天复才得以削职无罪释放。吕光洵也改南
  京工部尚书致仕。
  张天复本欲立功朝廷,却无端遭此重大打击,遂意志消沉,
  颓废放浪至极。归里后即筑构别业于镜湖之滨,“日与所狎纵欲
  其中”。只要儿孙不在当前,就“召客啸觞,日淋漓,轰饮叫嚎
  如故”。竟猝死于酒。
  张天复为人纯厚,好济危周急,不图报答。宗族有饥者,以
  所人分而赡之,岁以为常。每岁春必命役夫行郊外,见尸骨必癢
  之。对乡里利病可兴汰者,则向当途建议,热心负责犹如自己的
  事一样,即使因为此事遭到误会责骂也不懊恨。尤讲信义于朋
  友,与徐渭交情深厚,白首如初。
  张天复还是一个见多识广、颇具才情的学者;所著《广皇舆
  考》十ニ卷,体例谨严,《四库全书总目》评云:大旨“在规《明一统
  志》之失”,不失为一部有功力的地理学著作。还参与纂修了
  《湖广通志》、《山阴县志》等地方志,并著有诗文集《鸣玉堂集》。
  张岱对其高祖的“经济大オ”不得施展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对其
  晚年之颓丧奢侈“未免亵越太甚”,又持激烈的批评态度。
  最使张岱自豪也最为敬佩的是其曾祖父张元忭。
  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少而好学,通读不
  辍,常至深夜,母爱而止之,元忭则伺母寝后挑灯夜读。父任礼
  部主事时,让元忭跟随。元忭常向父亲推荐缙绅,评论朝政得
  失。嘉靖三十四年(1555,闻杨继盛因上疏弹劾权相严嵩十大
  罪状而被杀,年仅十七岁的张元忭公开“设(灵)位于署,为文哭
  之,悲怆愤鲠,(令)闻者吐舌”。曾读朱子《格致》章,质疑说:
  “无乃倒言之乎?当言:心之全体大用而不明,而后物之表里精
  粗无不到也。”于是转学王阳明良知之学。嘉靖三十五年为
  诸生,与会稽罗万化、山阴朱赓、苏州太仓王锡爵为同学,相互视
  为莫逆交。三十七年举于乡,时父督学湖湘,往省父亲,耽误了
  会试,于是一面读书,一面主持于龙山下的车水坊的府第建筑。
  隆庆三年(1569),为洗刷父亲在云南任上的不白之冤,千里迢
  迢,奔驰云南,万里护行,又单骑奔涉京师申冤,“一岁而旋绕南
  化者三,以里计者三万,年三十而发种种白”。案结,父削职
  归,又劝慰陪伴于旁。人皆称扬元忭之孝行,言张天复生了个好
  儿子。隆庆五年得进士第一,授翰林编撰。上疏援救御史胡浡。
  万历六年(1578),同修会典,任经筵展书官,廷试掌卷官,管理诰
  敕起草。万历十五年(1587)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经
  筵讲官等职。为官期间,刚正自守,不阿谀事人。张居正当政,
  诸党人趋奉若狂;而元忭虽出其门下,岁时仅一谒而已。张居正
  病重,门人弟子皆奉元忭为首祈祷之,他竟委婉拒绝。万历元年
  (1573)父病,请假回乡省视,万历二年父丧,在家守制,万历十ニ
  年母丧守制,在乡居期间,不与地方当道私下交往,至于地方政
  务利弊则竭力干预。浙中条鞭法行,吏因不得占利乃极言不便
  大有动摇废除之势,元忭致书当道,悉陈利害,法遂不更。稽
  山朱文公祠、天真王文成祠毁,元忭认为崇祀先贤,兴起后学,皆
  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多次呼吁,终于恢复两桐。季本、徐
  甫宰、范瓘、周梦秀皆为乡贤,死后冷清,元忭言于学使,得祀学
  宫。2大カ救援因狂疾误杀后妻而系狱的徐渭。友爱二弟,元
  憬、元恂为异母弟,晚出,父天复死时,元忭跪而泣日:“视吾弟如
  吾子”,其后抚训之义周全。笃于亲族,族中待炊者,不能婚不能
  丧者,及老弱孤寡不能自存者,皆一一予以照顾。嘉靖后期,越
  俗渐向豪奢,元忭力持淡泊勤俭之风尚,衣必重浣,饭仅脱粟
  “黎明击铁板三下,家人集堂肃拜,大母辈额盥不及,则夜缠头护
  界,勿使。…曾祖诞日,大母辈衣文绣,稍饰珠玉,曾祖见
  大怒,衣及珠玉,焚之阶前,更布素乃许进见。”S曾祖母“天
  性俭约,不事华靡,日惟结线网巾一二顶,易钱数十文,则用自
  喜。倏奴持出市,人则日:“此状元夫人所结也。争售之”。
  张元忭以思想家的身份知名于当时,是浙中王门学者王畿
  的弟子、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清儒黄宗羲称其所学,虽宗王门
  然能善学,与王畿不尽相同。黄氏在《明儒学案》卷十五《浙中王
  门学案·侍读张阳和先生元忭》中说:“先生之学从龙溪(王畿之
  号)得其诸论,故笃信阳明;元忭之学,虽宗王文成,然不空事口
  耳,颛务以实践为基。”张元忭以阳明之学为宗,同时又吸收了朱
  子学的某些合理的内核,这种学术思路和方法,对张岱哲学思想
  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元忭又是史学家,除有《不二斋文选》及《读史肤评》等重
  要著作外,又继父亲未竞之志,续修《山阴县志》,撰修《绍兴府
  志》、《会稽县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这一传统
  对张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张元忭的学问、人品著名于时,人望甚高,在隆庆万历间有
  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弟子曾风仪在《阳和先生论学书后序》中
  说:“先生孝友在乡党,端节在乡间,直节在朝廷,令闻在天下,无
  不可为后学法程。”张岱在《家传》中认为:曾祖一生以忠孝为
  事,其忠孝为张家“所由出”;其大魁殿撰,则是张家“地步”,张家
  的“养福之人”。又在《陶庵梦忆?阳和泉》中云:“阳和岭实为余
  家祖墓,诞生我文恭(指元忭),遗风馀烈,与山水俱长。”向
  慕、崇敬之情溢于言外。
  给张岱最直接和多方面影响的是其祖父张汝霖。
  张汝霖(1557-1625),字肃之,号雨若,晚号碖园居士。少
  聪颖,在父亲严格管教和督导下,燃炷香夜读,夜半始寝,好古
  学,博览群书。七八岁时,曾跟随父祖辈入狱看望徐文长先生,
  并指出徐文长《阙编序》中“怯里赤马的错误。但不肯下功夫
  学习书法,因字写得丑拙而失利,遂输粟入太学,古学的基础更
  加深厚。为文不肯承袭古人,力求新意。万历十六年(1588),父
  亲去世,家境渐趋衰落,县官报复,田产为豪家夺走,不敢阻止。
  此种情景反而激励了他发愤读书的志气,他把自己关在龙光楼
  上,拿走梯子,用绳子传吊食物,这样足足坚持了三年。万历十
  九年,父亲的同事好友、江西人邓以赞至绍兴祭吊亡友,此时,父
  亲已去世近三年矣!邓以赞误信他人之言,说张汝霖开酒店,不
  再读书,为此,对张汝霖非常失望。后来听了张汝霖的解释,并
  当面出题,看了他的文章,才转忧为喜,对他充满了信心。当年
  本来准备参加乡试,不料母亲去世,为此利用在家服丧的机会,
  重上龙光楼,動勤恳恳又读书三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南
  京国子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本拟置解元,因避岳父朱赓之嫌,定
  为第六名举人。主考官李九我语人日:“不以张肃之作元,此瞒
  心味己事也。”第二年成进土,初授清江知县,旋调广昌知具。
  时监察御史正会同清江、广昌五知县复查疑案,同僚中多为名人
  文士,清江知县黄汝享戏称张汝霖是纨绔子弟,诫同僚说:“整理
  囚犯供词的文书本应我写,我不写,你们也不要写,我们一起为
  难他。”张汝箖深知黄汝享之意,也不推辞,提笔就写,洋洋酒酒
  援引法律,判案老练,黄汝亨等众人见了,连称“奇才!奇オ!”于
  是成为莫逆之交。由于政绩突出,六年后升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任山东副使、贵州提学、广西参议期间,十分重视人才的识拔。
  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山东副使任上,力排众议,于落卷中录取
  古文崛”的名土李延赏,却遭到了时任礼科给事中的汪若霖的
  弹劾,罢职归里。《明史》卷二百三十云:“兵部主事张汝霖,大学
  士朱赓婿也。典试山东,所取土有篇章不具者。若霖硫劾之,停
  其俸。”汪若霖弹劾张汝霖,主要矛头直指朱赓,其中包藏着复杂
  的党争背景。这件事给他的打击很大,与绝大多数官场不得志
  的士大夫一样,张汝霖以“颇蓄声妓。磊块之余,则以丝竹陶
  写”,或则“筑价园于龙山之蔍,啸咏其中”,排遣政治上的挫
  折。尽管如此,万历四十五年(1617),担任贵州提学期间,仍然
  坚持录取具有“瑰异轶オ”的杨文聪、梅豸等人;广西参议任
  上,重用苗人龙阿,成为镇压傜、僮少数民族起义的“张家军”,表
  现了独立不羁的品格。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后虽起复,万历四十
  年(1614)为南刑部主事,天启二年(1622)任湖南右参议、分司
  湖西道,天启四年转福建按察副使,却一直未得重用,展现自己
  的才华。对此,张岱在《家传》中以十分沉重的心情评论道:“大
  父自中年丧偶,尽遺姬侍,郊居者十年,诗文人品卓然有以自立,
  惜后又有以夺之也。倘能持此不变,而淡然进步,则吾大父之诗
  文人品,其可量乎哉?”
  张汝霖著有《易经淡窝因指》、《四书荷珠录》和《价园文集
  四卷。《易经淡窝因指》现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史继辰刻本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该书有朱敬循(张汝霖妻弟)作的
  《因指后序》云:“越之有《易》,实自大父与张内山先生鼓吹之,而
  内山先生之后为宫渝公,递传而为肃之。”可见,张岱《易》学,具
  有家学传统。后两书目未见流传。
  张岱父亲张耀芳(1574~-1632),字尔韬,号大涤。身躯伟
  岸,似男祖朱石门(名不详,号石门)而稍矮。自幼聪敏,九岁就
  懂人情世故。在父亲督促下,“惟读古书,不看时艺”,他尽管
  “病療几死,日服参药”,体弱多病,十四岁时就オ气过人,“补
  邑弟子”。从此乐此不疲,“沉埋于帖括中者四十余年”,虽弄
  得“双瞳既眶,犹以西洋镜挂鼻端”,仍孜孜以求,毫无解怠。
  但却屡赴乡试不第,性情压抑,常发牢骚,身体愈来愈差,以致得
  了严重的胃病。张岱母亲为了安慰父亲,转移他的注意力,“使
  其适意园亭,陶情丝竹,庶可以解其岑寂”。于是从万历四十
  四年(1616)开始,大兴土木,造楼船,采买了男女孩子,组织家班
  演戏,听从父亲为之,然而园亭、娱戏仍然不能慰藉沉浸于功名
  之中、无法解脱的那颗心。天启元年、四年、七年连续三次参加
  乡试,命运似乎与张耀芳在开玩笑,你越是急切,却越不能得到。
  此时的张耀芳才彻底绝望了,万般无奈之下,听从了几个兄弟的
  劝告,以“副榜贡谒选”,屈就山东鲁献王长史。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这位鲁献王(即后来监国绍兴的朱以海之父)亟“好神仙”,而
  张耀芳恰是一位精于道家引导之术的人物。为此,“君臣道合
  召对宣室,必夜分始出”。“向长史庭执经问业,户展常满”。
  鲁献王对于张耀芳真可谓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神”。张耀芳既有济世之志,也有济世之オ。崇祯初年,农民起
  义军曾围攻充州城,张耀芳担任守城的任务,出奇兵一举击退了
  围城的农民军。时任抚军的沈宏所、监军刘半舫、巡道蒋盘初皆
  十分佩服,由此成为莫逆之交,经常诗酒文会往还。张耀芳为人
  仗义慷慨。嘉祥知县赵二仪死在任所,亏空库银一千八百两,张
  耀芳代理知县,看见赵妻被羁押,无物可抵,于是拿出自己的积
  余代为支付,又送盘缠百两让其妻回乡。嘉祥人为此立碑纪念。
  但张耀芳的这种“经世奇オ”一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而只能以
  究心荒诞无稽的神仙家之说求得内心痛苦的慰藉。于崇祯四年
  (1631)九月辞归,次年十ニ月ニ十七日无疾而终,享年五十八
  岁
  张耀芳性喜诙谐,对子侄也不废谐谑,且有颇高的文化品
  位。待下人极其宽厚,“即有过犯,未尝稍加声色。见儿辈有怒
  笞臧获(下人)者,辄颂陶渊明《誡子书》“彼亦人子,可善视
  之”,予以劝止。
  对于父亲,张岱是充满理解并怀有深厚感情的。他是这样
  评论乃父的:“先子少年不事生计,而晚好神仙。…先子暮年
  身无长物。则是先子如邯郸梦醒,繁华富丽,过眼皆空。先宜人
  之所以点化先子者,既奇且幻矣。”醉心举业“四十余年”,到
  头来却以神仙家言自我解脱,真堪称“邯郸之梦”。张岱没有直
  接批评乃父的所作所为,但他所走的却是一条与父亲背道而驰
  的人生之路。
  显宦文学的社会关系
  在论及张岱家世的同时,对于张家影响较大的几位社会关
  系也有必要作些叙述,因为他们对于张岱本人思想性格的形成,
  曾经起过程度不同的作用。张岱外祖家放在下章介绍,这里首
  先要提到的外曾祖朱赓及舅祖朱石门。
  外曾祖父朱赓(1535~-1608),字少卿,号金庭,山阴人。嘉
  靖三十四年(1555与曾祖父张元忭及罗万化三人同学于侍御俞
  先生所,第二年读书于龙山(现府山),与曾祖父指腹结为姻亲,
  即朱赓之女朱恭人嫁给曾祖父之子张汝霖为妻。隆庆二年
  (1568)中进士,历任编修、侍读、礼部右侍郎,后以礼部尚书兼东
  阁大学土参与机务。张汝霖在参加乡试录取过程和职务升迁中
  多次受到朱廢的影响,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参加乡试,本拟解
  元,却因“南例无胄子元者”而抑置为第六名。其实,曾祖父张元
  忭已去世六年,所谓“胄子”实即“朱赓女婿”之谓也,是为避朱赓
  之嫌。又如广昌知县上,考察为卓异第一,本拟升任六部,朱赓
  因为儿子朱石门参加选拔,有意推辞,但还是升任兵部主事。不
  久,在山东副使任上,因于落卷中录取“奇才”李延赏,招致朱赓
  的政敌、时任礼科右给事中的汪若霖的弹効而落职。
  舅祖朱石门,名不详,石门其号也。倚仗父兄之势,广置田
  产,居近南门,凡南向之田欲买尽无遗,巧取豪夺。极喜收藏
  “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
  琴,所畜之多,与分宜埒富,时人讥之”0。张岱对此十分感慨:
  我张氏自文恭(曾祖父张元忭)以俭朴世其家,而后来宫室器具
  美,实开自舅祖朱石门先生,吾父叔辈效而尤之,遂不可底
  止。”如其仲叔张联芳(1575-1645),字尔葆,号二西。少为舅
  氏朱石门所喜,多阅古画,年十六七,便能写生,与沈周、文徴明、
  陆包山、李流芳等为友,精文化鉴赏与收藏,与舅氏朱石门比高
  低,造精舍于龙山脚下,鼎彝玩好,充牣其中。堂弟张(1599
  1646),字介之,仲叔张联芳之子。极爱古玩,适当其意,百计购
  之,不计价钱;兴尽之后,则随意弃之,毫不怜惜。其父所蓄古董
  甚多,十之八九断送其手。张岱自己也极爱收藏,《琅嬛文集》中
  “跋”、“铭”特多,如《木猶龙铭》、《小研铭》、《薨壶铭》、《竹皮冠
  铭》、《宣窑茶椀铭》、《端研铭》等等,比比皆是。可见朱石门对于
  张氏诸甥及孙甥影响巨大。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07:58:01

徐渭与张家的关系特别紧密,时间久长,他与张岱的高祖
  父、曾祖父、祖父三代皆有来往。徐渭小张天复八岁,他认识与
  相交张天复是在其参加秀才考试后。“余亦抱经晚起,得望公于
  藻芹,稍与之与角艺场中。”张天复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
  举以前,在绍兴城里读书人中已经小有名声:“及冠,补县诸生,
  文则出诸生上,既又工古文词。华亭公行学,得公制,大奇之,置
  第一。名峻起,弟子从游者满门。”此时跟从张天复读书的人
  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徐渭也在其内,但张天复始终没有把他当
  作学生看待,而是以朋友对待。嘉靖三十七年(1558)担任湖广
  提学副使回家省亲期间,当面嘱咐徐渭要好好读书,在文章上下
  些功夫,完全把他当作朋友看待。隆庆二年(1568),张天复调任
  云南按察副使,徐渭作《送张大夫之滇》祝贺,后因参加讨伐
  云南土官风继祖反叛,得罪黔国公沐氏,而削职归家。徐渭亦因
  狂疾杀死继妻而遭遇“郦炎之祸”系狱,此时仍在狱中,作《张云
  南遗马金囊(葡萄)》自注“时余尚羁而张亦被议”劝慰。徐渭系
  狱期间,张元忭也曾多次与儿子张汝霖人狱看视徐文长,徐渭有
  诗《送张子苓会试》。隆庆五年,张元忭高中状元,张天复欣喜之
  余仍然以朋友之情,再次嘱咐做官在京的儿子张元忭为之释狱,
  最后终于使得徐渭获得释放。对于张天复父子的友情,徐渭也
  十分感激和感叹:“所以幸免于庾者,谁之力也。乃知公之生我
  为父母,其事虽在于今日,而公之误知我而为鲍子也,乃在于曩
  时不视我于弟子之时。"因此,在张天复六十寿辰之时,徐渭
  动情地为他写下寿序,此外尚作有诗《张大夫生朝》及《镜波馆》
  《流霞阁》、《垂纶亭》三别业诗《张氏别业十二首》(内山)。张天
  复晚年娱戏于镜湖别业中,托于曲,也时时召徐渭同饮乐。张
  天复死后,徐渭乐于为张天复的儿女亲家赵锦代笔,写下了《张
  太仆基志铭》,由衷地表达了感激之情。徐渭与张元忭屡有交
  往,曾人元忭幕中代为起草文字。万历十五年(1587)张元忭出
  使楚藩,徐渭作《拟送张翰林使楚》(自注阳和)和祝贺张母刘安
  人《生朝诗》自注“张翰林(阳和)母也,时有事楚藩”。但由于年
  龄、地位和思想性格的差异,曾经发生过摩擦、怨隙,时过境迁
  徐渭始终不忘与张天复、张元忭父子之间的一段恩情。张元忭
  亡故,灵柩从京城运回山阴,徐渭趁张家灵堂无人之机,以老病
  身躯,挂杖前去吊唁,扶棺致哀。暮年自著《畸谱》时,仍将张元
  忭列人“纪恩”栏中。张家喜庆、吉凶之事,《徐渭集》中留下了大
  量的应酬文字:如《十四日饮张子尽太史宅,留别》自注“久系初
  出,明日游天目山”,《答张太史》书信,《张翰撰弹琴像赞》,此外
  如《张内山南华山馆》《又观日寿阁》、《书舍》、《张氏书室》、《张
  文恭厅事》、《又环山楼》等大量楹联。张元忭去世后,乃与张家
  交往甚频。“余山园盛有斑竹,偶月夕来饮林下,欲截一钜者为
  筒贮笔,以丝围之,摸索未定。戏语座中人:‘猱王以小猱供啖,
  群百什跪而听所择,王手揣肥者,以石置顶为识。已遍揣之,欲
  得最者,而小猱潜移石递置癯者之顶,猱王终日揣不得食。今若
  曹毋为小猱。'余戏应:‘谁敢逆颜行猱王者。'文长抚掌:‘是宁馨
  者黠如黄鹞子。'尝欲以千秋之业进余,而余逡巡谢不敏。今东
  涂西抹三十年,竟成何事?胡不以此易彼哉?余负文长矣。”
  可见,徐渭晚年经常至张汝罧处喝酒,至老仍然诙谐谑浪,关心
  张汝糅的八股文写作,愿以毕生的经验教导。张汝霖深感辜负
  其拳拳厚意。徐渭死后五年,张岱才降生,但徐渭对张家的影响
  无处不在,张岱曾说:“余少喜文长,送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
  诗,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可见徐渭
  对张岱影响之深,张岱对徐渭情有独钟,他的朋友甚至说他是徐
  渭的后身。他在十七岁时就搜辑徐文长佚稿,二十七岁时辑成
  《徐文长佚稿》,乞求祖父和祖父友王思任为之作序。也正因为
  嗜好徐渭而喜好公安中郎和竟陵钟、谭。
  黄汝享(1555-1626),一名寓庸,字贞父,仁和(今浙江杭州
  市)人。明万历ニ十六年(1598)进士,授进贤知县,“邑多浮赋,
  汝事上书台司,力争之,宽其征催。又为建仓水次,民不病输
  挽”。黄汝享与张汝霖早有交往,因志趣相投,称莫逆。其《寓
  林集》卷之四《答张肃之吉州寄书》诗云:“秋夜政怀人,书来倍怆
  神。江山天外想,诗酒梦中亲。世志翻无定,交情老愈真。翔鸿
  元自适,不必慕雷陈。”对友人深切怀念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他写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云门山记》谓:“经山阴访张肃之
  司马……而肃之诸郎尔韬、葆生、尔含、尔盘,皆余门人,相留为
  旬日名山游。”张汝霖的四个儿子皆为黄氏弟子。万历四十二年
  (1614)任南京工部主事期间,与同官南京的张汝霖共结“读史
  社”,“文章意气,名动一时"2。《寓林集》卷三有《牛首摹历代祖
