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05:06:22

论《曹雪芹与红楼梦》

见网友议论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说有若干著名学者参入了影片的拍摄工作,便赶紧抽空看了遍。看过后不仅大为失望,而且觉得心疼,这都拍了些什么呀?若是普通电视剧,编剧和导演随意发挥一下说的过去。但这是纪录片,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是百年红学的成果,是普通红迷的学习资料,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呢?而且对原著文字,又含糊其辞,不敢分析一句。
  影片的拍摄,可以说罕见的阵容强大。有海峡两岸著名的作家、史学家、曹学家、红学家,艺术家及外国翻译家和红学家。影片的中心内容:一是肯定了一百二十回全是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二是肯定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详细的阐述了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影片中提到了三个著名的人物:胡适、鲁迅、脂砚斋,那么,就先从这三个人论起。
  影片里点明:胡适的一百二十回是伪全璧说法是错误的。胡适是民国时期新红学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便是影片里的内容:一是书没写完,曹雪芹便亡故了,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的。二是确定了《红楼梦》 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确定曹雪芹名霑,祖上是江宁织造。
  影片里多次用鲁迅的话说事,说明大家都崇拜鲁迅,把鲁迅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尺。鲁迅不是红学家,没有相关《红楼梦》的长篇大论,涉及时也不过是寥寥数语。但我却认为鲁迅的见解最精准。
  鲁迅说:“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从这段话看,鲁迅也认为一百二十回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续书没失大格,不过大结局加了些喜庆色彩却不对劲。鲁迅不是续书说的首创者,是认同者。其是不是被胡适忽悠晕了呢?恰恰相反,鲁迅与胡适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却殊途同归。胡适凭借的书外文字,如程本序写明:《红楼梦》已盛行二十多年了,然无全璧,无定本。1911年到1912年的有正石印本又正好是八十回本。脂批说曹雪芹书没写完便亡故了等东西考证出来的。而鲁迅则是推敲原著文字得出的结论。鲁迅凭什么说续书不失大格,因为“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耐何不得。”鲁迅认为:十二钗人物的归宿已在五回的册子里注明,即便读者觉得太悲惨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换言之,后四十回是不是他人所续,鉴定的唯一标准是应该先吃透五回词曲,看大结局的内容能不能将词曲文字落实的合情合理。鲁迅的话迄今已近百年,云集名家的六集纪录片却不敢分析一句五回的词曲,能不令人诧异?《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古今独步,那些作家、史学家、翻译家弄不明白不稀罕。术业有专攻,红学家们前赴后继了一百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却实在说不过去。
  续书说是胡适率先提出的,这种说法很快被人认同,队伍迅速壮大成了红学的主流。但胡适的考证毕竟太依赖于书外资料,这些资料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且迁延久了,充斥的虚假资料便越多。好在这条路容易走,不用绞尽脑汁去琢磨原著,只需想方设法去搜集资料,查找前人的学说。不论对错真伪,只要搜集多了,即便是对《红楼梦》一窍不通,也就成红学专家了。考证派的基础是依赖于脂批,而且愈演愈烈。到了周汝昌、冯其庸名声鹊起时,已把脂砚斋捧上了天。脂砚斋的名号已远远超过了曹雪芹,原著的文字无足轻重。若张口不说脂批,便成了外行人,谈什么事都得脂批说,脂砚斋说。冯其庸主持三次改版《红楼梦》,几乎全与原著文字无关,基本都是由于对脂批研究的突破。但究竟突破了些什么?不过是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一触即溃,对别人的质疑毫无答辩之力。要不然,主流红学家何至于在纪录片中举了白旗,承认一百二十回是全璧。这说明一百年白折腾了,又回到1920年前的原点了.
  欢迎网友们批驳。(未完)
  江渚叟   2022·03·18

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06:31:43

因此帖牵扯若干大佬,怕发不出去,赚个瞎忙活一场,所以先说几句试试。若顺利,便以回复的方式分段慢慢发,发到哪算哪。若无碍,便想吐个痛快。

葡萄牙月桂 发表于 2022-4-6 07:27:41


  鲁迅说:“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从这段话看,鲁迅也认为一百二十回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续书没失大格,不过大结局加了些喜庆色彩却不对劲。(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还是理解力不同啊!鲁迅说即使这个词你能读出肯定的意思了?呵呵!人家是打个比方退一步说,就算不是续书也未必作者本意有多大差距。这里的关键词即使未必,还有一个惟字。还有披大红斗篷一拜,是亦真亦幻的,并不是喜剧色彩,是代表梦反和现实里宝玉有刺打扮,贾政是所思所感的啊!

葡萄牙月桂 发表于 2022-4-6 08:21:49

在多年前,分八十派和一百二十回派时,鲁迅就是120回派的,要不不会被抬出来的啊!你反驳不应该说鲁迅也认为是续书。他做小说略史就是站在公平的角度不会夸都夸贬都贬的。所以,才会在后世有市场的。

葡萄牙月桂 发表于 2022-4-6 08:57:42

还有新红学旧红学,是建国以后的划分一个标志并不是代表谁正确的!这次,拨乱反正就是除去了意识形态左右学术界的弊端啊!

葡萄牙月桂 发表于 2022-4-6 09:42:52

至于脂砚斋和胡适,请看我在时髦先生那个驳120回是原著吗第五回帖子里,我在那里已经有资料在里面了。懒得说了!