  师像百幅,仲冬九月值予生辰,悬供报恩寺。焦太史弱侯曾民部
  舜征、苏尚墨弘家、赵嘉部当世、张比部肃之及山人王太左、方求
  仲辈俱集,天日新昪,瞻者如云,亦一时胜事也,喜而有作》,从诗
  题即可看出当时他与张汝霖在南京的交谊。三年后,黄汝享与
  张汝霖,一为江西,一为广西,同时擢为提学副使,所持政见,为
  官风格相同,皆雷厉风行,大胆行其所行。为此,皆遭人弹劾。
  晚年,黄汝享结庐南屏山小蓬菜,避客六桥之荫,尝与在西湖建
  有私宅的张汝霖轻舟软舆,酒茗交行,挥翰如飞。张岱幼时曾跟
  从祖父拜访黄汝亨,见其“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
  稜,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
  手书回札,口嘱俣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
  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構”。成年后,张岱又跟从黄汝享学习八
  股文的写作。对其一心多用,反应敏捷的处事能力和朴实平易
  视同仁的生活作风深感敬佩。黄汝享散文创作主张“浚发巧
  心”,打破传统古文的条条框框,题材广泛,尊重各式各样的人物
  的性格,在小品创作中不仅张扬他人的个性,而且也大胆披露自
  己的个性,充分表现自我的主体情感和体验的特征,在张岱散文
  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充分的反映。黄汝亨所辑《廉吏
  传》、《古奏仪》之体例,对张岱《古今义烈传》、《四书遇》有很大影
  响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人。张岱祖父
  张汝霖年纪比王思任整整大二十岁,但却与王思任为同榜进士
  且又为同乡。王思任自少年起就与张汝霖交往,其《文饭小品
  先后游吾越诸胜记》载曰:“记五十年前,余初第归,同张雨若、朱
  石门信宿看阳明先生题灰壁诗,老僧百泉出鹅炙陈酝,挥拳抵
  足,分韵谈诸,犹有宗风道气,而今岂可得哉!”说的就是万历二
  十三年(1595)九月二十五日,与张汝霖及其诸子游览会稽山之
  事。其后,张汝霖归隐湖山,王思任也三仕三黜,五十年内强半
  林居,互相诗酒往还。张岱十七岁时搜辑徐文长佚稿,当时未能
  领略王思任“选青藤文,如抬孔雀翎,只当拾其金翠,弃其羽
  毛”的教导,贪多求全,结果失败了。后重新整理,经王思任
  删削,获得了成功。张汝霖去世后,王思任仍与张岱及诸叔父谈
  诗论文,交往不断。张岱十分称赏王思任摘伏发奸以及论文赋
  诗以谑行事、矢口放言、略无忌惮的个性和风格。张父耀芳及张
  岱并受其影响,也喜诙诸。对其指斥马士英、拒绝马士英人越和
  绝食就死的民族气节更是钦佩,专门写了《王谑庵先生传》、《王
  季重先生像赞》,称之为“有明于越三不朽”人物之一。王思任散
  文创作中熔情趣、诙谐、幽默于一炉的喜剧风格,在张岱散文中
  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第二章
  居家读书
  张岱外祖父陶允嘉(1556-1622),字幼美,号兰风,会稽陶
  堰人。为外太祖陶大顺之季子。外太祖历任山东参政、福建按
  察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为官三十年,廉洁奉公,
  居楚期间,将俸金中二千两捐给修缮省城。后因陶家迭遭人祸,
  又营构房舍,虽然勤俭持家,家底仍然不丰。外祖父三兄弟分家
  时,虽分得房屋八九间,田产三十余亩,由于淹滞科举近三十年,
  生育有三子三女,因而经济一直不富裕。万历二十八年(1600
  三十ー年(1603)、三十七(1609)年皆登乙榜,而其子崇道已于万
  历二十八年中举,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乡人因而戏谑
  说:“为何老子还是如此!”允嘉苦涩地回答:“早知儿子能够这
  样,我何必骑在驴背上,苦苦挣扎呢?”自此オ断绝参加乡试的念
  头,唯以诗酒自聊。出于生计,又于万历四十年(1612)为即墨县
  今属山东省)幕僚,次年任东菜县幕條,后以准贡入选,任中都
  别驾,驻正阳。万历四十八年(16020)任福建盐运同知,自此家业
  始丰。张岱母亲陶氏(1575-1620)是外祖父的大女儿,娘家没
  有丰富的陪嫁,仅以“荆布遣嫁”,因而遭到了祖母朱安人的歧
  视。不管母亲如何孝敬婆婆,勤劳俭朴,却始终得不到婆婆的谅
  解和怜惜。母亲怀上了张岱以后,仍然全力操持家务,烧饭,打
  扫卫生,饮食上虽然不缺吃的,却总是蔬食淡饭;父亲专心攻读
  “四书”、“五经”,专注于八股文的写作,家务事完全不管;祖父则
  常年做官在外。母亲妊娠期间该如何进补,吃得好些,祖母根本
  不提起,也不安排。她有时感到劳累了,就回娘家休息几天。外
  祖母看见母亲疲乏劳累的样子,非常心疼,总是要杀鸡宰鸭让母
  亲吃上一些。但是嫁出去的女儿总不能养在家里,母亲住不上
  几天就得回家,因为家里总有事情等着她去做,而且她也不放心
  父亲。就这样,张岱生下后,身体瘦弱得很。冬天虽然穿得暖暖
  的,却还是经常慼冒咳嗽,一咳起来,接连不断,咳得头上青筋露
  出,连喂下去的奶也吐出来。母亲、父亲看此情形,非常着急,请
  来了当地的名医吴竹庭看视,吴医指出是妊娠期间营养不好,劳
  累过度,才导致胎儿体质虚弱。
  故张岱《自为基志铭》说:“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
  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菠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
  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母亲生了平子、山民之后
  家里人口日繁。祖父鉴于祖母与母亲的尴尬关系,加上仲叔、三
  叔陆续成了家,于是分灶而食,祖母喜欢和三叔一起居住。父亲
  分到了大厅和东厢楼屋三间,还有上百亩田地。由于母亲勤俭
  持家,家底逐渐丰实,生活也好起来了。
  聪隽善属对,深受家人亲友的赞赏
  张岱作为张家的长房孙子,深得祖父、父亲和叔父辈的喜
  爱。父亲张耀芳对张岱寄予厚望,从三四岁起就教其学诗、属
  对、习字,带他一起出入亲朋长辈之家,练习拜见之礼和胆量。
  父亲和叔父,外祖父和三位舅舅皆长年累月生活于书室,孜孜不
  惓地弃波于科举之途,谈的话题皆是书中之事,张岱四岁、七岁
  十二岁时,外祖父仍和大舅、二舅、三舅一起参加乡试。周围环
  境的耳濡目染,使得幼小的张岱十分喜欢读书、习字、属对,养成
  了思考的习惯,而且反应敏捷。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张岱跟
  随母亲在外祖母家,三位舅舅早就听姐姐说很多人夸奖外甥灵
  隽、善对,都想考考这位外甥。于是,由二舅陶崇道(号虎溪),指
  着大厅壁上的一幅画,出了上联“画里仙桃摘不下",要六岁的张
  岱对出下联。谁知张岱用手摸了摸脑袋,只稍稍思索几秒钟,随
  口说出“笔中花朵梦将来”。篓时让三位舅舅眼睛对眼睛感到十
  分惊奇。二舅情不自禁称他为“今之江淹”。张岱在外祖母家属
  对的事,很快从陶堰传到了山阴城里,自然,祖父、父亲、叔叔们
  很是高兴,但也有人说那是有人从旁提示,加油添醋,六岁的小
  孩哪能这样聪明呢?刚好十五元宵在外太祖(朱赓)家放灯塔
  山,六岁的张岱就吵着要去外太祖家看灯。十五日上午辰时,父
  亲和二叔带着张岱来到外太祖家,稍事招呼就径直从逍遥楼登
  上塔山。只见一座门楼,有三层高,从上到下,每层挂有五、七
  九盏灯,呈大、中、小型,各层皆有门额,最上层是“庆赏元宵”,下
  层是“与民同乐”。塔山磴道两旁搭有木架,架上挂有各种各样
  的彩灯,每座木架其中有大灯一,俗曰“呆灯”",画有“四书”、《千
  家诗》故事,其他灯上或写灯谜,可环立猜射。应天塔下有环塔
  木架,有红纸荷花琉璃灯百盏,以佛图、灯带间隔。塔山脚下早
  已有人占了座位、摊位,三五成群,或搬东西,或互相招呼,声音
  嘈杂。看完了灯景布置,回到外太祖家吃午饭。饭刚吃完,二舅
  祖朱石门家的三四个门客早就耳闻朱家有位曾外甥很聪明,善
  对,将信将疑的他们就把六岁的张岱围在中间,一个门客指着天
  井两旁的荷花缸,出对曰:“荷叶出盘难贮水”,张岱习惯地用手
  摸了摸头,很快地就吟出“榴花似火不生烟”的下联,几个门客连
  称“真神童也!”“真神童也!”从此,张岱灵隽、善对的名声就愈传
  愈远,愈传愈神了。
  万历三十一年(1603),叔祖父张汝懋在家休养,七岁的张岱
  去看他。平时张汝懋不言不笑,小孩子见了他都有点害怕,不知
  为什么,唯见了张岱这位孙儿,平时的严肃劲儿就不见了。他拉
  住张岱,笑嘻嘻地让他坐在自己大腿上。张岱也和其他孩儿不
  样,总是高兴轻松地向叔祖父问这问那,有时还用小手捋着叔
  祖父的胡须。叔祖父乘机说:“听说你擅长作对,你就以胡须为
  题作副对吧!”张岱看看叔祖父满脸痘癍、眼眶臃肿、络腮胡须的
  样子,用手摸了摸头,随口吟出:“美目深藏,核桃缝中嵌芥子;劲
  髭直出,羊肚石上种菖消。”引得叔祖父拍掌大笑。张岱祖父虽
  然长年做官在外,但一年之中仍有一两次时间回家,遇见贵客来
  访,或者外出作客,总要带上这位长孙,这也是有意让张岱长见
  识、练胆量吧。万历三十二年(1604),祖父带着张岱住在杭州寄
  园,一起访问他的朋友黄汝亨。张岱亲眼看见黄先生“交际酬
  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徯奴,杂沓于
  前,未尝少错”,有条不紊、八面玲珑的场景,使他赞不绝口,钦
  佩不已。第二年,张岱跟随祖父在自家寄园旁游览,恰好碰上陈
  继儒先生骑着祖父送给他的鹿作客钱塘县,于是祖父顺便邀请
  了他到寄园作客。宴席间,陈继儒询问祖父说,听说你的孙子很
  会做对子,能当面考考吧?于是指着厅堂前屏上的《李白骑鲸
  图》出了上联:“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不慌不忙,摸
  了摸脑袋,稍作思索,随口就答出下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
  秋风。”除了对仗工整,还略带一点调侃的味道,确实是才思敏
  捷。难怪眉公大笑说:“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祖父去世后
  七年,张岱《古今义烈传》完稿,托人向陈继儒索序,老人欣然受
  之,赞扬其“条序人物,深得龙门精魄,典赡之中,佐以临川,孤韵
  苍翠…洵是持世之作”。
  好读书,祖父亲授读书之法
  万历三十四年(1606),祖父张汝霖升任山东副使,任上,曾
  力排众议,于黜落卷中录取“古文崛”,“每篇字不满三百,多
  不作结语”的文土李延赏,结果遭到弹効,罢职归家。
  五年后,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祖母朱恭人去世于三叔之
  侧屋。因为侧屋房子狭小,不便进行丧礼,祖父想将祖母的遗体
  与床板迁移到大厅,设灵堂祭奠,但风俗认为不宜入宅,因而犹
  豫不决。当时张岱父母亲一家全居住于大厅,母亲竭力主张将
  祖母遗体迁移到大堂,情愿承受迁移后出现的凶险,母亲这种不
  以忌讳考虑、顾全大局的主张,深得祖父及叔父们的赞赏。祖母
  去世后,祖父尽遣姬侍,独自一人徙居天镜园。天镜园,据祁彪
  佳《越中园亭记》之三“城南”条下记载:“天镜园,出南门里许为
  兰荡,水天一碧,游人乘小艇过之,得天镜园。园之胜以水,而不
  尽于水也。远山人座,奇石当门,为堂为亭,为台为沼,每转一境
  界,则自有丘壑,斗胜簇奇,游人往往迷所入。其后五洩君(张岱
  之族祖父)新构南楼,尤为畅绝。越中诸园,推此为冠。”张岱
  《陶庵梦忆?天镜园》也有记载:“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
  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水,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
  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可见
  天镜园周围环水,园内高槐深竹、绿树成荫,是一个读书养心的
  好处所。祖父将藏书移此,静时阅读阐述;书余,则与堂祖父髯
  长负责开发九里山,经常拄杖行走于山崖间,同时周游五泄、天
  台、雁荡等胜地,排遣胸中郁闷,写下了许多诗文。编有《碖园文
  集》四卷,惜未传。
  从万历三十四年(1606)落职闲居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起
  用的近十年时间里,祖父对张岱的成长极其关注。张家藏书十
  分丰富,经过高祖父与曾祖父、祖父三代的积贮,至祖父手里已
  有三万余卷。祖父当面对张岱说:“几个孙儿当中,只有你最喜
  欢读书了,你要读书,随时可以带去看。”张汝霖受其父影响,教
  子孙读书方法别具一格。明人读经,以习八股之法,多限于朱熹
  注解;而张汝霖完全不同,读经书只让儿孙读白文,不读注解,尤
  其不让读朱熹的注解。他曾向张岱反复说过:“凡看经书,不要
  读各家的注解,让它影响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要端坐,集中精
  神,反复朗读经文十数次至数十次,在朗读中思考求得理解,这
  样自然就会弄懂。有些文句一时不能理解,就把它记下来,经过
  段时间,或者读其他书,或再听他人谈论,或在外游览,就会有
  所感触而豁然弄懂。”祖父教的读书方法,使张岱摆脱了朱注的
  柬缚,在思想上得以自由发展,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作品,为日后学术上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可谓
  是终生受益。
  事实上张岱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读《左传》、《国语》、《史
  记》、《汉书》、《后汉书》、《文选》、《庄子》、《列子》、《韩非子》、《管
  子》等诸子史籍过程中,将不认得的字、难字、奇字写在卡片上
  通过向人请教或自己弄清楚,将其义、读音一一记在卡片上。他
  反对有些人读书或自己读书,一目数行,将那些难字奇字的音
  义含混帯过,不加深究;而别人摘出其中的难字、奇字问自己,则
  茫然不能回答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凡人名、官爵、年号、地名
  有益于“文理考校”,如人名中的“四岳”、“三老”、“谷”、“徐夫
  人”或“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等等,皆应记熟。为此
  他在平时读书生涯中,将其涉猎的有关经、史、子、集的有关资料
  分门别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杂三教九流,请子百家、人伦政
  事、礼乐科举、职官考古、花卉草木、禽兽麟豸、鬼神怪异、日用宝
  玩、方术技艺等共计ニ十个大类、一百三十个子目,四千多个条
  目,后来编辑成为《夜航船》,俨然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可见张
  岱读书是十分认真、深人、细致的,是严格遵照祖父指导的读书
  方法实践的,因而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知识基础。
  “祈梦南镇”: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对于张岱来说,十五六岁是他人生最快乐的年代,也是最富
  于梦想的年代。他在《南镇祈梦》中写道:“某也躞昵偃潴,轩蒻
  樊笼,顾影自怜,将谁以告?为人所玩,吾何以堪!一鸣惊人,赤
  壁鹤耶?局促辕下,南柯蚁耶?得时则驾,渭水熊耶?半榻蘧
  除,漆园蝶耶?神其诏我,或寝或吡;我得先知,何从何去。择此
  阳之始,以祈六梦之正。”心通过自己做梦,求神解梦的方式,
  表现了一个生活在温柔繁华的官宦家庭的纨绔子弟胸怀大志,
  对前途理想热烈追求而又心存困惑、不安的心理。张岱在阅读
  诸子和史籍的过程中,对于其中的人物典故反复深究,终日紫回
  于脑海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而也如黄帝梦华胥国、孔
  子梦两楹、秦始皇得赤玉舄、郑人梦蕉鹿、苏轼梦二道士羽衣朝
  跹、姜太公垂钓于渭水遇文王、庄子梦蝶一样,接连不断地做了
  许多梦。他不甘心自己像昆虫,在水边时而停止时而盘屈蠕动
  慢腾腾的样子,而要像挣脱鸟笼在空中展翅高飞的苍鹰一样;他
  不愿自己受到家人的管束,要像苏东坡夜游赤壁週见的孤鹤,横
  江东来、掠舟西去,自由自在率性而行;但他又担心富贵无常而
  有所顾忌,显得局促不安。什么时候能像姜子牙垂钓渭滨、遇上
  贵人的提携而风云际会呢?这些想法难道只是像庄子睡在凉床
  上做的白日梦吗?南镇神啊,你快点告诉我吧!让我早点知道
  自己的前途,以便考虑采取相应的行动。“功名志急”,他已经十
  六岁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功名”呢?执着和迷惘交织
  而形成的淡濙哀愁,表现了张岱已在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开始
  做形而上的思考和探索,这正是未来事业启动的力量源泉。他
  带着早已写好的“祈梦疏”,准备好了祭祀的牲礼,携带了两位仆
  从,于冬至日上午来到了南镇庙,虔诚地摆上牲品,燃起香、烛,
  三叩九拜,烧了“祈梦疏”,祈祷南镇神的垂鉴。
  南镇庙,是会稽山作为“南镇”的标志,位于会稽山香炉峰的
  北坡。有正殿五间,后殿五间,东西两庑各十四问,碑亭两座,在
  中门外对峙相向;另有斋房、宰牲房。整座建筑,庄严宏敝。会
  稽山,在我国历史上被列为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中的南镇,名曰
  “南镇会稽山”。张岱在《夜航船》卷二《地理部?山川》目中“五
  镇”条下写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在绍兴。”“镇”者,尊也
  南镇庙作为镇山的标志由此而来。我国南方名山无数,为何会
  稽山能列为五岳之外的五座镇山之首呢?那是因为大禹治水成
  功,会请侯计功于此,使“南方诸山虽大且众,莫敢与等夷”。
  历代朝廷都视为圣地,年年在京都遥祭或派遣官员致祭,绍兴当
  地则为每岁于春秋两次祭祀。《周礼》日:“扬州之镇山曰会稽。
  秦并天下,以会稽山为名山,祭用牲犊圭璧。唐之淳诗曰:“惟昔
  作巨镇,此地压荆扬。计功自神禹,望祀及秦皇。"山川海渎之封
  起于唐代,唐天宝十年(751)封会稽山神为永兴公,宋政和三年
  (1113)加封永济王,金章宗完颜璟明昌(1190-1196)年间改封
  永兴王,元大德三年(1299)改封明德显应王,明洪武三年(1370)
  改称“会稽山之神”。
  南镇建庙,始于隋开皇十四年(594)依山立祠,唐贞元九年
  (793)越州刺史奉命建庙,大中样符二年(1009)诏南镇立碑,标
  明四至,其时庙广东西四十五丈、南北二百零五丈,门庑堂序凡
  四十一楹。以后历代皆有重修或重建。绍兴旧时每年农历二月
  初一至二月十九,或者于冬至有“嬉南镇”的习俗,男女老幼齐集
  南镇庙,求签拜神,灵验异常。为此张岱才有此举。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09:13:39


  第三章
  纨绔习气
  祖父罢职,以持养声伎、周游山水为消遣
  祖父张汝霖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山东副使任上,主持省
  试,力排众议,于落卷中录取文土李延赏,考卷送达礼部后,遭到
  时任礼科右给事中汪若的弹効,罢职归家。《明史》卷二百三
  十“汪若霖”条记载曰:“兵部主事张汝霖,大学士朱赓婿也。典
  试山东,录取土有篇章不具者。若霖疏劾之,停其俸。”汪若霖此
  次弹劾张汝霖并非其真正的目的,他真正攻击的矛头是直指当
  时独掌内阁的朱赓,其中包着复杂的党争背景。张汝褓原为
  朝廷举荐人才,却遭到了罢官的下场,归家后心情郁闷,意志消
  沉。为了排遣罢职的不快,祖父效法老友范长白、包涵所移情戏
  剧的做法,采办优童,创办了“可餐班”,有优童张彩、王可餐、何
  闰、张福寿等名角;以后又在杭州寄园创办了“武陵班”,有何韵
  土、傅吉甫、夏清之等较为出名。祖父亲自教习,早晚观剧,沉
  浸在丝竹戏曲之中。又大兴园林,价园建筑极其繁华,人称“蓬
  菜阆苑”。在此之前,张岱舅祖朱石门,倚仗其父亲朱赓礼部
  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权力和家声,巧取豪夺,广置田宅,极喜收
  癜,“秦铜汉玉,周鼎商郏,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
  唐琴,所畜之多,与分宜埒富”。其后祖母去世,祖父尽遣姬
  侍,独居天镜园,拥书万卷,每天从事阐述;空闲之余,开辟九里
  山,或游览五泄、洞岩、雁荡、玉甄等风景名胜,写作诗文。在舅
  祖朱石门的影响和祖父的推波助澜下,父叔辈皆仿而效之。仲
  叔张联芳,自幼为男氏石门欢喜,遂向他学习古董鉴赏,暗中收
  藏古画法帖、各种古董。万历三十ー年(1603)于淮安以两百两
  银子与淮抚李修吾竞买到长丈六、阔三尺、滑泽坚润的铁黎木天
  然几,李修吾派马追赶,知道是相国朱赓外甥才悻悻作罢。自此
  以后,仲叔收藏日益增多,成为江南五大家之一。万历三十四
  年于龙山脚下兴建书斋三楹,专门用于贮藏名画、鼎彝玩好。四
  叔烨芳,字尔蕴,号七盘,生而不喜文墨,专与里中富甲子弟“弹
  筝蹴,陆博獼樗,傅墨登场,斗鸡走马,食客五六十人”。“他
  曾在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
  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其后张岱父亲因为屡困
  科场,牢骚抑郁,遂致胃病,母亲为了转移父亲的注意力,抒解他
  的情绪,听任父亲兴建楼船,采办优童,创办“梯仙班”,其中有高
  眉生、李芥生、马蓝生等名角。楼船落成之日,“自大父以下,男
  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
  小千余艘”"。对此,张岱曾在后来回忆此段生活,十分感慨地
  说:“我张氏自文恭以俭朴世其家。”并详尽列举曾祖父治家严肃
  俭朴的事迹:待二子、二子妇及二异母弟、二弟媳以礼;黎明击铁
  板三下,齐聚堂下,曾祖母、祖母担心早起来不及梳头、洗面,晚
  上睡时戴着缠头保护发不让它散乱;曾祖父五十岁生日时,看
  见祖母辈穿戴绣衣、戴着珠玉庆贺大为生气,让她们把绣衣及珠
  玉烧毁,更换布衣才允许拜见;晚上督促二子读书至半夜才可就
  寝;曾祖母動俭持家,每日结线网中一二顶拿出去卖数十文钱。
  “而后来官室器具之美,实开自舅祖朱石门先生,吾父叔辈效而
  尤之,遂不可底止。”其中也含着对祖父推波助澜的批评。
  沾染纨绔习气,极爱繁华
  张岱自幼生活在张家由俭朴转人豪奢、讲究享乐的环境中
  作为聪慧、乖巧的长孙,深得家族钟爱。据他后来回忆说:“余生
  钟鼎家,向不知稼穡。米在困廪中,百口从我食。婢仆数十人,
  殷勤伺我侧,举案进饔殮,庖人望颜色。喜则各欣然,怒则长威
  戚。”在这样一个奴仆成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官宦之家
  加之舅祖朱石门追逐宫室器具之美的影响,父亲叔父辈竞相效
  法,特别是祖父落职后,蓄养声伎,以丝竹陶写的推波助澜,在这
  样一种环境和时风的熏染下,张岱自小就沾染上纨绔子弟的坏
  习气。在经过国变、痛定思痛后所作的《自为基志铭》中,毫不讳
  言地坦陈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
  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
  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
  。”
  好美食。张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之道。首
  先,他喜欢吃各地的特产,千方百计搜罗,“远则岁致之,近则月
  致之、日致之”2。他几乎吃遍了各地的名产:远的如北京的苹
  果,黄鼠马牙松,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福
  橘、福建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青根、丰城脯,山西的无花
  果,苏州的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南
  京的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等等;近的有嘉兴
  的马交鱼脯,陶庄的黄雀,杭州的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菜、玄
  笋,塘梄的蜜橘,萧山的杨梅、莼菜、鸠鸟、青鯽、方柿,诸暨的香
  狸、樱桃、虎栗,嵊县的蕨粉、细榧、方柿,龙游糖,临海枕头瓜,台
  州的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火肉,东阳的南枣,山阴坡塘笋、谢
  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里河皚等等。地
  域之广,种类之多,可谓不胜枚举。他还极其讲究吃法,可谓“食
  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鸡而知其梄恒半露,噉肉而识其炊有劳
  薪”。至于熟食,讲究烹任技巧,“失饪不食”;“炙肉,以芝麻花
  为末,置肉上,则油不流…煮老鸡,以山楂煮即烂,或用白梅
  煮,亦妙”。蔬菜,讲究适时新鲜,不时不鲜则不食。尤讲究对
  水果、河蟹的选择。如食橘,要求“青不撷,酸不撷,不树上红不
  撷,不霜不撷,不连蒂剪不撷;故其所撷,橘皮宽而绽,色黄而深
  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甜而鲜”。食方柿,“必树头坚脆如藕
  者”,还要以“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甕内,浸柿没其颈,隔
  二宿取食,鲜脆异常”0。食河蟹,则是待十月“壳如盘大,中坟
  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蠙,掀其壳,膏腻堆积,如
  玉脂珀屑,团结不散”,还要“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饮以玉壶
  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牛乳酪必须是
  自做的,“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
  雪汁,乳觔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
  沁入肺腑”。他还积累了食物腌制的收藏经验,如:“糟蟹久则
  沙,见灯亦沙,用皂角一寸置瓶下,则不沙。”“糟茄入石绿,切开
  不黑。”“糟茄,须旋摘便糟,仍不去蒂萼为佳。”“糟姜,瓶内安蝉
  虽老姜亦无筋。”“糟姜时,底下用核桃肉数个,则姜不辣。”“糟姜
  人瓶中,糁少许熟栗子末于瓶口,则无滓。”“腌鱼,用矾盐同腌,
  则去涎。”“收枣子,一层稻草一层枣,相间藏之,则不蛙。”“藏
  栗不蛀,以栗烧灰淋之,浸二宿出之,候干,置盆中,以沙覆
  之。”“癜桃、梅之属于竹林中,拣一大竹,截去上节,留五尺,通
  之,置果于竹中,以箬封泥涂之,隔岁如新擷。”等等。
  好茶水。张家对饮茶有特别讲究,辨水选茶,不嫌惮烦,l山
  茶泉水一经品题,虽远在千里,亦必设法罗致于茶炉几席间,互
  相矜夸,自以为乐。张岱祖父张汝霖染有茶癖,每煮茶,所用水
  必是运自无锡惠山水,由人从惠山运至绍兴,贮而藏之。除自饮
  外,也用来招待当地缙绅。即使会稽之陶溪、萧山之北干、杭州
  之虎跑泉,虽近也不屑运取。当时绍兴城内有些缙绅竟有不知
  惠水是哪里的水,颇使张汝霖扫兴。一天,有一位乡绅上张家,
  张汝待以惠泉茶,这位乡绅回头对着他的仆人说;“我家靠近
  卫前',而不知提水喝,记住!”将“惠泉”讹为“卫前”。至张岱
  时,已不能用惠山泉了,于是自己找泉水煮茶。万历四十二年
  (1614)于绍兴城中长庆寺发现禊泉。水色如“秋月霜空”,“啜
  之,磷磷有圭角”。后来至禊泉汲水者日众,长庆寺僧苦于应
  付,于是决沟水坏禊泉,张岱曾率仆人至禊泉多次疏浚,僧人亦
  多次坏之。崇祯五年(1632)又在琶山祖垄发现一小泉,虽空灵
  不及禊泉,但更为清冽,取名为“阳和泉”。张岱对茶叶的焙制技
  法特别讲究。他特别推崇日铸茶,“日铸者,越王铸剑地也。茶
  味棱棱,有金石之气”。他从三峨叔用松萝焙法焙瑞草茶,茶
  香扑测中受到启发,招募歙人用“抄法、掐法、挪法、撤法、扇法
  炒法、焙法、藏法”炒制日铸,又杂人茉莉,“以旋滚汤冲泻之,
  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0。遂取名
  为“兰雪”。经他这样一番调制,四五年内,“兰雪茶”在绍兴市面
  上十分抢手,“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一时传遍
  江南。
  在长年累月饮茶实践中,张岱的口舌不仅能辨水质水味,还
  能辨别产地。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张岱刚至南京,老朋友周
  又新在他面前竭力称赞闵汶水的茶水,于是他就马不停蹄,立即
  赶往桃叶渡去访问闵汶水。时已傍晚,闵汶水外出,不得已坐在
  店中等待。等了很久,才见一精神铄的老头从外回来,于是叙
  礼介绍,说明来意。正想详细攀谈,闵汶水突然站起说:“我的手
  杖遗留在某地,容我前去找回。”往外便走。张岱想:今天既然来
  访汶水,不尝尝汶水茶,等于人宝山空手而回。于是仍静静地坐
  等其家。哪知等到闵汶水觅杖回家,此时天色已是夜黑了。汶
  水点灯看着张岱问:“客人还在吗?你到这里来有什么重要事情
  吗?”此时张岱才有机会将周又新多次赞赏闵老擅长茶道,自己
  羡慕已久,今天オ有机会登门拜访,一定要畅饮阅老茶水才会离
  开等意思说完。汶水听了十分高兴,连忙亲自当炉煮茶,将张岱
  引到明窗净几、陈设整齐的一座茶室,拿出荆溪壶和宣窑瓷瓯十
  余种器具,泼茶入具,茶色和瓷瓯的颜色无别,香气清远,几乎使
  张岱狂喜欲叫。啜之,随即询问汶水道:“是何茶?是何水?”汶
  水故意骗他说:“是阆苑茶,惠泉水,你觉得味道怎样?”张岱再吸
  口,细辨其味,审视其色,笑着对汶水说:“不要骗我。茶也像
  罗芥,但制法与间苑同,而味道却不一样;至于水,由惠山运至金
  陵,有千里之远,为什么水的圭角丝毫不动,水质新鲜如原来
  样?”汶水听了这一番议论,连声称奇说:“你真是位茶精,所说很
  对。茶叶的确是罗芥,而水是惠泉。所谓千里运水,水质生鲜而
  圭角不动者,那是用船运送罢了。”说完,汶水端上一壶,递给张
  岱说:“你再喝喝这一壶,大概能分辨这壶茶叶与那壶茶叶采集
  的季节有所不同。”张岱连啜两口,便说:“此茶香味扑鼻,味道浓
  厚,是春茶;而先前所煮者一定是秋天采摘的。”汶水听了呵呵大
  笑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讲究饮茶已经五十余年,从来没有
  遇上像你这样精于茶道的,难道周又新口口声声向我介绍的山
  阴张宗子,说的就是你吗!”于是订交,接连几天品尝茶水,真所
  谓“茶知己”也。
  好华灯、好烟火。明末绍兴城里灯事的铺张、绮丽繁华,在
  江南一带也算是有名的。绍兴城里的灯市,大概是从上元节前
  三两天一直要赛到正月十五或十六夜为止。《陶庵梦忆》里有乡
  村夫妇进城来钻灯棚,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的几句话。如
  《龙山放灯》载道:“万历辛丑(1601)年,父叔辈张灯龙山,剡木为
  架者百,涂以丹腹,悦以文锦,一灯三之。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
  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桫,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菜冈上
  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
  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好事
  者卖酒,缘山席地坐。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
  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人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
  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庙门悬禁条:禁车
  马,禁烟火,禁喧哗,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父叔辈台于大松树
  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諶歌弦管,沉沉昧旦。十六
  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
  忙出與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卯角扶掖
  上山。夜半,星宿阁火,罢亦随罢灯。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
  林,日扫果核蔗滓及鱼肉骨蠡蜕。堆砌成高阜,抬妇女鞋挂树
  上,如秋叶。”
  张家私人放灯竟然豪奢如此,那么县城灯景更是豪华热闹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
  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
  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
  飘酒,亦足动人。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
  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庵堂寺观,以木架
  作柱,灯及门额,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前红纸荷
  花琉璃百盞,以佛图灯带间之,熊熊煜煜。庙门前高台鼓吹。五
  夜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
  其他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
  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城中妇女,多
  相率步行,望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
  往来士女,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
  西走,日'钻灯棚',曰'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
  张岱从儿时騎在奴仆肩上观灯,直到成年后养奴仆自己
  置办灯具,形成了明显特色,即追求新意,每年都有不同,每年都
  有新花样。从追求明亮,必用如橡大烛,传令数人剪卸烬煤,到
  追求以五十金办一主灯,另一烧珠、料丝、羊角、别纱诸灯辅之
  后又以灯演剧结合队伍鼓吹,让家优串演元杂剧四五十本:演四
  出,穿插队舞、鼓吹、弦索各一回,妥善处理前后衔接浓淡、繁简
  松实的关系,成为绍兴灯事最盛的一家。张岱好烟火,因为他
  父亲曾任鲁肃王右长史,所以每年他都要上充州看望父亲,乘机
  看兖州烟火。《陶庵梦忆》中就有《鲁藩烟火》:“天下之看灯者看
  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火中
  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
  也。”《鲁府棚》、《一尺雪》、《菊海》等篇,都记叙了鲁藩府邸里
  的灯景烟火,要百倍于绍兴,连那时的苏州人看了都不敢夸其苏
  州灯事的繁华。
  好古董。张家自祖父、父叔至张岱及其兄弟辈皆受其舅祖
  朱石门的影响,极好收藏古董,二叔张联芳及其儿子张介子更
  甚。张岱之父张耀芳曾以十七只犀觥购下“木犹龙”一种树的花
  石,进献鲁王,因为犯忌遭拒载归,传为珍宝。崇祯年间“枫社”
  曾把它作为歌咏对象。《琅嬛文集》卷五的“跋”、“铭”,皆是张岱
  为亲手收藏的书帖、画卷和金、石、瓷、壶等珍玩作的书跋、书刻
  文字。
  好花鸟,好骏马。张岱祖父母喜欢豢养珍禽走兽,曾饲养
  舞鹤三对,白鹏一对,孔雀二对,吐绶鸡一只,白鹦鹉、鹩哥、绿
  鹦鹉十数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万历三十二年(1604),
  张岱父亲售一大鹿为祖父五十岁祝寿,因为祖父高大,鹿不能
  负,后转送陈继儒。外祖父陶允嘉官寿州曾购一累,日行二百
  里,后退休归家,舅氏解送张岱,岱放之龙山脚下,随其自出觅
  食。天启初年绍兴富家子弟盛行斗鸡之风,家家豢养了
  只斗鸡。二叔张联芳、秦一生、张岱等人模仿古人王勃结“斗鸡
  社”,张岱为此写了《斗鸡檄》。他们每天带着斗鸡,以古董、书
  画、文锦、川扇等物作为赌资,争赌输赢。张岱豢养的斗鸡产自
  河北武安。当年唐玄宗在位时,因喜民间清明斗鸡事,曾经“立
  鸡坊于两宫间”,竟“蓄雄鸡千数,选六军小儿百人”,为皇帝鸡
  奴,命从小就斗鸡的贾昌为五百小儿长,贾昌豢养的斗鸡种就是
  产自河北武安的。这种斗鸡品种优良,头小似蛇形,眼窝深凹
  眉骨突出,嘴粗而直长而尖似嘴,躯长脖长,胸宽,尾窄,两腿
  弯曲,爪细而长,羽毛紧贴身体,特别好斗,总是能主动进攻。所
  以张联芳、秦一生的斗鸡与张岱的斗鸡打,每次都败。张联芳虽
  然用金属刺激斗鸡突出的爪距,架起鸡的翅膀,使它发出“啪啪”
  的响声等办法,但最后还是被张岱的鸡打败了。他曾听人说,徐
  州樊哙后裔养的斗鸡长颈鸟喙,善斗,派人暗中求访,结果未成
  气恼了好一阵子。直到有一天,张岱读到唐传奇《东城老父传》
  中,关于唐玄宗因为西年西月生,爱好斗鸡而亡国的记载,联想
  到自己也是西年西月生,才停止了斗鸡的行为。
  好美婢。张岱在家娶了一妻二妾,外出在杭州、南京期间皆
  有姬侍陪伴。在杭州有朱楚生,崇祯七年十月携朱楚生住不系
  园看红叶;D至南京则有王月生;至牛首山打猎,有顾眉、董白
  跟随。崇祯年间,张岱几乎每年都要到南京秦准河、扬州、苏州
  或者嘉兴等地小住,期间或由姬侍陪游,或至妓院消遣。
  《陶庵梦忆?不系园》,第27页
  第四章
  结社交友
  张岱兴趣爱好极其广泛。从他留下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
  曾与人结“丝社”、“斗鸡社”、“噱社”、“读史社”、“蟹会”和“诗社”
  (枫社);他有茶癖、戏癖、灯癖、古董癖、美食癖;他曾用心过举
  业,全身心投入诗词、戏曲、古文、史著的撰写;他还好游名胜,爱
  赶热闹,平生所到之处有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及浙
  江各地,其中南京、苏州、扬州、无锡、杭州、嘉兴、宁波等大中城
  市是他经常出现的地方。因此,交友甚广甚多,见闻也甚富。
  以读书结杜交友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初三日,张岱时年十七岁,拉同伴
  周戬伯、陆癯庵,同赴天章寺侧的兰亭旧址,参加王右军祠修禊
  活动。在兰亭旧址停立观望多时,认为周围“竹石溪山,毫无足