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10:59:19

@葡萄牙月桂 2022-03-19 18:27:43
  鲁迅说:“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从这段话看,鲁迅也认为一百二十回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续书没失大格,不过大结局加了些喜庆色彩却不对劲。(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还是理解力不同啊!鲁迅说即使这个词你能读出肯定的意思了?呵呵!人家是打个比方退一步说,就算不是续书也未必作者本意有多大差距。这里的关键词即使未必,还有一个......
  -----------------------------
  首先感谢月桂姐支持。
  一百二十回是伪全璧说能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成为主流,与国家领导人不无关系。但究竟能不能站住脚,须经得起别人的挑剔与质疑是关键。因《红楼梦》问题争论不休,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专家。所以我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但也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去解释名家的话。若鲁迅真是一百二十回全璧说的支持者,对宝玉批大红猩猩斗篷也就用不着差异了。多摘几个字,姐慢慢品吧:“既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

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12:23:50

回@葡萄牙月桂   3楼:
  将鲁迅抬出来,并非是因为鲁迅支持一百二十回全璧说,影片否定了脂砚斋预告的结局内容,却又两次引脂批说事。闹得笑话层出不穷,姐且耐住性子,我将一一例举。
  回月桂姐4楼:
  新红学的说法,是民国时期出自顾颉刚之口。也就是胡适考证说的开始。
  回月桂姐5楼:
  您在时髦先生那里的回帖我都拜读了,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也不能全盘接受。

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12:33:19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曹雪芹名霑,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故于1765年。这都是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率先提出来的。这种提法由何而来?是根据脂批的提示,加以考证史料得出的结论。但究竟是否属实呢?
  程甲本序中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删改数过。”又说传抄本只有八十回,是程伟元留心搜集数年得到了二十余卷,又花重金在鼓担上卖了十余卷,皆漶漫不堪,不可收拾,后同友人细加厘剔。按程伟元的说法,从搜集到厘剔到出版发行,最起码也得需要五六年的功夫。也就是说:自1765年曹雪芹死到程伟元迷上《红楼梦》,并决心出版《红楼梦》的时间尽多不超过二十年。
  依胡适说:曹雪芹与皇家宗室敦敏、敦诚兄弟交厚,又说敦诚死于1785至1790年之间。曹雪芹学识渊博,与皇室子弟交情深厚,其爷爷又颇有声望。程伟元久居北京,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煞费苦心的寻求了好几年作者是谁,却为何一无所获呢?再说程伟元高鹗苦苦寻找作者时,作者曹雪芹的好友敦诚不是还活着吗?事情过去了一百三十年后,特种学者胡适却又能知道的一清二楚了,真令人匪夷所思。若按纪录片,就更离谱了:说曹雪芹在北京三中那地方教过学,当时是清朝皇家的子弟学校右翼宗学。敦敏、敦诚是曹雪芹的学生,曹雪芹当时已在构思《红楼梦》了。照这样,曹雪芹的学生就不可能仅仅只有敦家兄弟了。曹雪芹那么多的学生也都该知道点《红楼梦》的信息吧?这般显赫的人物,即便程高他们想抹煞曹雪芹的功绩。那些曹雪芹的皇室学生也不能放过他们吗?
  胡适并非信口开河,而是被脂批所骗诱发的考证。但脂批不单纯说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及曹雪芹的病亡时间,而且也提供了若干大结局的内容。如小红、茜雪到狱神庙探望宝玉凤姐,袭人接济宝玉宝钗夫妻等等。影片既然确定了一百二十回是全璧,自然就是否定脂批了。但在曹雪芹的问题上为何又信脂批了呢?这是不是在双标?事实影片就是双标,既否定了脂批的话,却又两次引脂批说事,真是不伦不类。
  我认为书中交代的很明白,作者是曹雪芹是毋庸置疑的。但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是何方人士?既然程伟元高鹗都不知道,二百三十年后的人却说知道了,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胡适被脂批所骗,弄了个张冠李戴。但不管是不是张冠李戴,胡适和顾颉刚他们也是认真查阅了史料得出的结论,像那么回事。记录片中又在胡适捏的泥人上胡乱涂彩,却让人哭笑不得。

江渚叟 发表于 2022-4-6 13:23:09

影片里的曹雪芹部分,依旧是沿袭了一百年前胡适 的《红楼梦考证》,不过看似更全面,更详细了。但这种详细却让人觉得荒诞无稽。说曹雪芹在北京三中那里教过书,在北京西山种过芹菜,在那个周围行过医。教皇室的子弟们读书,绝不可能是个乡村私塾那样的落榜秀才,怕是举人也不够格吧?既便是进士,也应该是佼佼者。曹雪芹既然成了皇室子弟的老师,为何又跑到西山去种芹菜呢?为何又成了背着药箱的江湖郎中呢?
  这还不算什么,又说西山有条曹雪芹小道,小道边有块大石头叫元宝石。曹雪芹的补天石,通灵宝玉的灵感就来源于这块石头。石头旁边有棵树,木石前盟故事的由来就在于此。这不是在说梦话吧?怎么听起来像是曹雪芹还活着,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现场直播呢。要不然,外人怎么能知道作者写书前的灵感起源呢?看到这里时,我突然想起了《火蓝刀锋》电视剧,蒋小鱼在海训场忽悠开发商的场景,不禁哑然失笑。
  北京曹雪芹学会的顾问老先生说的就更热闹了:1984年任淑珍老太太告诉他,任淑珍1937年听奶奶说:贾宝玉就住在北京植物园附近那棵歪脖树那儿,贾宝玉就是写《红楼梦》的那个曹雪芹,就在那里写的《红楼梦》。也不知这位任淑珍是那路神仙?那些曹学家们还瞎忙活什么呀?想知道什么,去问问这位大仙,什么事不就都清楚了吗。
  朋友们凑到一块,拿这类话题吹吹牛,扯扯蛋,取个乐子未尝不可。但作为学术的探讨资料,是不是太儿戏了呢?但更好笑的事还在后头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论《曹雪芹与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