  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哽咽久之”。后与陆癯
  庵、周戬伯订交,这种结发之友的感情一直保持到晚年。《张岱
  诗文集?寿陆癯庵八十》:“记余是年刚十七,遂与素心共晨タ。
  结发之友只三人,陆子癯庵、周戬伯。交友哪得花甲周?癸丑至
  今六十ー。”结发之友尚有鲁云谷,“记与云谷游、余年当少小
  往返二十年,知之尚不了”。云庵道兄,“结发成知己,相
  与共晨タ。分灯读夜书,合簋谋朝食。水淫为斗茶,鸥盟惟虐
  橘。人称两孟尝,座中多狎客”。
  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年十八岁。张岱祖父张汝霖至南
  京,起复刑部主事,与黄汝享等十余人结“读史社”于白门,张岱
  依靠祖父的介绍也参与了“读史社”,并在南京购买了有关史籍,
  为他此后编撰《古今义烈传》和从事明史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张岱与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土
  美及胞弟平子、堂弟燕客学琴于王侣鹅。半年学会《渔樵问答》
  《列子御风》、《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佩声》等二十余曲。
  他们组织了“丝社”,每月三次集中一起弹琴,交流心得体会。其
  中何紫期、尹尔韬与张岱学得最好,琴技大有长进。四十六年
  (1618),又聘请著名琴师王本吾,继续学习琴曲,张岱学会了《雁
  落平沙》、《山居吟》、《鸟夜啼》、《汉官秋》、《高山流水》等大曲和
  小曲《胡笳十八拍》、《普庵咒》共三十余种。结业时,张岱曾同琴
  师王本吾、同学何紫翔、尹尔韬四人一起演奏,音调和谐,如出一
  手,听者十分佩服。以后又有琴师张慎行、何明台来绍传授琴
  曲,张岱能在比较中吸取他人之长,改进自己的不足,使琴技和
  乐理俱有收获。同年至芜湖,遇松江唐士稚,以所著《古今义烈
  传》之目录读之听,恐有未备,乞求土稚查补之。七日后,至松江
  访唐士稚,赞扬其多オ多艺,博治精敏。士稚为张岱之《古今义
  烈传》补入二百余人。
  天启四年(1624),张岱时年二十八岁,为参加此年的乡试
  从正月起就住在西湖边峋嵝山房读书,同学者有赵介臣、陈洪
  绶、颜叙伯、卓珂月及胞弟平子五人。岣嵝山房位于灵隐韬光山
  下,主人李茇,号峋嵝,武林人。一生未仕,也未结婚,子然一身。
  擅长诗文,与徐渭友善,将山房建于回溪绝壑之上。好客,朋友
  至,则让僮仆驾船游于西湖之上。此地环境极其幽静,树蓢蔽
  天。张岱与赵介臣一行五人,在此关门读书达七个月。读书之
  余,散步于冷泉亭、飞来峰之间。元僧杨琏真伽曾盗掘南宋皇
  陵,因此在飞来峰上看到为他塑造的佛像大家都十分气愤,不仅
  连声痛骂,还用石块敲落他的头像,在他身上浇上小便。寺僧知
  道凿的是杨髡的佛像,也表示赞同。
  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来绍租住轩亭之北,张岱常至其家,
  剧谈竟日”。周孔嘉乞求张岱帮助请陈洪级为之画“水浒”四
  十人像。经过张岱的催促,陈洪绶花了四个月时间,终于画好
  了。张岱亲笔为之题写“水浒牌”四十八人物赞,赞文比像多
  出八人:晁盖、阮小五、孙立、解宝、王英、凌振、扬雄、焦挺。也有
  可能是张岱“水浒"”人物赞写在前,以供陈洪绶参考选择之用。
  张岱还积极参与了诗社“枫社”的活动。枫社由王思任、祁
  彪佳等创建,参与结社的士子较多,既有退职的官员,也有读书
  人。正如杨风苞在《书南山草堂遗集》中说:“明社既渥,士之憔
  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旧国旧君之感,大
  江南北,无地无之。”在明末改朝换代的风暴里,许多士大夫、知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10:04:05


  识分子倡言结社,或借诗歌抒发抗清斗志,或则逃避于山水风
  月,以全身远害。据祁彪佳的《祁忠敏公日记》记载,从崇祯八年
  (1635)四月至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期间皆有活动。《祁忠敏
  公日记·林居笔记》记载:崇祯九年九月初十日,张岱与胞弟平
  子、堂弟介子至寓山举酌。烛下共拈韵牌“集成”二字作诗,至二
  鼓方散。约于此年中,得祁彪佳两函。其一求张岱为寓山“续
  构”建筑题咏:“向欲求大作,而翘望词坛,逡巡未敢。兹续有构,
  尚缺题咏,惟仁兄所赋自当有惊人句,呕心语,足以压倒时辈也。
  虽所望甚嗜,然十得五六便足生光泉石矣。”其二请张岱品评、笔
  削《寓山注》及枫社诸友题咏:“续《注》率然具草,愈见庸拙,惟诸
  友之吟咏,更觉清新可嘉耳。敢仍乞品评点定,逐段予以笔削,
  绝求精选。”《山居拙录》(崇祯十年)载:“四月十三日同王照
  邻至山(寓山)候枫社诸友,午间,谢寤云、詹无咎、赵孟迁、孟子
  塞、张毅儒、张亦寓、张子威、李受之、王尔瞻、王伯含,举酌于四
  负堂,散憩山上,复酌舟中,与游柯园、密园,酣饮至日上始去。”
  “四月ニ十日得枫社诸友游寓山侍,并得王士美记事甚妙。”“余
  与倪元璐于张岱家举枫社,演《红丝记》剧。”“枫社”活动多以集
  体游览山水名园、饮酒赋诗或观剧等,人员众多,活动时间灵活。
  《张岱诗文集》中对此也有记载,如《社集凤喜堂》诗。崇祯十年
  (1637)五月八日“枫社”结社,张岱以其父所搜集之文物“木犹
  龙”化石为题,请社友周墨农、王士美、倪元璐、祁彪佳、张弘等赋
  诗咏之。七月初,祁彪佳寓山园成,张岱为祁彪佳改定《寓山
  注》,作《寓山注二则》,并作寓山园诸景诗。崇祯十一年(1638)
  四月,作《寓山土女春游曲》七言古诗。
  有戏癖,曾率领家班串演于绍兴、山东兖州各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张岱年仅十岁,祖父在山东副使任
  上于落卷中荐拔名士李延赏,为礼科右给事中汪若霖弹劾而罢
  官归里。为排解心中不快,“颇蓄声伎,磊块之余,则以丝竹陶
  写”采办家优,先后办起了“可餐班”、“武陵班”,使张岱自小
  接触戏曲,并与家优交朋友,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染。万历四十
  一三
  年(1613),张岱五叔在演武场邀请微州旌阳戏班搬演目连戏
  日三夜。万历四十四年(1616),父亲张耀芳屡次乡试不第,情
  绪不好,母亲为了排解父亲心中的块全,为父亲建造楼船,置办
  家斑“梯仙班”、“吴郡班”,教习小侯,鼓吹剧戏。之后张佧自己
  也置办了“苏小小班”,胞弟平子置办了“茂苑班”,亲自教习家优
  唱曲、排练演剧,养成了戏癖。由于张岱精于导演,排演时家优
  都十分紧张,马小卿说:“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徯童
  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天启三年(1623)正月十
  日,张岱与胞弟平子率领南院王岑、杨四、徐孟雄、圆社张大来去
  陶堰司徒庙看戏,并申演《白兔记》中“磨房”、“撇池”、“送子
  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天启六年
  (1626)十ニ月,登龙山城隍庙,与家优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
  马小卿、潘小妃等一起喝酒、唱曲。崇祯元年(1628)夏天,听到
  魏忠贤垮台的消息,张岱立即改编传奇《冰山记》,并令家优排
  演,最后在绍兴城隍庙演出,聚观者达数万人。演至酖杀裕妃、
  杖杀万燝时,人人愤慨,怒目而视;演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时,人声
  喧拥,汹汹崩屋。崇祯二年(1629)八月,为庆贺父亲五十大
  寿,张岱赶排了《韩蕲王大战金山》、《冰山记》诸剧,并率领家班
  自杭州卖鱼桥乘舟,沿京杭运河赴山东兖州,为时任鲁王右长史
  的父亲祝寿。十六日,途经镇江金山寺,命小俣张灯大殿中,携
  戏具装扮演唱韩蕲王大战金山及长江诸剧。锣鼓喧阆,一寺人
  者起来观看。剧完,已将天亮,寺僧送行至山脚。至兖州,上
  演亲自改编导演的《冰山记》为父亲祝寿。兖州道守刘半舫看
  后,认为“此剧已十得八九,惜不及内操菊宴,及逼灵犀与囊收数
  事耳”。张岱于剧演完后当夜增添七出情节,编写唱词,督促
  演员记住。第二天演于兖州道署,刘半紡十分惊异,佩服张岱的
  才能,遂与张岱成为知交。演出祝寿期间,张岱出示《古今义烈
  传》书稿,请刘光斗、刘半舫为序。两刘欣然为序,称扬“宗子著
  作,足垂千古”。
  崇祯七年(1634)闰中秋,邀请枫社诸友聚于蕺山亭,仿苏州
  虎丘故事,“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
  缘山七十余床。…在席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
  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并让家班于亭上演剧十余
  出,拥观者千余人,至四鼓方散。十月,与伶人朱楚生于杭州不
  系园看红叶,同时而至者有金坛演员彭天锡,东阳赵纯卿,南京
  曾鲸,诸暨陈洪绶,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及女伶陈素芝,张岱
  盛情招待,当晚彭天锡与罗三、杨与民串演本腔戏,彭天锡又与
  朱楚生、陈素芝串演调腔戏,杨与民还用北调说唱《金瓶梅》剧,
  皆绝妙。
  嬉游名胜,广交朋友
  张岱喜欢游山玩水,他曾说:“余少爱嬉游,名山忞探讨。”
  其游踪遍布大半个中国,长江以北到过辽宁、河北、山东等省,长
  江以南有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所至名山有山东泰山、湖
  比武当、安徽齐云、浙江普陀等,尤喜吴越山水名胜,经常盘桓在
  南京、扬州、镇江、苏州、无锡、曲阜、兖州、嘉兴、杭州、宇波等繁
  华的城市。从旅游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各地纷繁的风
  俗人情、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感受当时的市民思想和人文主义
  精神。
  张岱性喜喧闹,不甘寂寞。仅观龙船竟渡,在西湖就看过十
  三次,崇祯二年(1629)又上南京秦淮河,四年又到无锡,十四
  年又到瓜州、镇江和金山寺观看。因为看得多,所以他对各地的
  竟渡就有比较:西湖竞渡主要是龙船,看竞渡人谁胜。无锡与西
  湖一样。秦淮竞渡主要是灯船,竞渡的时间自然是在晚上:“好
  事者集小篷船百十艇,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船首尾相衔,有连
  至十余艇者。船如烛龙火蜃,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
  舟中钹星铙,宴歌弦管,腾腾如沸。士女凭栏哄笑,声光凌乱
  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爪州龙船竞赛
  是一二十只船排列在一起,龙头龙尾皆刻画一样,呈现振奋腾跃
  之势,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每船
  旁坐二十人,皆矫健有力之男青壮年,手持大橹;中间有彩篷,藏
  有鼓缸,拟其节制。从五月初一到十五日,定时定区域出现。金
  山竞渡用的也是龙船,不同于瓜州的是龙船与龙船之间有格斗
  的活动,白天继之黑夜,煞是惊险耐看,金山到处是看竞渡的人
  群
  张岱不仅爱看龙船、灯船竟渡,也爱看楼船画舫。天启二年
  (1622)六月ニ十四日至苏州葑门荷花岩,雇舟往观:岩中以大船
  为经,小船为纬,游治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
  清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
  男女之胜以溷。同年八月十五日又至虎丘赏月,感受苏州中
  秋夜土著流寓、土夫、民间少妇云集虎丘,铺毡席地吹打歌唱,至
  四鼓方散。
  崇桢四年(1631)三月,张岱因为父亲担任鲁王右长史关系,
  得以至充州观摩军队操练。参加操练的军队有骑兵三千、步兵
  七千,主要是演练阵法,对付人侵之敌。此外还有娇童演练马
  上杂技。崇祯十年(1637)七月,张岱仲叔张联芳升任扬州同知
  分署准安,张岱前往瓜州探望,居住于园。园主人于五所因为他
  是扬州同知淮安分署张联芳的侄儿,因此处处予以照顾、款待
  张岱得以遍赏园内园亭建筑。同时又游览了金山寺和焦山
  寻找瘗鹤铭,走拜焦处士祠,并感而有发,写下了《焦山瘗鹤铭》
  五言古诗,衰叹“立碑瘗鹤碑,崩崖断齿鳄。高士被污名,焚琴而
  煮鹤”。又至天平山访问祖父之友范长白。范长白,名允临,
  字长情,号长白,华亭(海松江)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
  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晚年居住苏州天平山麓,有园林声
  伎,称神仙中人。范老先生盛情款待,既设小复,女乐侑饮,又移
  席小兰亭,留之赏月,夜深才回到仲叔书画舫中。
  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初,偕好友秦一生至宁波天童寺拜
  访金粟和尚,遍游寺中景致及寺中僧匠。又游阿育王寺,瞻礼
  舍利。张岱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又见一白衣观音
  小像;秦一生反复视之,迄无所见,面发赤,惊骇流涕。人们常说
  舍利放光,琉璃五彩,从塔缝中喷射而出,每年能见到三四次
  凡人瞻仰舍利,随人因缘会出现各种色相。如果是漆黑一团,看
  不出什么东西,那么看的人就会死去,非常灵验。果然一生于是
  年八月死去,张岱惊叹:“奇验如此!”又至定海演武场观看水
  军操练,“水操”用大战船余皇紫冲斗舰数千余艘,杂以鱼艓轻
  盤,以鼓语联系互通信息。健儿于桅斗暸望,见敌船騰空溺水
  破浪冲涛,赶到岸上报告中军。水操尤奇在夜战,火炬轰烈。如
  风雨晦冥中电光忽闪,又如雷斧断崖石下坠深渊,发出巨响,使
  观者追魂夺魄。十六日至普陀,乘舟游三山大洋,至沈家门等
  地。归而作《海志》,记之甚详,又作《观海诗》八首。
  同年九月又至南京,直奪桃叶渡专访闵汶水,品茶讨论茶
  道,成为深交。此后,日日交往,并出示所著《茶史》与其交流。
  寓居于桃叶渡期间,画家姚简叔与其一见,即如深交,与他住在
  起,为他料理饮食,有空就拉他到淮上餐馆,与姚简叔之朋友
  京中诸勋成大老、朋侪缁衲、高人名伎交往;又访友至报恩
  寺,并为张岱仿画苏汉臣一图,通似原本。十月,伙同姚简叔访
  问深居简出于南京城南祖堂山的阮大铖,当时正值阮大铖遭到
  复社文人在南京张贴《留都防乱揭》,心情沮丧、十分狼狈之时。
  张岱等人不带东林少年那种党见和偏见的眼光,而是把阮大铖
  作为诗艺朋友对待,无疑对阮大铖是一种精神安慰。为此,阮大
  铖写了《张宗子、昌吉士、姚简叔、嵇仲举入山相访》五律二首:
  “清宵陈茗粥,聊见古人心”、“亦有同心侣,遥遥问薜萝”表示感
  谢。张岱也写有《阮圆海祖堂留宿》五律二首回赠。诗云:
  牛首同天姥,生平梦寐深。山穷忽出寺,路断复穿林。
  得意难为画,移清何必情。高寓一榻在,鸡黍古人心。
  剧谈中夜渴,瀹茗试松萝。泉汲虎跑井,书储豕渡河
  无生释子语,孰杀郑人歌?边惊终辣虑,尊前费揣摩。
  冬游栖山,偶遇著名文士萧伯玉,一见如故,出示自著《补
  陀记》,请萧伯玉作序。萧氏强留之宿,剧谈甚欢。
  接着又与吕吉士、姚简叔、贵州杨爱生、扬州顾不盈及同族
  隆平侯张拱薇及其弟之甥赵忻城,张岱姬侍王月生、顾眉、董白
  李十、杨能等一行十余人,于南京城外牛首山打猎,姬侍皆服大
  红锦孤嵌箭衣昭君套,乘马,炕箭手百余人,手执旗帜、棍棒,甚
  是张扬热闹。夜宿于祖堂山。次日午后归,以打猎所得鹿麂犒
  劳一同参与打猎的人员。张岱亲身经历了一番校猎活动,甚感
  张岱也经常至街市观赏工艺品,了解手工艺人的绝活。如
  陆子冈治玉,鲍天成治犀,周柱治镶嵌,赵良璧治梳,朱碧山治金
  银,马勋、荷叶李治扇,张寄修治琴,范昆白治三弦子,他们皆是
  祖传之工艺绝活,经历了上百年的积累,才达到“进乎道”的地
  步。在南京三山街期间,他还深入了解濮仲謙的雕刻,认为
  “其竹器,一帚刷,竹サ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而且“用竹之
  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
  虽然濮仲谦有一手绝活,名气大,但仍以“赤贫自如”,因为“于友
  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则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
  终不可得出”。鲠直、讲究义气。他对宜兴的砂罐和锡注也深
  有研究,认为“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
  价”。“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
  他从嘉兴之腊竹、王二之漆竹、苏州姜华雨之箓竹、嘉兴
  洪漆之漆和张铜之铜、徽州吴明官之窑,皆以竹与漆与铜与窑出
  名起家,他们虽是“贱工”,却能与缙绅先生同列抗衡,充分认识
  到“天下何物不足以贵人,特人自贱之耳”的道理。人的自身
  价值与其身怀本领、绝技成正比,这种价值观正是晚明启蒙思潮
  的反映。
  张岱在交游和文学艺术的活动中结识了许多奇人才士,他
  的朋友中有当时第一流的学者文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奇人逸
  士,还有艺人、工匠、妓女、童仆、和尚,三教九流,形形色色,其中
  多有志节高尚、才艺突出之辈。他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品德
  和知识,并以此感到幸运。正如他晚年在《祭周戬伯文》回忆自
  己青少年时期结交了许多知己朋友时所说:“余独邀天之幸,凡
  生平所遇,常多知己。余好举业,则有黄贞父、陆景邺二先生,马
  巽青、赵珊虎为时艺知己;余好古作,则有王谑庵年祖、倪鸿宝
  陈木叔为古文知己;余好游览,则有刘同人、祁世培为山水知己
  余好诗词,则有王予庵、王白岳、张毅儒为诗学知己;余好书画,
  则有陈章侯、姚简叔为字画知己;余好填词,则有袁箨庵、祁止祥
  为曲学知己;余好作史,则有黄石斋、李研斋为史学知己;余好参
  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
  张岱交友奉行“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
  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め的信条,摒弃了某些人奉行的文人艺
  匠、男尊女卑的狭隘眼光和保守思想,坚持以品德操守、才能智
  慧作为交友的条件。他赞扬鲁云谷“居心高旷,凡勢利炎凉,举
  不足人以胸次”;褒扬张噩仍“道义如松柏之有心…交情如醇
  之有味”;称颂王思任“聪明绝世,出言灵巧,与人诺谑,矢口放
  言,略无忌惮”的率真个性和“孝友文章”;赞颂周戬伯“朴茂长厚
  人也,言事讷讷,不易出诸口。而为弟较正《石匮书》,则善善恶
  恶,毫忽不爽,欲少曲一笔,断头不为,则兄又刚毅倔强人也”的
  小事糊涂随和,大事认真,是非分明的处事原则。他重才、爱才
  怜才,热情赞颂友人的才智卓异:祁文载是“绝世聪明智慧人
  也”,周戬伯是“无艺不精,无事不妙”,张噩仍是“生平百美具
  备”,祁止祥是“美君多艺更多オ”。对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匠
  更是推崇备至:徽雕艺人王二公刻镂人物之妙是“厥刀更胜黄筌
  笔”,“陆子网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
  梳,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还有柳敬
  亭说书刻画人物的技巧可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媲美:“眼前活立
  太史公,口内龙门如水泻。”等等。一般市井细民只要有一技
  之长、一智之灵,他都感兴趣,为之倾倒,与之结交。他说过:“天
  下何物不足以贵人,特以人自贱之。”张岱认为:人的价值与其自
  身怀抱的智慧、才能技巧、谋生的本领是成正比例的,而不是取
  决于身外的门第、爵禄、财产,贵者自贵,贱者自贱。这种价值观
  正是晚明启蒙思潮的反映。基于此,他特别重视与有才能的人
  交往,他深恶痛绝“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推崇南京名妓
  王月生的多才多艺、蔑视权贵的狷介性格,“我惟对之敬畏生”
  赞赏女伶朱楚生“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的执著和高超的造诣
  由衷钦佩嘉兴オ女黄皆令诗文书画皆擅,是“巾帼之间生异人
  何必须糜而冠帻”。
  他并不因为他人政治操守不同而拒绝与之交往:袁于令于
  清军南下为苏州绅士写降表而为一些人所耻,晚年寓住会稽,张
  岱主动与之交往,高度评价他创作的《西楼记》传奇,称扬其“天
  生麟风不易得,世上人才也间出”的オ气和“轻视督邮如儿曹,五
  斗如何肯折腰”的铮铮个性;尤其是主动交结困顿闲居时期的阮
  大铖,一方面肯定他的才能:“阮圆海大有オ华”,另一方面也批
  评其“居心勿静”,“多诋毁东林,辩宥魏党,为士君子所唾弃”
  讲究原则。张岱交友很重友情,尊重对方,诚恳待人,一往情深。
  姚简叔“为人落落难合,孤意一往使人不可亲疏,与余交不知何
  缘,反而求之,不得也”,其原因就是张岱能尊重人,直率、真
  诚、不做作。张岱家中三代养有戏班,班中伶人都是贫寒子弟,
  其地位与童仆家奴无异,张岱虽是主人,却待之如朋友。伶人夏
  汝开不幸得重病死亡,张岱不胜悲伤,将他安葬在绍兴的敬亭
  山,并免掉其所借四十两银两,解除了他妹妹的人质关系,“仍备
  粮糈,买舟航,送汝母与汝弟若妹归故乡,使汝妹适良人”。第
  年寒食节,张岱带领汝开生前的两个伴侣给汝开祭莫,并写了
  深情真挚的祭文倬念。
  第五章
  立志修史
  张岱治史具有深厚的家庭传统。高祖张天复著有《湖广通
  志》、《广奥图考》,曾祖父张元忭著有《皇明大政记》、《天门志
  略》、《馆阁漫录》、《读史肤评》,父子又相继修撰《绍兴府志》、《会
  稽县志》,时人之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祖父张汝霖于万历四
  十二年(1614)起复刑部主事时,曾与黄汝亨等十余人结“读史
  社”。由于几代经营,张家贮藏了大量的图书资料,诚如他在《石
  匮书?自序》中所说:“余家自太仆公以下,留心三世,聚书极多。
  余小子苟不稍事纂述,则茂先家藏三十余乘,亦且荡为冷烟,鞠辋
  为茂草矣。”张岱决心继承先人的遗愿,充分利用家藏丰富的
  图书典籍,修撰一部明史巨著。
  博览群书,正史野史爱不释手
  张岱自幼在祖父、父亲的熏陶和管教下,养成了读书的好习
  惯。在正式撰史前就已陆续阅读了正史、野史、历代笔记和经
  史、子、集大量书籍。从其作为读书笔记、杂采经史子集各种资
  料的《夜航船》来看,该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杂三教九流、诸
  子百家、人伦政事、礼乐科举、职官考古等共有二十个大类(部)
  百三十个子目、四千多个条目,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百科全
  书。其中如天文、地理、人物、考古、伦类、选举、政事、文学、礼
  乐、兵刑、物理、日用、宝玩、九流、方术、外国等部直接与史学有
  关,其采集摘记的许多文史典故、典章制度、名词术语、风俗民
  情、异闻轶事,为其从事明史著述拓展了视野,打下了坚实的史
  学基础。从这些史料的来源看,涉及了先秦历史著作如《春秋》
  《左传》、《战国策》、《国语》和先秦诸子著作如《老子》、《论语》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楚辞》等,更多的是
  采自正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
  史》《资治通鉴》、《宋史》、《元史》等;还有大量的历史笔记如《搜
  神记》、《说苑》,野史如《南史》、《北史》、く五代史补》、《十国春
  秋》、《博物志》,《异苑》、《续齐谐记》、《拾遗记》、《世说新语》、《西
  京杂记》、《荆楚岁时记》、《洛阳伽蓝记》、《古今注》、《西阳杂俎》、
  《隋唐嘉话》《唐国史补》、《因话录》、《唐摭言》、《大唐新语》、《朝
  野佥载》、《云溪友议》《明皇杂录》、《北梦琐言》、《封氏闻见记》、
  《苏氏演义》、《资暇集》、《太平广记》、《涑水记闻》、《归田录》、《渑
  水燕谈录》《鹤林玉露》、《过庭录》、《墨客挥犀》、《挥座录》、《四
  朝闻见录》、《程史》、《老学庵笔记》、《齐东野语》、《癸辛杂记》
  《南唐新书》、《朝野类要》、《琅嬛记》、《归潜记》、《玉堂嘉话》、《辍
  耕录》等。此外还有文人专集如扬雄的《法言》、王充的《论衡》和
  有关类书《周礼》、《准南子》、《山海经》、《北堂书钞》、《太平御
  览》、《艺文类聚》等等。
  张岱在《夜航船?序》中认为“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还
  以“勿使僧人伸脚”之典故告诚自己,非常认真,十分重视那些所
  谓“眼前极肤浅之事”,因而知识面广,功底扎实,不仅博览群书,
  而且非常认真地摘录或抄录有关资料,便于应用时查找。
  张岱不仅重视历史资料的采
  集,也重视当代重大的人和事的搜
  集,《夜航船》中记录了既未见诸他
  人著作引述,也未为官修史书所采
  明张岱刘林校注
  用,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些史料,可以
  与正史可参,也为其撰写《古今义烈
  传》、《史阙》、《明季史阙》积累了大
  量的资料。
  张岱在撰写明史《石匮书》时
  还阅读了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及
  江古籍出社
  大量的实录。据《石匮书?艺文志》
  所列,仅明朝各代撰修的实录就有
  《明太祖实录》257卷,《成祖实录》
  夜航船
  130卷,《仁宗实录》10卷,《宣宗实录》15卷,《英宗实录》361
  卷,穆宗实录》70卷,《神宗实录》586卷,《光宗实录》10卷,《熹
  宗实录》124卷,共计2943卷,另有《宝训》10部计124卷,还有
  圣政记》、《大明官制》、大明会典》、《大明一统志》,所谓“御制”
  的各朝皇帝诗文集,皇后、太后的《内训》、《女训》、《女鉴》及明代
  人撰写的有关《易》、《书》、《诗》、《春秋》、《礼》、《乐》、《孝经》、“四
  书”及“小学”方面著作,还有明人撰写的史著、方志、小说、兵家、
  历法、文集类等经史子集共计717余种。张岱唯恐他人讥其“草
  野村鄙,孤陋寡闻,凡所见诸书亦太仓中一粟,乃欲以管窥天,以
  葢测海,多见余之不知量矣”,故在“总论”中特别说明。其实,作
  为个人修史能搜集如此之多的文献,并非易事。
  张岱在修史中还非常重视实地考察,访问遗老搜求有关史
  料,锻炼对有关事实的观点。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至十二
  月自金陵至淮安,他在游历中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李自成农民
  军攻打河南南阳汝宁等地的战况。因此在《盗贼列传》中曾如实
  写下了农民军攻城取县,深得百姓欢迎,其原因就是纪律严明
  ?众数十万号百万,驻匝南阳,分兵攻汝宁,陷之。所属州县,多
  望风纳款。城下,贼秋毫无犯。自成下令日:‘杀一人者,如杀吾
  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得良有司,礼而用之:贪污吏及豪强富
  室,籍其家以赏军,人心大悦。风气所至,民无固志,故一岁间略
  定河南南阳、汝宁四十馀州县。”
  编纂《古今义烈传》和《史阙》
  张岱在撰写明史前,利用手头
  之知下则?狮
  阅读的正史、野史、笔记等史料,已
  敏其自全古-余要
  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编纂《古今
  祗魏東見贯集之史唐雖
  义烈传)、(史),并且对有关史料
  作了整理。通过对《古今义烈传》、舞谷
  正平焉好事
  就事史余王應
  《史阙》的编撰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
  後阿璧世於以右
  世堵粑是此算者
  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忧患意识「地
  奇而
  和批判精神。《古今义烈传》编撰于
  万历末季和天启年间,其时张岱正
  从少年步入青年时期。万历皇帝朱堂
  翊钧腐朽昏庸,信任太监,宠爱郑贵
  乎
  妃,只管自己在后宫享乐,不管国家乾隆刻本《史阙》
  朝政,却屡屡派出矿监税使,竭力搜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11:43:34

余入彀之辈,非日暮途穷、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
  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国,则亦奚赖焉?”张岱深人感到
  八股科举制度的腐朽毒害扼杀人才,不仅坑害了无数知识分子
  也严重贻误了国家大事。由于长期从事明史研究,促使他从明
  朝二百八十余年的历史着眼:“高皇帝以之大误举子,而举子效
  而尤之,亦用以大误国家。"“则高皇帝之误犹小,其所以自误
  则大矣。”如果说,国变前他曾提出“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ー日
  犹不太平”,只是根据八股科举危害得出的经验性总结的话,那
  么到国变之后,他已经把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这一文化政策的
  制订者朱元璋本人,而且还把八股科举提到导致明朝灭亡的高
  度来认识了。
  张岱对于八股科举的批判与其对于功名向往的矛盾也是存
  在的,当他自已对功名绝望时,便把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辈
  身上。他在《课儿读諟》中说:“一战不胜,当思裏甲重来;再则弗
  售,何惜抱荆三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时不用功,自
  到临时悔。”可见在当时社会中,文人是不可能真正摆脱名利的
  诱感的。就像韩延锡在《答林九还》信中所说:“承示功名一念,
  比前稍淡,谈何容易耶?古今多少铁汉,平时里咬破顽石,一到
  功名场中,便打折骨头。”直到明朝灭亡,他和其他遗民一样,
  在激烈的武装抗清斗争失败以后,张岱才彻底地断绝了功名之
  念。清顺治十一年,儿辈奔赴杭州参加乡试,张岱竭力劝阻,劝
  阻不成,仍作《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儿辈慕功名
  撇我若敝帚。持此一管笔,思入麟风薮。阿堵与荐刻,均非尔所
  有。不若且归来,父子得聚首。”“尔或思争气,予原不动心。
  故园松菊在,对此一开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民族
  气节和意识オ才使他彻底地抛弃了功名利禄的奢望,面对现实。
  “经世济民"之儒家思想
  张岱继承了儒家“经世济民”的积极用世精神,具有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毅负重,以天下为己任的“仔肩宇
  宙”的怀抱和理想,鄙视不通经济事务,只会死抠书本的“章句之
  儒”,尤其讨厌宋元以来空谈性命、装模作样的伪道学。他敬佩
  献身于天下万民的儒家理想中的古代圣贤舜禹:“舜禹不与,非
  敝屣天下之谓也。舜忧勤,禹胼胝,上为君父,下为苍生,未尝视
  为己之天下,而以己与焉者也。若只以轻视天下为'魏魏”,则巢
  由何遂不如舜禹?”他认为舜禹的伟大之处,就是能“上为君
  父,下为苍生”,“以己与焉者”(天下),自觉地无私地为天下百姓
  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传说中的隐士巢父和许由,当国家和百姓
  需要他出来献身时,他却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敝屣”,自己躲
  进深山老林,这样的被吹捧为“高士”的“大人物”,哪能和舜禹相
  比呢?张岱非常推崇北宋名臣范仲淹,“范文正公做秀才时,便
  以天下为己任,此政其オカ弘毅处。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
  乐为乐,其担荷何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
  担荷何远?使世间士子无此胸襟,则读书种子先绝矣,更寻何人
  仔肩宇宙?”认为“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所
  有读书人立身治学的根本,胸怀天下,心藏苍生,才能肩负历史
  重任。张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张岱少年时期即立下“补
  天”之志,希望自己成为一块能派上用场的炼石,去补明朝江山
  出现的隙漏。陈洪绶曾说:“吾友张宗子,オ大气刚,志远学博
  不肯俯首牖下,天下有事,亦不得闲置。”⑧虽然张岱多次科考
  落第了,但不是他没有才干,而是统治阶级不赏识他。他曾愤慨
  不平,后遂弃绝功名,转而着力著述。张岱说过:“君子以天下为
  心,至是邦即欲有为。危可使安,乱可使治,不人不居者,势不可
  为,故见机而作也。”君子由于形势所迫,不能有所作为,但并
  不意味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等待时机,然后有所作为。张岱在
  摒绝仕途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从未把自己同时代和社会隔绝开
  来,他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天启七年(16327),熹宗崩,
  思宗即位,剪除宦官势力,元凶魏忠贤磔尸悬首示众。崇祯元年
  (1628),张岱听到阍党垮台消息后十分兴奋,立即改编导演了传
  奇《冰山记》,在绍兴城隍庙演出:
  魏珰败,好事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
  《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
  一人上,白曰:“某杨琏。”ロロ谇察曰:“杨琏!杨琏!”声达
  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通死裕妃,怒气忿涌
  噤断喈嘠,至佩韦击杀缇骑,噪呼跳蹴,汹汹崩屋。2
  这是一出时事政治剧。张岱抓住魏阍垮台的极好时机,迅
  速地以戏剧形式把这一事件公之于绍兴的民众,在观众中激起
  了巨大的感情波澜,收到了极大的宣传教育效果。当年秋天,他
  还将戏班带到山东兖州为任鲁肃王右长史的父亲祝寿,兖州太
  守刘半舫称扬不已。
  崇祯九年(1636)夏天,绍兴发生了一场瘟疫,流行甚快。时
  任苏松巡抚的祁彪佳秉公执法,得罪了时任首辅周延儒及其姻
  亲陈一教,遭到周的报复,愤而疏请归养。祁彪佳以其名声和威
  望,召集山阴、会稽两县乡绅捐资设立医药局于郡城光相寺内,
  前后疗治近千人。张岱积极支持并全力参加,并由此联想到整
  个国家由于战事频仍,赋税繁重,民不堪负:“因思世界尽如此,
  死兵死赋均死耳。辽东一破如溃痈,强蟊流毒势更凶。民间敲
  剥成疮痍,神气太泄元气疲。敢借宰官医国手,天下精神尽抖
  。”希望当权者中能出现治国的能臣,迅速扭转面临的危险
  局面。
  张岱还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绍兴府城中间
  有一条南北向的河,称为府河,南起利植门,北至昌安门,是山
  阴、会稽两县城的分界河。东西两旁横贯着数十条小河,河中小
  船来往如梭,载着城里所需的各种物资,还有乡下人摇着小船进
  城采办生活用品。府河两旁民居鱗此栉比,靠近府河的人家,家
  家都有石阶通往河道,或洗衣、洗菜、淘米,或冲洗家具,十分方
  便。由于人口庞杂,贪图方便,有的居民往往将垃圾甚至杂物抛
  入河中,年长月久,致使河床污泥堆积,河道变得狭窄,导致行船
  拥挤甚至堵塞,有的河道甚至断流而变成死水沟,臭气熏人,蚊
  蝇孳长。张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了半个月时间,成天乘着
  船穿梭在府河和横贯的小河道中调查了解,并联络府城两县
  的名流,于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向府太守递上了《疏通市河
  呈子》
  为城市命河,急宜开导,恳切天台,立赐疏通,以复水
  利,以弥火灾事。…祈即敕更事者老,内举功(公)正数
  人,兼使募好义富民,乐助钱粮多许。即日兴工,浃的卒役
  方瞻经始,顿还旧观。
  张岱主动出资并向各富户募集资金,举荐尽职且又内行者
  数人筹划督责开工,经过四个月的疏浚,府河顿还旧观,恢复了
  往日的生机。
  张岱十分关心绍兴文化设施和人为景观建设。龙喷池是绍
  兴府城内一大文化景观,嘉泰《会稽志》卷十记载:““龙喷池”,在
  (山明)县西一里酒务前。”"嘉庆《山阴县志》载曰:“龙喷池在(山
  阴)县西南(旧志)。”可见在清代后期已不复存在。龙喷池景观
  缘于北宋。绍兴府城踞卧龙山之足,卧龙山以其优美的山势,蜿
  蜒于府城的西北。因其山势起伏,盘绕回旋,盘屈而进,形若卧
  龙,故名卧龙山,简称龙山;又因越国大夫文种葬于山上,又名种
  山;又因是府治所在地,又称府山。北宋年间越州刺史刁景纯曾
  撰《望海亭记》云:“越冠浙江,东号都督府,踞卧龙山,为形胜,山
  之南亘东西鉴湖也;山之北连属江与海也。周连数里,盘屈于江
  湖之上,状如卧龙也。龙之腹,府宅也:龙之腑,东门也;龙之尾,
  西溯也;东之脊,望海亭也。”约在北宋中期,创建龙喷池,“卧龙
  骧首于耶溪,大池百仞出其颌下”。至张岱时,由于“陵谷迁
  徙,水道分列”,周围居民倾倒垃圾,填埋泥土瓦砾,建造房屋三
  十余间,致使龙喷池堵塞,成为一座臭水池。为恢复绍兴景观,
  张岱于崇祯十三年(1640)上疏府太守:“捐金纠众,畚锸千人,毁
  屋三十余间,开土壤二十余亩,辟除瓦砾刍秽,千有余艘,伏道蜿
  蜒,偃潴澄旋,克还旧观。”倡议捐钱,组织人工,拆毁原来建在
  龙喷池周围的房屋,搬走填塞的瓦砾垃圾,使之与府河相通,池
  内也可通行船只。
  倡修大善塔。大善寺位于市区解放北路西营,嘉泰《会稽
  志》卷七载:“梁天监三年(504),民黄元宝舍地,钱氏女未嫁而
  死,遗言以奁中资建寺。僧澄观主其役,未期而成,赐名大善。”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塔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后
  唐长兴元年(930),吴越肃王钱镠在原董昌宅别创开元寺《位于
  今东街市人民医院处),大善寺仍复旧名。宋淳化三年(92)失
  火,寺与塔俱焚,景德元年(1004)重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十
  月,寺僧不慎失火,寺与塔又皆焚毁,只存大殿及罗汉堂。明
  永乐初年重建,寺塔焕然一新。后因“岁月迁延”,“擅那荒
  废”,张岱深为住僧觉源、法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全仗尔
  三步一拜”的坚强韧性,游说四方,“半升铛”、“一粒米”的积聚
  精神所打动,他也毅然参与到为重修大善寺和塔的募集资金的
  行列中来,并以万休法师与其巨大的号召力加快了募集资金的
  速度,终于促成了大善寺和塔的重建,为此写了《修大善塔碑》作
  为纪念。塔和寺建成于何时?据嘉庆《山阴县志》载:“国朝康熙
  八年,僧万休同邑人重修。”又据张岱此碑文所记,“肇惟天监初
  成,正值梁武舍身之日”8,即公元504年,“岁月迁延,已至千
  百八十年于此”,9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作修缮。上述记载
  与清僧万香《大善寺志稿》记载完全吻合,互为引证。
  倡修龙山文帝祠。文帝祠,即文昌庙。据嘉庆《山阴县志》
  卷二十记载:“卧龙山之西即古郡西园地,旧有仓帝祠,祠之旁文
  昌神附焉,明山西按察使郑一麟重建,有碑记,岁久复圯。”又据
  同卷刘宴《重建仓帝庙碑记略》载:“卧龙山旧有仓帝祠,不知创
  自何人,明世庙时张文忠奏撤文庙先圣贤像易主,遂例及他祠,
  而仓帝与文昌像俱去之,邑绅郑肖龙见而伤之,积愿数十年始
  克,移建山之西麓永福寺左,至今孙懋棠始补装帝像,岁久复
  圮。”其后“沦桑既改,庙貌无存;钟虞徙移,榱题亦朽”,为了“追
  思吾先正”,“佑启我后人”,张岱呼吁“期吾同志”,“群策毕集”
  众力可支”,“喜工师之得大木”,重修文帝祠。此后又倡建
  无主祠堂。
  入清以后,张岱生活十分艰辛,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康熙
  十ー年(1672)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府县当局执意邀请他参
  与《会稽县志》的编撰。《琅嬛文集?与张噩仍》载曰:“不肖以废
  弃陈人,株守泉石,并不与闻户外之事。而郡县不知何所见闻
  乃以会稽志相属。不肖辞让再三,不得俞允。”“不肖在局,亦仅
  可坐啸画诺,饮酒食肉而已。故于凡例之外,不敢多赘一字,盖
  至慎也。卷首书名,自当以宗兄为首事纂修,不肖列名校阅,亦
  邀荣甚矣。不晓当事何意,又以贱名纂列兄前;而并不用兄原
  本,乃属董兄舜邻。倒颠错乱。”据《两浙著述考》载:“《会稽
  县志》二十八卷,清会稽董钦德撰。”又云:“张文成,字噩仍,会稽
  人,博学好古,王子与修《会稽县志》。”现存康熙《会稽县志》由董
  饮德撰,康煕二十二年始修,三年告成。张岱起草的《凡例》十则
  移至志后,而由董钦德撰写的凡例列于前。可见康熙《会稽县
  志》修撰前后的矛盾纠葛。张岱不满董氏原稿“挂一漏万,留三
  增七”的编撰主张,为此向张噩仍倾吐心曲,并再三推辞,在推辞
  不允的情况下,只承担了全志《凡例》十则的起草。
  张岱十分关心西湖之旁的岳庙、岳坟的修建。他认为西湖
  祠庙“合于祭法者三:汉之前将军关帝,宋之岳鄂王武穆,明之于
  少保忠肃”,而岳庙岳坟从“宋绍兴十ー年辛西十二月甘九日王
  薨于狱,至绍兴三十二年王午(1162)追复王官爵,敕葬西湖上栖
  霞之阳,即今墓地”,至今已历五百一十四年,“日久倾圮,游人
  嗟叹”。崇祯元年,曾有人提议将拆毁西湖上的魏忠贤生祠的木
  石用来修葺岳墓,“ト之王,王弗许”,此后遂一再拖延,致使“颓
  败益甚”。张岱认为“乾坤正气,世道所关,历代帝王,立祠致祭,
  俎豆千秋,旌忠旌孝,俾为万世臣子楷模”,为此不顾老年之躯
  于康熙十四年(1675)上疏浙江省和杭州府当局,吁请“贤士大夫
  解囊乐助”,“村农野叟,妇女儿童…木材瓦甓,施及锱铢”,并
  请诸正人君子负责修建工程,先易后难,“先葺后楹,次及坟茔,
  次及大殿,次及墙壁,次及戟门,凡修一处,务责完工。既遇矢
  心,还期竭力”。
  张家祖上有仗义助人的优良传统,高祖张天复为人“生平多
  义气,急人患难”,好济危周急,不图报答。宗族有饥者,派人
  送上钱和粮食,每年如此。年初命仆役行郊外,见尸骨必埋之;
  见乡里利病可行汰者,则向当局建议,热心负责犹如自己的事一
  样,即使遭到误会、责骂也不后悔。尤讲信义于朋友。隆庆初
  年,时任甘肃按察副使的张天复因事顺道返里,得知徐渭因杀妻
  下狱,便立即派人至狱送给徐渭马金囊。徐渭后来写了《张云南
  遗马金囊》诗表示感谢,其中云:“百颗缄题秋署清,遥闻摘向最
  西营。”马金囊,即西北所产的马奶葡萄。徐渭入狱后曾有求于
  张天复,尽管他后来在云南任上被诬,罢免官职归里,但仍然尽
  力为之周旋。张岱曾祖张元忭,隆庆五年进土第一,徐渭有《送
  张子荩会试一正月十七日》诗,其中云:“看君将笔赌,一掷万
  青趺。”高中后,徐渭闻讯,在狱中欣喜欲狂,“喜而浮太白者,制
  词者二”,这两首词,一为《鹯鸪天》,一为《贺新郎》,都是向张天
  复祝贺其子高中之作。接着又写了《闻张子荩廷捷之作,奉内山
  尊公》七律,其诗云:“山阴岂少攀花客,最上高枝更绝伦。南宋
  到今知几度,东风分付只三人。传书乡国惊先辈,有子明廷慰老
  臣。想见当年清梦里,是谁亲送玉麒麟。”不久,曾祖父返里省
  亲,曾至狱中看望徐渭,徐渭曾看中张家一手脚麻利、聪明能干
  的年轻仆人,张元忭赴京前曾嘱咐张汝霖将此仆人送给他。由
  于张元忭等人的营救,终于促使系狱六年的徐渭在穆宗去世、新
  皇帝正式即位前的隆庆六年之冬,被保释出狱。张岱父亲张耀
  芳为人仗义慷慨,天启七年(1627)出任鲁肃王右长史,所属嘉祥
  县令赵二仪死在任上,欠库银一千八百两,无物可抵,老婆孩子
  作为人质被羁押。鲁肃王派他至嘉祥县处理。张岱父亲见状
  十分同情赵令妻子的处境,于是拿出自己积余代为偿还,又拿出
  百金作为生活费送母子俩归乡,为此嘉祥人十分感动,专门立了
  张国相捐金碑”纪念。
  张岱继承了家传的乐于助人的美德,热心参与地方赈荒救灾
  的活动。崇祯九年夏天,绍兴瘟疫流行,张岱伙同祁彪佳等乡绅
  捐资开设医药局救治病人。祟祯十三年(1640)春夏间,越中霪雨
  不止,大水成灾,麦子坏死在田间,米价骤涨。四乡饥民拖儿带女
  拥人绍兴府城,沿门乞讨者甚众;城内贫民揭不开锅者,捡拾菜叶
  果皮充饥,间有饿殍丢弃于僻巷暗沟,人心惶惶。张岱全力支持
  祁彪佳、余煌倡导的和粜法,力动城中和四乡富户平价粜米。并
  捐钱捐粮设粥厂周济。张岱族弟张陛(字登子)与母董氏鬻产得
  米七百石,全部捐出用来赈救灾民。张岱还深入坊里饥户,了解
  赈济利弊情况,在此基础上首创米票法。《快园道古》卷三云
  陶庵刻一票,令里总报定各坊饥户,躬至其家看验。上贫者
  给米票若干,次贫者递减。分城中为十区,日查一区,次?
  贪票领米,十日俱遍,其赈米粒粒皆果饥民之腹。
  此法使得老弱病残、妇女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救济,深得祁彪佳
  的首肯。祁彪佳在赈济过程中,编著了《救荒杂议》,将张岱的按
  米票给米之法也编入其中。
  崇祯十三年(1640)闰三月,张岱或与胞弟、堂弟围绕家产分
  配或为宗族排解纠纷,受到误解责怪。《琅嬛文集》卷六《琴操》
  跋日:“张子好义,受人反噬。时阴雨,坐梅花书屋,愤懑不平,腹
  胀几裂,因作《琴操》十首,授琴歌之。”借边歌边弹发泄心中
  的不快。其堂弟张燕客也有《和操》,序云:“伯子有不平之鸣,栖
  志徽弦,乃作《琴操》,恐世无知心者,其目其冕弟,弟亦擾琴而和
  之。”《琅嬛文集》卷四《附传》之后议论日:“岱次先世传以授
  诸子日:'余之先世在是也,余之后世亦在是也。'诸子不解。岱
  日:“先世之浑朴,勿视其他,止视其兄弟。太仆公事汉阳公如事
  父;文恭公手出二异母弟于澡盆,而视之如子;大父与芝如季祖
  相顾如手足;而父叔辈尚不失为平交。自此而下,而路人矣,而
  寇仇矣,风斯日下,而余家之家世亦与俱下焉。”上述记载透
  露张岱与胞弟、堂弟及宗族兄弟之间,围绕家产分配,或者为宗
  族兄弟排解纠纷等事,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使张岱蒙受了极
  大的冤屈,而且在事发后长久未能冰释。
  第七章
  拥立鲁王
  浙东之士拥立鲁王监国绍兴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被
  皇帝吊死在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不久,清军
  大举入关,占领北京,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新的统治者。清军攻占
  北京后,继续南下,但遭到了江南军民的顽强抵抗。顺治二年
  (1645)五月,清兵横渡大江,南京陷落,福王朱由崧在奸臣马士
  英,阮大铖等拥戴下建立的弘光小朝廷,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告覆
  亡。接着,清军由江阴长驱直入,进兵嘉兴、湖州,六月抵杭,明
  宗室潞王朱常淓迎降,浙江省会杭州被清军占领,苏、松、常及浙
  江杭、嘉、湖、宁、绍等地守令递上降表,望风归顺清朝。由于清
  朝最高统治者不顾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迫推行“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之令,“闰六月初旬,颁开剃之令、人护其发,
  道路汹汹;又郡县奉檄发民除除道开衢为驰马之地,人情亦惟
  忧”。在这种情势下,剃发令激起了汉民族各阶层人土的反
  对。浙东的一些士大夫和在野文士拒不剃发,以死自誓,其中最
  为著名的有原任苏淞巡抚祁彪佳,少詹事徐汧,左都御史刘宗
  周,布衣王毓蓍、潘集、倪舜平等。浙东民气素来强悍,一大批有
  志之士,绝大多数是社会地位较低的明朝生员和中下级官吏。
  闰六月初九日,明原任九江道佥事孙嘉绩起义于余姚,杀清朝委
  署知县王玄知;初十日绍兴生员郑遵謙起兵于绍兴,杀死绍兴知
  府张愫、会稽县知县彭万里,自称义兴元帅;十二日,鄞县生员董
  志宁聚集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鑷、毛聚奎等,某些史籍称
  为“六狂生”的,他们决定推荐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为盟主倡议
  反清。起义的力量得到了原已投降清朝驻于定海的浙江防倭总
  兵王之仁和退守钱塘江岸的杭州总兵方国安的支持。此时,浙
  东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原先举旗未定的慈溪知县王玉藻、定
  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州佐、象山知县姜
  圻纷纷提供粮饷,招募义兵,石浦参将张名振也带兵前来会合。
  在浙东各地反清运动风起潮涌的大好形势下,明原任管理
  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孙嘉绩等共同商议,认
  为急需立一位明朝宗室藩王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宗
  室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肃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这就自然成
  了浙江复明抗清势力拥立的唯一人选。朱以海(1609-1662)
  明太祖十世孙,明第一代鲁王朱檀,朱元璋第十子封于山东兖
  州,八世孙鲁肃王寿镛第五子,崇祯六年(1633)为镇海将军,十
  二年父死,长兄以派袭封,十五年十ー月,清军攻破山东究州,鲁
  王以派自缢死,以海避兵南下,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袭封鲁
  王。同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进兵山东,朱以海南逃,弘光命
  以海徙封江广暂驻台州(今浙江临海)。朱以海亲身经历了国破
  家亡、颜沛流离的患难生活,培育了他对清廷的仇恨,在清军入
  侵浙江时能坚持民族气节,并且能在强敌压境之时,毅然肩负起
  抗清复明的旗帜,是难能可贵的。间六月十八日,张国维、孙嘉
  绩、陈函辉等奉笺迎朱以海出任监国,二十八日又再次上表劝
  迎。朱以海于七月初到达绍兴,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以分守台
  绍道公署为行朝,改明年为监国元年。鲁王监国任命张国维、朱
  大典、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土,不久又起用旧辅臣方逢年入阁为首
  辅。同时任命章正宸为吏部侍郎署尚书事,李向春为户部尚书,
  王思任为礼部尚书,陈函辉为礼部右侍郎,余煌为兵部尚书,张
  文郁为工部尚书,李之椿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绩、钱肃
  乐、熊汝均加右金都御史衔督所部义师;进封大将方国安为镇
  东侯,王之仁为武宁侯,郑遵谦为义兴伯,以大学土张国维为督
  师,统帅各路兵马。
  张岱设盛宴,迎接鲁王临幸张家
  因为张岱之父张耀芳于明天启七年(1627)至崇祯四年
  (1631)九月曾担任鲁肃王右长史的关系,张氏又是绍兴巨族,因
  此朱以海监国绍兴后,立即临幸张家,车驾隆盛,观者如堵。仓
  促之间,张岱设盛宴又演剧迎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鲁王》
  记之甚详
  福王南渡,鲁王播迁至越,以先父相鲁先王,幸旧臣第。
  岱接驾,无所考仪注,以意为之。踏脚四扇,氍毹借之,高厅
  事尺,设御座,席七重,备山海之供。鲁王至,冠翼善,玄色,
  蟒袍玉带,朱玉绶。观者杂沓,前后左右,用梯、用台、用発,
  环立看之,几不能步,剩御前数武而已。传旨:“勿辟人。”岱
  进,行君臣礼,献茶毕,安席,再行礼。不送杯箸,示不敢为
  主也。趋侍坐。书堂官三人,执银壶ニ,一斟酒,一折酒,一
  举杯,跪进上。膳一肉簋,一汤盏,盏上用银盖盖之,一面
  食,用三黄绢笼罩,三臧获捧盘加额,跪献之。书堂官捧进
  御前,汤点七进,队舞七回,鼓吹七次,存七奏意。是日演
  《卖油郎》传奇,内有泥马渡康王故事,与时事巧合,睿颇大
  喜
  鼓传席,临不二斋、梅花书屋,坐木犹龙,卧岱书榻,
  剧谈移时。出登席,设二席于御坐傍,命岱与陈洪绶侍饮,
  谐遽欢笑如平交。容量安,已进活半斗矣,大犀觥一气尽。
  陈洪绶不胜饮,呕哕御座旁。寻设一小几,命洪绶书策,醉
  捉笔不起,止之。剧完,饶戏十余出,起驾转席,后又进酒半
  斗,睿颜微酡,进辇,两书堂官掖之,不能步。岱送至间外
  命书堂官再传旨曰:“爷今日大喜,爷今日喜极!”君臣欢冾,
  脱略至此,真属异数。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12:23:16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朱以海监国政权乃沉浸在治游闲乐
  之中,怪不得时人李寄写诗予以讽刺。其《西施山戏占》:“鲁国
  君臣燕雀娛,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
  吴。”诗后原注:“鲁监国之在绍兴也,以钱塘江为边界。闻守江
  诸将日置酒唱戏,歌吹声连百里。当是时,余固知其必败矣。丙
  申(清顺治十三年,1656)入秦,一绍兴娄姓者同行,因言日:‘余
  邑有鲁先王故长史某,闻王来,畏有所费,匿不见。后王知而召
  之,因仪张乐设宴,启王与各官临家。王日:将而费,吾为尔设。
  因上数百金于王。王乃召百官宴于庭,出优人歌伎以侑酒。其
  妃亦隔帘开宴。余与长史亲也,混其家从得入。见王平巾小袖,
  顾盼轻溜,酒酣歌作,王鼓颐张唇,手像箸击座,与歌板相应。已
  而投箸起,入帘拥妃座,笑语杂遝,声闻帘外。外人成目射帘内。
  须臾三出三入,更阑烛换,冠屣交错,鹾鹾而舞,优人、官人,几几
  不能辨。'即此观之,王之调弄声色,君臣儿戏,概可见矣。何怪
  诸将之沉酣江上哉!期年而败,非不幸也。”
  上疏求斩马士英,反遭斥逐
  张岱曾在《石匮书》卷一九九《义人列传总论》中说过:“余
  生受义之累,家以此亡,身以此困,八口以此饥寒,一生以此贫
  贱,所欠者但有一死耳!”可见,张岱于此时激于民族义气,毁家
  纾难,捐钱助饷,以全力追随鲁王朱以海。而此时马士英逃至东
  阳,寄顿家口于魏山赵氏,听说朱以海监国绍兴,遂带兵三百余
  人,屯聚清溪,上书请朝,准备再一次投机。马士英请朝之事激
  起了鲁王身边群臣的极大愤慨,王思任等致书遣责,斥其误国害
  民之罪。张岱也以“东海布衣”身份上疏监国,疏云:
  臣岱谨启:为监国伊始,万目具贍。恳祈立斩獄君卖国
  第一罪臣,以谢天下,以鼓军心。臣闻舜受尧禅,诛四凶而
  天下成服;孔子相鲁,诛少正卿而鲁国大治。在彼盛时,犹
  藉风动,况当天翻地覆之时,星移宿易之际!世惟悖说反
  常,人皆顽钝无耻,反身事仇,视为故套;系颈降贼,奉作法
  门。士风至此,扫地尽矣,倘不痛加惩创,则此不通不痒之
  世界,灭亡无日矣。安问中兴,安问恢复哉!吾主上应天顺
  人,起而监国,太祖高皇帝之血食,一日未斩;历代帝王之衣
  冠文物,一日未绝,皆系于主上之一人,此时犹不上律尧舜
  下法汤武,立奋乾刚,蚤除妖,则祖上且为太祖高皇帝之
  罪人。区区臣下,又不足道已。臣见贼臣马士英者,鬼为蓝
  面,肉是腰刀,借兵权为公论,妄称定策元勋;以亲序为私
  恩,遂欲门生天子。倾酒为池,悬肉为林,即此是致君之术
  弥天太保,遍地司空,何在非货殖之门?半壁江山,白默默
  送与北骑;一鞭残角,黑魃越走出南京。当其提兵风、泗也,
  闯贼犯都,思宗殉难,君父临危,按兵不救,如汉高追项羽失
  利,与韩信彭越,期会不至,然汉高尚在固陵,而先帝竟死社
  极,较之韩彭,其坐视更恶。及其迎立弘光也,永、定二王
  存亡未ト,桂、忠、端三王,讣报未闻,徒以“军中欲立福王”
  语,遂市私恩,擅行册立,如李辅国遮留太子,以自取富
  贵。然肃宗尚受父命于灵武,而士英止恃兵变于陈桥,较之
  辅国,其专擅尤横。其后北骑之渡江也,留都根本重地,高
  皇帝之陵寝在焉,拥兵十万,一日不守,徒收拾辎重,鼠窜狼
  奔,如伯齧之多携宝玩,雪渡塘,然伯之去,尚为吴主行
  成,而士英之走,止为一家保命,较之伯語,其机诈更深,其
  后左兵之南下也,良玉上疏,以清除君侧为名,士英胆落,尽
  以江南之雄兵猛将,悉驻芜关上流控御,史可法血书请教,
  置若罔闻,如卢杞之坚拒怀光,恐其面驾,然卢杞止失军心
  而士英竞覆社稷,較之卢杞,其败坏尤烈。其后弘光之被陷
  也,新主别统,竚望中兴,士英兵权自握,政柄自操,从不讲
  战守之事,止知上贪黩之谋,酒色逢君,门户固党。及后事
  败,理合从亡,乃士英犹拥兵卫三千,携妾媵臧获,歌儿舞女
  百余人,金珠宝玩锦绣纨绮数千余杠,独不能携带弘光
  人一骑,使其进退无门,卒陷死地,如飞廉之助纣为虐,卒致
  死亡。然飞廉终为纣而死于海隅,士英弃弘光而道遥外郡
  校之飞廉,其狡猾更凶。其后沿途之逃窜也,士英调黔兵入
  卫,意欲办走黄阳,凡所过州县,需索供应,鞭挞居民,有闭
  门不納者,輒架大炮攻打,城破蹂躏,烯劫一空,如公孙述之
  乘乱草窃,欲据蜀自雄,然述犹倸郡自守,而英乃纵兵掳掠,
  較之公孙述,其叛逆尤著。以士英之惨刻,士英之奸诡,士
  英之凶暴,士英之叛逆,万死犹不足赎,而世之切齿士英者
  以其卖国欺君,窃比为今之秦桧。臣谓士英何如人?乃敢
  上拟秦桧耶?夫秦桧辅佐高宗,主持和议,不闻以高宗性
  命,白送与金人,而南宋六朝,一百五十二年天下,以和议缓
  其亡者,为功不小;今试责士英以澶渊一日之盟,士英其能
  之乎?如士英者,徒事贪淫,不思恢复,有韩佗宵之嗜欲,而
  无其志气;有意偷安,不能留恋,有贾似道之荒淫,而无其福
  德;自立城府,斥逐言官,有李林甫之蒙蔽,而无其智谋;等
  而下之,即欲取法于卑卑三相,尚且不能,乃欲颉颃秦桧耶
  潜逃至浙,更复无耻,见太后则假太后以垂帘,见潞王则尊
  路王以监国,见浙托则借浙抚为鸠果,见方营则倚方营为免
  窟,东奔西走,不能相容,直待梡州已失,犹思蒙面屈膝投
  诚,不意外邦反存正论,谓尕光奷辅,欲捕杀之,士英始狼狈
  而走,奄至东阳,已一月余矣。今闻立上监国天台,不思魑
  魅难见禹鼎,复顺甲而来,希图攀附。夫以南都旧臣,朝见
  监国新主,趋聃殿陛,東身请罪则亦已矣;乃复带马骑数百
  余人,驻清溪渡ロ,上表请朝,候旨定夺,俨然董卓、曹操
  伏兵道左劫立迁都之状,盖其目中尚知有人否耶?臣谓子
  婴继统,尚能族斩赵高;建文逊位,犹自手诛辉寿。彼庸君
  孱主,至国破家亡之际,犹能回光返照,雪恨报仇……况我
  主上谟监国,圣政伊始,宁容此败坏决裂之臣,玷污朝宁
  乎!臣中怀义愤,素尚侠烈,手握虎臣之椎,腰佩施全之剑
  愿吾主上假臣一旅之师,先至清溪,立斩奸佞,生祭弘光。
  敢借天下第一之罪人,以点缀主上中兴第一之美政。风声
  所至,军民必踊跃鼓舞,勇气百倍,传首北部,有不竦
  服,退舍避之者,请斩臣头以殉可也。
  据张岱自述,这封措辞激烈又充满拳拳忠心的奏疏终于打
  动了鲁王;“疏入,监国召岱至御榻前,诏以先杀后闻。”张岱立
  即带兵数百人往蹑之。马士英闻讯,宵遁江上,并通过与方国安
  的特殊关系,让方国安挟制鲁王,斥逐张岱。令马土英统兵
  协守钱塘江。鲁王监国一一张岱曾寄予厚望的小朝廷,并没有
  给他真正的希望,虽然他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这只是个荣誉
  性的职务,并没有实际的职权。为此,张岱感到这个“莞儿小朝
  廷”根本不能成事,鲁王本身也只是方国安、王之仁等几个拥兵
  自雄军阀的一块招牌而已。于是毅然辞去职务,避居嵊县西北
  山中,不久,方国安又派人强邀其出山,多次催促,当时,他思想
  上曾有一番激烈的斗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祁世培》有详细
  的记叙
  乙西秋九月,余见时事日非,辞鲁国主,隐居刻中。方
  磐石遣礼币,聘余出山,商植军务,檄县官上门敦促。余不
  得已,于丙成正月十一日,道北山,逾唐园岭,宿平水韩店。
  余适疽发于背,痛楚呻吟,倚枕假寐。见青衣持一刺示余,
  曰:“祁彪佳拜!”'余惊起,见世培排闼入,白衣冠。余肃入,
  坐定。余梦中知其已死,曰:“世培尽忠报国,为吾辈生色。
  方国安,字磐石,浙江诸暨人,少无赖,为族所逐而从军,隶左良玉部,由于
  能身先土卒,勇猛,弘光中升为总兵,与马士英交结。左良玉清君侧南下,方国安暗
  通马士英,以舟师四千归附。弘光败,马士英逃浙,方国安以其兵护其重。
  世培微笑,遠言曰:“宗老此时不埋名屏迹,出山何为耶?”余
  曰:“余欲辅鲁监国耳。”因言其如此如此,已有成算。世培
  笑曰:“尔要做,谁许尔做?且强尔出,无他意,十日内有人
  勒尔助饷。”余曰:“方磐石诚心邀余共事,应不我欺。”世培
  曰:“尔自知之矣。天下事至此,已不可为矣。尔试观天
  象。”拉余起,下阶西南望,见大小星堕落如雨,崩裂有声
  世培曰:“天数如此,奈何!奈何!宗老,尔速还山,随尔高
  手,到后来只好下我这着!”起,出门附耳曰:“完《石匱书》。
  洒然离去。余但闻犬声如豹,惊寤,汗浴背,门外犬吠嗥嗥
  与梦中声接续。蹴儿子起,语之。
  上述之梦见祁彪佳,及与祁彪佳的对话,展现了张岱当时既
  想出山应方国安之聘,继续辅佐鲁王监国政权,又担心方国安掣
  肘,另有阴谋;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世事已经如此,即使再有高
  人,也无法扭转鲁王政权失败的命运,还是回到剡山,继续完成
  《石匮书》的著述。出山应聘隐藏着险情,还山从事著述于心不
  甘,两种思想的拼博,张岱最后选择出山不应聘的折中方案。抵
  家十天后,果然如原先预料的一样,方国安的官兵绑架了镇儿,
  逼勒助饷,最后,变卖了家产,交了钱,方把儿子赎回。而且平生
  所藏之书,除携带的数簏存放在剡县山中外,其余书籍皆为方国
  安士兵所占据,“日裂以吹烟,并异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四十
  年所积,亦一日尽失。”张岱回想起梦中祁彪佳所言,眼前发
  生的种种事实,使他彻底地对小朝廷失去了信心,他终于托病不
  赴方国安之召。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13:39:30


  绍兴沦陷,鲁监国逃亡海上
  鲁监国政权成立之初,义军和方国安、王之仁统帅的明军凭
  着一股忠义自许的勇气,每日蓐食鸣鼓,登陆作战。十月诸营会
  师与清军战于钱塘江上。方国安严阵以待,张国维、钱肃乐率本
  部兵翼后,前锋副将钟鼎新用火攻。杀死清军绯衣大将一人,诸
  将吕宗忠等奋勇血战,各斩数十级,夺获军械,连阵十日,诸军皆
  有功。第七战成绩尤其显著,义军追至草桥门下,会大风雨,弓
  矢不能发而退。时浙西义旗四起,列营数百,杭州陷入包围之
  中。相持至次年三月,清军开堰,驱船入江,攻明师。张国维命
  王之仁率水师从江心袭战,命令各营坚守待战。会东南风大起,
  王之仁率军扬帆奋击,击沉清舟无数,诸军齐发,遂大捷。清军
  斩溺者,死者甚多,明军乘胜进围杭州,遭到清军顽强抵抗,不克
  而退。孙嘉绩、熊汝霖所部转战西兴、乔司间,不避矢石,杀伤清
  兵不少。从浙东起兵以来几历一年之久,在这一年中,以乌合之
  众,御久战之清军,艰苦支撑,盖已竭尽烈士义民之心力矣。鲁
  王监国绍兴的近一年中,曾击退清师,收复海盐、乍浦等地,给清
  军以有力的打击,但因为鲁王政权内部的矛盾和朱以海本人过
  惯了腐朽荒淫的贵族生活,既缺乏治国之オ,又利令智昏,为眼
  前的名利所羁,不能妥善处理面临的几个大问题
  一、官军和义军的军饷问题。
  朱以海既缺乏治国之オ和驾驭文臣武将的能力,也不能有
  效地支配当地的有限财力。领兵大将方国安、王之仁、朱大典率
  领的官员自称正兵,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临时招募而来的
  市民农夫称为义兵。方国安、王之仁凭借兵力优势,竭力主张
  “分地分饷”,即正兵享受全部正饷,按亩计征的田赋征额;义兵
  只能食义饷,即通过劝输等办法取得的银米,这就使义兵处于没
  有固定粮饷来源的困境。鲁监国命廷臣会议:方国安、王之仁坚
  决要求全部田赋由正兵自行分地征收,遭到许多廷臣的反对,鲁
  监国迫于压力,最后还是把浙东各府县的六十万两钱粮由方、王
  两军自行分配。浙东各处义师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连督
  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握的亲兵营也只有几百人。
  二、唐鲁政权的矛盾。
  唐藩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政权时间比鲁藩和朱以海监国绍兴
  稍早,且得到各省南明政权的支持,而鲁监国只局限浙东一隅
  从辈分论,隆武与鲁监国是叔侄关系。为此,于隆武元年(顺治
  二年1645)九月,隆武帝派遣兵科给事中李中藻为使,前往绍兴
  颁诏,宣布两家不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
  担任同等官职。大敌当前,本应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对付外敌
  然而由于双方为了争夺领导权,竟然祸起萧墙。朱以海见朝臣
  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帝,愤愤不平,宣布退归藩位,于九月十
  三日返回台州。于是,浙东监国诸臣终于拒绝接受隆武帝诏书,
  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鲁争立从此愈演愈烈。不久,隆武帝派使
  者鲁清源至浙东犒师,鲁监国总兵方国安纵兵夺其饷,杀死使
  者,且出檄数唐藩之罪;鲁王派到福建去的使臣也被隆武政权杀
  死。鷸蚌相争,渔翁得利。唐鲁双方的对立,给清军以各个击破
  的机会。隆武二年(1646),清军将隆武从福州赶往汀州,隆武被
  擒週害;鲁王也失守绍兴,退到舟山一带,山堂水殿,作了他的行
  朝,整天漂泊海岛,与海鸥、落日为伍。
  三、鲁监国昏庸无能,信用奸邪。
  鲁监国信用皇亲国威,元妃张氏哥哥张国俊与汉奸谢
  互相勾结,招权纳贿,竟然让媚清的谢三宾出任大学士;军饷财
  政大权操纵在太监客风仪、李国手里。总兵方国安、王之仁专横
  跋扈,任用私人,竟然将误国权奸马土英、阮大铖接纳进来。对
  此,张岱评论云:“从来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皇美德。若我
  鲁王,则反受此二者之病: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
  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
  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乃至后来,有多人而
  卒不得一人之用,闻多言而卒不得一言之用。附疏满廷,终成孤
  寡,乘桴一去,散若濛萍;无柁之舟,随风飘荡,无所终薄矣。鲁
  王之智,不若一舟师,可与共图大师哉?”
  形势很快恶化。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鲁监国
  元年)五月,清廷命令多罗贝勒博洛为南征大将军,兵分二路
  路由主力马步兵组成,从杭州六和塔、富阳、严州一带涉江大举
  进攻;另一路由水师组成,从整子门沿海而进。清军的火炮刚打
  到方国安的阵地,方国安部署的钱塘江防线顿时瓦解,溃不成
  军,这个被鲁监国所封为越国公的总兵带领马兵五百、步兵七千
  多人不战而降,其余各部也损兵折将纷纷逃窜。鲁监国在张名
  振等护卫下逃离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六月初一,清军占
  领绍兴。先后跟随降清的还有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
  年、谢三宾、宋之普,吏部尚书商周祚,兵部尚书邵辅忠,刑部尚
  书苏壮,依附方国安的原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和一大批总兵
  副将。大学土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
  理寺少卿陈潜夫先后自杀,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最后壮
  烈牺牲,被封为兴国公的王之仁原打算与隆武帝所封的肃虏伯
  黄斌卿会师,不料受到黄斌卿的倾轧,凿沉大舟,家属全部溺海
  而死,而自己直驶吴淞口,最后转赴南京,为洪承畴杀害。
  第八章
  颠沛流离
  历史的十字路口
  绍兴沦陷了,“国破”与“家亡”的厄运同时降落在张岱头上,
  极度的悲痛,“悠悠忽忽”“職为野人”。何去何从,张岱清
  醒地认识到,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和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他
  必须对前途作出慎重的选择。
  张岱于《快园道古?言语部》曾说:“世乱之后,世间人品心术
  历历皆见,如五伦之内无不露出真情,无不现出真面。余谓此是
  上天降下一块大试金石。”人们无不接受检验。张岱的好友
  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致书礼聘”,大义凛然。自书绝笔诗“幸
  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含笑人中原,浩然留天地”,沉水而
  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原样退回贝勒聘书,告诚儿子刘汋
  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年祖王思任,清贝勒多次
  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饮食而死。友人陈函辉
  投缳死,余煌跳水死。更有人举兵抗击清军,英勇不屈:张岱堂
  伯张焜芳领兵反击清军,为清军所执,不降被杀;堂弟张尊初举
  兵抗清,兵败被俘,从容就义。也有一些人抛弃家人,削发为僧,
  以示反抗。张岱好友祁熊佳,崇祯十三年(1640)进土,曾任福建
  南平知县、兵科给事中等职,他毅然拒绝贝勒书聘,于寓山寺与
  蒲团相对,终日纵谈世外烟霞。好友陈洪绶,于当年六月清军攻
  进绍兴城后被擒,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载:“王师下浙东,大将
  军抚国固山,从围城中搜得莲,大喜,急令画,不画;刃迫之,不
  画;以酒与女人诱之,画。久之,请汇所为画署名,且有粉本,渲
  染已,大饮。夜抱画寝,乃伺之,遁矣。”陈洪绶趁夜逃至绍兴城
  南云门寺为僧,易名老迟、悔迟,自书诗题:《丙戌夏,悔逃命山谷
  多猿鸟处,便薙发披缁。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闻我予安道
  兄能为僧于秀峰猿鸟路穷处,寻之不可得。丁亥见于商道安珠
  园,书以识怀》。陈氏虽避居云门,仍同外界有书信、诗歌往
  还,如《闻闽中失守,君臣入海,又闻卫公城守,有怀》二首。也有
  些明朝的高官、名将、乡绅在清廷的威胁利诱下,纷纷剃发变
  服,顶戴花,改事新朝,沦为贰臣。张岱亲眼看见绍兴城里的
  两大老,膜拜贝勒,伏地不起,恭敬万状”,奴颜婢膝,丑态百
  出。
  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张岱心里自然很不平静。薙发变节
  改事新朝,他嗤之以鼻;遁入空门为僧,他心里静不下来;再次举
  兵抗清,他已失去举兵的信心和财力,因为“甲申北变之后,诸王
  播迁,但得居民拥戴,有一城一旅,便意得志满,不知其身为旦タ
  之人,亦只图享受且夕之乐,东奔西走,暮楚朝秦,见一二文官便
  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倚作郭李。唐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
  琴书,楚王但知庸哭,永历惟事奔逃。萸道周、瞿式耜辈,欲效文
  文山之连立二王,谁知赵氏一块肉,入手即成腐臭。如此庯碌
  欲与之图成,真万万不得已,数也!”此时的他,大多田产已经
  典卖,只留下供自己栖身的几间老屋和供生活的几亩薄地而已。
  他本是个血性男儿,向来崇尚义烈,祁彪佳等人的忠义壮烈的行
  为对他震动很大,他也想随之而去,“每欲引决”。多少年后,他
  曾几次明确提到当时抉择时的心境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余之不死,非不能死也;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
  也。以死为无益而不死,则是不能死而窃欲自附于能死之
  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于不能死之上。千磨万难,备受熟尝。
  十五年后之程婴,更难于十五年前之公孙将自;至正(岱误
  应为“至元”")ニ十六年之谢材得,更难于至正(至元)十五年
  前之文天祥也。
  张岱认为:甘酒热血,一死了之、固然可贵,也很简单,但是
  草率地自杀殉节是否值得?他还有《石匮书》未竟的事业,好友
  祁彪佳殉难前也曾嘱咐他一定要完成《石匮书》的写作。不死,
  而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节操,忍受无数的艰难困苦,比死更难。春
  秋时晋灵公昏庸,大夫屠岸贾陷害赵盾家族,程婴与公孙杵臼商
  量,为救赵氏孤儿,用自己亲生的儿子以易赵孤,然后出面告密
  公孙,以转移屠岸贾的视线。公孙与假孤儿被杀,真孤儿被程婴
  抚养成人,终于报了深仇大恨。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
  号文山,吉州古水(今江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对策集
  英殿,擢为第一,为宁海节度判官,后忤权奸贾似道致仕。德祐
  初年,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提兵入卫临安。第二年出知临安府,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与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真州,欲请
  两准之兵抗战,因被猜疑,不为所用。后辗转至温州,因力寡势
  弱,屡战屡败。景炎三年(1278)被俘,遣送至燕,至元十九年
  (1282)不屈而死。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
  弋阳(今江西)人。宝祐四年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五年诋贾似
  道,谪居兴国军,成淳三年(1267)遇赦归。德祐元年(1275)应诏
  上书,知信州。明年抗击元军,屡败不屈。宋亡,避居闽中。其
  《与参政魏容斋书》中云:“某愿一死全节久矣,所恨时未至耳。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元海推荐宋臣,辞不肯出。后留楚炎
  又荐,坚辞不行,当局强迫北上至燕,绝食而死。张岱借此故事
  旨在说明:生死要看情势,要有原则,要有意义价值,既不苟活
  也不轻生。张岱决定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石匮书》的撰写,宁
  可承受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
  逃难的生涯:越王峥一西北山一项里
  丙戌(1646)间六月,清军攻进绍兴,四处追捕支持鲁王监国
  的力量,在此情势下,张岱只得避兵逃难。他带了一…子一奴和
  簏书籍,逃到了离城五十里的夏履桥之北的越王峥。越王峥,又
  名叫越王察。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句践栖兵于此,又名栖山。
  上有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它的北面是牛头山,
  两山之间,古时是一条狭窄的山陆孔道,是萧山通往绍兴的关
  隘。这里有千年古刹,内住寺僧上百人,寺中方丈远明上人与祁
  彪佳和他是知交,因此他悄悄地避住在寺中,利用这里的幽静的
  环境继续抓紧《石匮书》的编撰。因为清兵搜索正紧,他轻易不
  敢出寺,很少有人认得他。住持远明上人白天不与他交接,只有
  到了晚上才偷偷地到他的卧房,与他谈论古今。这一住不觉已
  是两个多月,倒也安静无事。谁知一天偶然出寺,被人认出,自
  此前来拜见交谈者络绎不绝。行踪既已暴露,意味着再也不能
  住下去了。他担心一旦被发现,就会牵连寺僧,牵涉好友远明上
  人。他果断地决定马上转移,在来不及与远明上人辞别的情况
  下,只得留诗话别
  避兵走层峦,苍茫履荆棘。住趾越王峥,意欲少歇息。
  谁知方外人,乃有孙宾硕。僧房幽且深,藏我同复壁。
  焦饭与酸奎,遂与数晨夕。一子又一奴,竞夺三僧食
  萧然昼掩门,十日九不出。寺僧百余人,谋面俱不识。
  住过三春,两月生明日。山窗静且闲,因得专著述。
  再订《石匱书》,留此龙门笔。上人日不来,携灯话促膝
  与之商古今,侃侃具绳尺。开土有心人,侷尔隐缁笠。
  日缘山行,乃为人物色。姓氏落人间,不复能隐匿。
  剥啄扣僧察,来往如络绎。仓猝去庐山,康乐送莲席。
  不及别远公,时时在胸臆。戎索政自苛,搜罗遍荒僻。
  恐以界檀那,风起不留革。何日得昇平,扶纬到山泽。
  再过虎溪头,笑言常哑哑。
  为了避开清兵的追踪,张岱背着藏有《石匮书》副本、《四书
  遇》底稿的竹筐,没有回到绍兴县城里的家,径直转徙到嵊县西
  比山中,继续从事他的《石匮书》的修改编撰。西北山中住着
  支同宗的张氏后裔,他在《百丈泉》诗序中云:“余宗人分居剡中
  黉院,皆魏公(张浚)裔也。丙成以避兵至此,宗人引看百丈
  泉。”在同宗人的帮助下,他将原住在绍兴城内的家小全部转
  移到离嵊县县治六十里的西北山中。经过一年多的颠沛逃难的
  生活,他已将剩余的田产都典卖了,身边仅剩的几个奴仆也都逃
  走了,此时的他已是一无所有了。在徙居西北山的这段艰苦异
  常的日子里,他曾经写下了不少诗篇,真实反映了他的生活状况
  和思想感情。

messiyun 发表于 2022-4-6 15:04:13

《和贫士七首(有序)》云:
  丙成九月九日,避兵西北山中,风雨委然,午炊不继,乃
  和靖节《贫士》诗七黄,寄刻中请弟子。
  秋成皆有望,秋萤独无依
  空中自明灭,草际留徽晖。
  霏霏山雨湿,翼垂不能飞。
  山限故盘礴,倚徙复何归
  清当晚至。岂不寒与饥?
  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
  其二
  风雨当重今,淡然独倚轩。
  愧非仲舒子,目不敢窥因。
  村醪远不继,日午橱无烟。
  残书手一卷,埋头自钴研。
  婢妾窥我笑,唠唠有后言。
  隶涩无聊尔,敢谓自称贤?
  其
  四壁无所有,凄然张断琴。
  每当风雨夜,发此金石音。
  子期既已逝,谁复来相寻?
  腹饥徒煮字,樽空耻自斟。
  岂无长安米,苟得非所钦。
  丹崖与白石,彼或谅吾心。
  其
  不食嗟来食,古昔有黔娄。
  邻翁尝傀粟,愧余无以酬。
  云是伯夷树,不复辨商周。
  天柱既已折,杞人复何忧?
  行吟在泽畔,吾将见吾畴(俦)。
  幸不惭死友,此心何所求!
  其五
  婵不栖松柏,正气不可干。
  五年辱陶令,三月解其官。
  山居不食力,犹然愧素贞。
  重九尚尔饥,何以抵岁寞。
  瓶伋懿患蹋蚴骋嗪裱铡?
  行行复何之,荆门昼自关。
  其六
  陶公坐高秋,绕室生蒿蓬。
  苟不忘利禄,赋诗焉得工?
  身不事二姓,何如楚两。
  采薇与采药,人言将不同。
  嗒为名利尽,无复问穷通。
  九原如可作,杖履愿相闻。
  其七
  觇徐无山,郴然在中州。
  君仇未能报,老我田子畴。
  不学桃源渡,落花向外流。
  陈成用汉腊,不为家室忧。
  西山歌虞夏,我唱无人酮。
  愧子何能尔,首阳有前修。
  九月九日,登高赋诗,会友畅叙,是中国文人传统的文化行
  为,但对于此时的张岱来说,却如同秋天的萤虫一样,在秋风凄
  厉、山雨罪霏中,孤苦绝望。家徒四壁、午厨无烟、囊中羞涩、寂
  寞无友攀谈,唯一支撑自己的是胸怀着的坚定的文化信念。他
  埋头忍饥从事著述,但是却不被别人和家人所理解,聊以自慰的
  是没有愧对死去的朋友,在衣食不继、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仍然
  不屈不挠地坚持下来。作为遗民,张岱念念不忘、萦绕脑际的是
  “中兴”故国的事业。鲁王监国绍兴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是闽、浙
  各地仍然拥戴鲁监国而纷纷起来抗清,一度还颇有一番作为。
  桂王朱由榔,续封唐王朱聿镇相继起兵于庆、广州,抗清事业
  方兴未艾。此时写作的有《和挽歌辞三首》
  张子自觅死,不受人鬼促。
  义不帝强秦,微功何足录?
  101-300
  出走已无家,安得担首木?
  行道或能悲,亲旧敢抚哭。
  我死备千辛,世界全不觉。
  千秋万岁后,岂遂无荣辱?
  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
  其
  泉台无渍酒,聊复进此觞。
  山田种新秫,何时更能尝?
  残书堆我案,敝裘委我傍。
  老鹨昼亦哭,鬼火夜生光。
  婢仆各自散,若敖悲异乡。
  草木阴翳处,啾啾夜未央。
  其
  西山月淡淡,刘水风萧萧。
  白衣冠送者,弃我于荒郊。
  山林甚杳冥,北邙在嶕峣。
  翳然茂松柏,孝子自攀条。
  身既死泉下,千岁如一朝。
  目睹岁月除,中心竟若何?
  平生不得志,魂亦不归家。
  凄凄《高里曲》,何如《易水歌》?
  魂兮欲何之?应来庙坞阿。
  三首诗忠实地记录了张岱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仍然胸怀
  庙坞,为张岱先父母葬地。
  “平生不得志,魂亦不归家”,亟盼复明中兴的坚强意志。
  这一年,张岱还写了《湖蹬庵二首》(原注:在剡溪半城)《和
  有会而作》、《和述酒》等诗。这些诗篇均以纪实手法,淋漓尽致
  地记录了一年多来的逃难生涯和思念故国的深厚感情。其中
  《和述酒》
  空山堆落叶,夜壑声不闻。
  条逾绝巘,人过荆漭分。
  行到悬崖下,伫立看飞云
  生前一杯酒,未必到荒坟。
  中夜常堕泪,伏枕听司晨。
  愤惋从中出,意气不得驯。
  天宇尽寥阔,谁能容吾身?
  余生有几日,著书敢不効?
  胸抱万古悲,凄凉失所群。
  易水声变微,断琴奏《南熏》。
  竹简书日月,石鼓发奇文
  王通抱空策,默塞老河、汾。
  灌圃南山下,愿言解世纷。
  所之不合宜,自与鱼鸟亲。
  若说陶景,拟我非其伦。
  挚友王兩谦评为“清音做国”,故国情深,沉郁顿挫,字字血泪,溢
  于言表。
  顺治四年(1647)夏天,时局稍趋稳定,也为生活所迫,张岱
  本来想迁回山阴,“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于是只得避居离绍兴城三十里外的项里。项里,相传为当年项
  羽避难隐匿之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載:“秦始皇游会稽
  渡浙江,梁与籍俱观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日:“毋妄
  言,族矣!'梁以此奇籍。”以后项羽起兵于此。陆游的《剑南诗
  稿》中以《项里》、《项王祠》、《项王庙》为题的诗作不少,其中有
  “筑祠不知始何代,典祀千载谁敢删!”之句。项羽这位失败的英
  雄,在这特定的时刻引起了这位“抱空策”的张岱感情上的强烈
  共鸣,他在《项王祠二首?山阴项里》中写道:
  龙门编《本纪》,明予继亡秦。
  天意存三户,兵书敌万人。
  英雄成草创,象魏寄松根。
  榆社多灵爽,千秋重岁裡。
  其二
  古今成败事,力到即为名。
  无楚秦难灭,禽刘项亦成。
  马留壮士志,草拍美人情。
  我亦忧秦虐,藏形在越峥。
  两诗歌咏项羽在推翻秦王朝暴政、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虽然
  失败了,但是他亡秦之功、帮助刘汉政权建立功不可没。旨在寄
  寓抗清斗争虽然遭遇挫折,但复兴的希望还是存在的。王雨谦
  评论此诗说:“オ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西楚霸王定当掀髯九原
  矣!"正是心存“存明”、“复明”的一线希望,才支撑、鼓励着张岱
  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心。大约作于同时的《毅孺弟作く石匮书)歌
  答之》最后说:“白水真人天一隅,中兴有日定还车。班彪只许完
  《前汉》,范晔还成《后汉书》。”这里的“白水真人”喻指中兴汉
  朝的刘秀,“天一隅”'则喻指处于西南一隅的永历政权,表达了企
  盼中兴的期望,恰与《项王祠二首》所传达的“心思”相类。
  隐居项里的张岱,一边紧张地从事撰述,一边与外界联系,
  关注着抗清复明事业。抗清前方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到他的耳
  中。永历元年三月,瞿式耜为桂林留守不久,清军刘成栋部数万
  人趁势围攻桂林城。瞿式耜急令总兵焦琏迎战。焦琏仰攻射
  敌,乱箭中其臂,拔镞再射,连毙数敌,后明军陆续赶来,乘胜追
  杀,连砍数十骑,皆为清军中号为冲锋陷阵者。敌气夺,遂溃败,
  追杀数十里。此次战役,程式耜与焦琏以三百人打败清兵上万
  人的进攻,杀死敌骑数百,保全了桂林城,“论者谓南渡以来武功
  第一”。同年五月下旬,驻电平乐和阳朔的数万清兵又大举侵
  犯桂林,瞿式耜镇定指挥,总兵焦琏负创忍痛,督率诸将分头扼
  守。瞿式耜亲自取出西洋火铳从城头施放,当场击毙清将三四
  人。二十六日黎明,焦琏出奇兵斩杀清兵无数。两次桂林保卫
  战的胜利,打击了清军的气焰,大长了抗清人士的志气。此后
  段时间内,广西地区抗战局势大为改观,清兵由原来的攻势转为
  守势,而明军由原来的守势转为攻势,原来投降清军的一些明军
  将领纷纷反正。
  听到这些振奋的消息,张岱不由得壮怀激烈,复仇的热血顿
  时高涨。写于1647年的《孝陵磨剑歌》一诗小注云:“丁亥七月
  十六日项里记梦”,诗作形象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态
  狼狈住山限,守此数茎发。亲属为我危,背言多嗤之。
  余曰母为尔,与尔一言诀。自分死殉之,从此不愿喝。
  七月夜凉生,长空如水阔。奇鬼一族来,狰拧复泼刺。
  中有蜍駒马,昂云善蹄据。手持蝌蚪文,云奉孝陵节。
  促余上骐,去如风雨疾。蜂拥无多时,居然见紫阙。
  上有黄袍人,皇皇向臣说。有言忘其祠,闻之但惨裂。
  蒲伏在阶墀,捶胸且逼咽。诏开武式库门,授臣三尺铁。
  隐隐鹈文,土锈入其骨。诏臣砥砺之,指受殿前碣。
  臣往试磨砻,石燥水又渴。下手成霜,旋抽声绊蠔。
  庭陛何森严,敢言取槔桔?微臣以泪磨,继之以呕血。
  顷刻去荫野,光芒起仓猝。拔开千障云,苍凉见日月。
  捧向帝膝前,剑气白如血。弹铗付老臣,般恳赐斧钱。
  长语与危言,叮咛嘱其别。群鬼整鞭弥,送臣归岩穴。
  天风夹海涛,马蹄姑撒钹。霹雳起床头,悦闻天柱折。
  管簟门如浆,伏枕犹战栗。移时魏始定,欲言尚勃噢。
  君不见昭陵斯石马,流汗气祗沐;蒋山走泥兵,沾襟露
  渫泄。
  老臣总狠赢,岂遂让瓦埒。安得郭汾阳,愿与敌一决。
  祗谒旧寝因,此心日夜热。
  西北抗清前方小胜的消息传来,使张岱思绪万千,因而“铁
  马冰河人梦来”,梦中见到明太祖亲自授给他三尺剑,勉励他奋
  蹄战场,像唐朝大将郭子仪那样,建立抗清复明的事业。可见张
  岱虽已年过半百,而且避居山村,生活十分清苦,但其抗清复明
  的豪情却丝毫未减。
  第九章
  生活困窘
  租住快园
  张岱在项里住了大约两年,直到顺治六年(1649)秋天,才搬
  回绍兴城中。此时故居早已易主,园中一片荒芜,乔木被砍了
  房屋也被几家分占了,面对此景,张岱不胜酸楚,只得卜居卧龙
  山下的快园。此园原是绍兴名宦御史大夫韩五云的别业,其婿
  诸公旦“改为精舍,读书其中,妇翁日“快婿也’,因以名园”。
  祁彪佳《越中名园记》载:“登龙山之阴,见竹木交荫,知为公旦诸
  君之快园。小径逶迤,方塘澄澈,堂与轩、与楼,皆面池而幽放,
  各极其致。”2张岱幼年曾随祖父来此游玩,主人去世后,子孙
  凋零,园亦荒芜,从前景物,十去八九。张岱租借下来,稍加缮
  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园中有一个简陋的书室,张岱题名“渴
  旦庐”。“渴且”又作“鹖鸱”,乃是鸟名。此鸟寒夜鸣叫,渴求黎
  明,故曰“渴且”,又称“号寒鸟”、“求旦鸟”。张岱拿他作为书斋
  的名称,有很深的寄托意思。张岱《快园十章》诗云:
  其
  於惟国破,名国如毁。虽则如毁,意犹楚楚。
  薄言葺之,诛茅补全。若曰因也,余岂敢尔!
  其二
  园亭非昔,尚有山川。山川何有?苍苍渊渊
  烟云灭没,昵蜿蜓。呼之或出,谓有龙焉
  其
  皦皦山月,以园起止。载升载沉,若出其里。
  星汉灿烂,若在其底。水白沙明,鱼虾夜起。
  其四
  有松斯髡,有梅斯刖。昔则荟苍,今则茁葉。
  龙性难驯,鸾翮易铩。傲骨尚存,忍霜耐雪。
  其五
  维沼有泥,维园有畦。蚪泥灌畦,畦蔬则肥。
  水深泥薄,始可以渔。旁通小潴,以菱以渠。
  其六
  厥蔬维何?冬菘夏荪。味含土膏,气饱风露。
  藿食藐,以安吾素。曰买菜乎,求益则那。
  其七
  有何可乐?南面书城。开卷独得,闭户自精。
  明窗净几,疏水曲肱。沉沉秋壑,夜半一灯
  其八
  伊余怀人,容到则喜。园果国蔬,不出三簋。
  何以燕之?雪芽禊水。何以娱之?佛书《心史》
  其九
  空山无人,读书深柳。聊用养和,赖此红友
  子美掀,浮白在手。博浪一推,取以下酒
  其十
  身无长物,惟有琴书。再则瓶粟,再则败絮。
  意偶不属,纳展去矣。敢以吾爱,而日吾声。
  四年多的动荡不安的逃难生活,使张岱备尝了生活的艰辛
  和劳苦,同时也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对历史和人生的理解深度。
  张岱自幼就爱读《周易》,深受祖父张汝霖影响,对《易经》有深人
  研究,精通世间万事万物变化之理。他曾说:“一盛一衰,天运之
  循环;一损一益,人事之调剂。”“(人生)一得一失,转若轴轳
  利一弊,信如合券。”因此,对于艰苦的物质生活,他已习以
  为常;对于人生贫富的变化,他的心境也非常平和。所以,卜居
  快园对他来说,虽“园亭非昔”,却觉得“於惟国破,名园如毁。虽
  则如毁,意犹楚楚”。张家原为越中望族,名园别业,遍布绍兴
  城里和郊区。仅状元台门及卧龙山一带就有张汝霖晚年兴筑的
  碖园、张懋之的筠芝亭、张耀芳的苍霞谷、张联芳的万玉山房、张
  五洩的献花阁、张元忭的不二斋、张岱的梅花书屋,绍兴城南及
  九里山一带就有张耀芳的众香阁、张五洩的天镜园、张汝霖的表
  胜庵和天瓦山房、张天复构建的镜波馆等十多处之多。张岱自
  幼至国变前,与之朝夕相处,国变之后,这些名园或被毁、或被他
  人侵占,而与张岱毫不沾边,他变得一无所有。同样,快园原来
  也是一座名园:“开门见山,开牖见水。前有园地,皆沃壤高畦
  多植果木。公旦在日,笋橘梅杏,梨楂菘,闭门成市。池广十
  亩,豢鱼鱼肥。有桑百株,桃李数十树,收其值,日可得耘老一叉
  钱。春时煮箨龙以解馋,培木奴以佐绢,相时度地,井井有
  条。”如今轮到自己租住它时,却已成为“有松斯髡,有梅斯
  刖”、“山川何有?"已废毁。为此他曾与好友陆德先开玩笑
  说:“昔人有言,孔子何阙,乃居阙里;兄极臭,而住香桥;弟极苦
  而住快园。世间事,名不副实,大率类此。”诙谐谑笑之中寄寓
  了世事沧桑的感叹。但张岱毕竟能平淡对之,虽然“山川何有?
  却有“苍苍”的草树,松虽“髡”,梅虽“刖”,今已“茁蘖”,旁生枝
  丫,其“忍霜耐雪”的做骨犹如张岱自己;也有“渊渊”的池沼,“鱼
  虾夜起”;明亮皎洁的月光,在快园的上空或升或落。这里有张
  岱的生活:将池沼的肥泥挹到菜畦上,种上菘、瓠、藿等蔬菜,池
  沼水深了可以养鱼、种植菱和莼菜,供自己食用;如果容人来了,
  还可以端上自己种植的果蔬招待;南面还有“渴旦庐”书室,供看
  书撰述,疲倦了还可以弹琴解乏;“老人喃喃喜谈往事”,“暑月日
  哺,乘凉石桥,与儿辈放言,多及先世旧事”。张岱住在快园期
  间的物质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他的大多
  著作都成于这里,怪不得他要说:“敢以吾爱,而日吾庐。”
  老来始习“春米”、“担業”活
  与前几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相比,租居快园的二十几年
  总算是安定了,有一个像样的家园可以经营了,但是经济拮据,
  生活贫困,经常揭不开锅的日子,还是经常与张岱为伴。写在这
  一时期的诗篇有《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仲儿分
  爨》、《甲午初度是目饿》、《甲午次儿下第归二首》、《乙未初度》
  《种鱼》、《看蚕》、《春米》《担粪》等,对其生活状况作了十分真切
  的描述。其中《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具体描述了当
  时的生活情形:
  我年未至者,落魄亦不久。奄忽数年间,居然成老史。
  自经丧乱余,家亡徒赤手。恨我儿女多,中季又丧偶。
  十女嫁其三,六儿两有妇。四孙又一笄,计ロ十八九。
  三餐尚二粥,日食米一斗。昔有负郭田,今不存半亩。
  败屋两三,阶前一株柳。二妾老如猿,仅可操井白。
  呼米又呼柴,日作狮子吼。日出不得哺,未明先起走。
  如是十ー年,言之祗自丑。稍欲出门交,辄恐丧所守。
  宁使断其炇,取予不敢苟。寒暑一敝衣,捉襟露其肘。
  嗫与人言,自觉面皮厚。大儿走四方,仅可糊其ロ。
  次儿名读书,清馋只好酒。三儿惟塘游,性命在朋友。
  四儿好志气,大言不怩忸。二稚更善啼,牵衣索菱藕。
  老人筋力衰,知有来年否。儿辈慕功名,撤我若敝帚。
  持此一管笔,思入麟风薮。阿堵与荐刘,均非尔所有。
  不若且归来,父子得聚首。挈瓶往灌畦,捕鱼编竹笱
  四儿肯努力,储粟自盈缶。酌酒满匏尊,进为老人寿。
  温饱得一年,一生亦不负。胜以五鼎ま,哭我荒山阜。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他家人口很多:他有六个儿子,十个
  女儿(三个已经出嫁),两个媳妇,四个孙子,一个孙女;他中年丧
  妻,尚有二妾,瘦得像猴子似的,加上张岱自己,共有二十三人
  从前家业兴旺时,娶妻讨妾,生儿育女,子孙满室,三世同堂,那
  才是兴旺发达、幸福无比呢!如今家业萧条,人口多反而感到这
  是沉重的负担。过去是高楼大厦,园亭阔绰,田连阡陌,现在是
  租住快园,“上无片瓦存,下无一锥立”。顺治十ー-年,清政府
  清査户籍,因他没有田产,因而没有户籍,实际上成了流民。更
  主要的是几个儿子不善经营:“大儿走四方,仅可糊其口”,可能
  在外经商或教馆,但也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次儿名读书,清馋
  只好酒”,是个读书人,而且嘴馋,什么重活也不能干。他们两人
  皆已成家,而且生有子女,却不能独立,还要倚靠父亲养家
  儿、四儿年纪尚小,不知生计之艰,只知喜欢嬉游,交朋友,说大
  话;五儿、六儿年纪更小,只知牵着大人的衣服,肚子饿了,却要
  菱吃,没有,就常常啼哭。如此一个大家庭,生活来源仍然要靠
  张岱一人。为此,老人自感负担沉重。“攒食一老人,骨瘦如鸡
  肋。喂儿不得饱,杀之也何益!"一家人长期处于艰难竭蹶之
  中,困于衣食供给,以致“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寒暑一敝
  衣,捉襟露其肘”。五十八岁生日那天,“既无方朔米,焉得洛生
  ?小儿剪葵,一贫真至此”"。张岱原来有茶癖,可是“余经
  丧乱馀,断饮已四祀。庚寅三月间,不图复见此。淪水辦枪旗,
  色香一何似。盈斤索千钱,囊涩止空纸。转展更踌躇,攘臂走阶
  址。意殊不能割,嗅之而已矣”…偶于市上见白铸佳茶,无
  钱可买,只能嗅之而已,真是凄怆至极。张岱知道这样下去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