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1-10-11 17:37:33

【原】《道德经》导读(五)——道经(23-29)

第二十三章道亦乐得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7/yligpeyoxyp.jpg

【译文参考】
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勿须多“言”的。狂风刮不了一上午,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又何况是人呢?
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诚信不足的人,人们自然就不会相信他。
【故事天地】
孔子问礼(二)
老聃和孔子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第二十四章自是不彰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xiàn)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jīn)矜者不(zhǎng)长。其在道也,曰余食(zhuì)赘形,物或(wù)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参考】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人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智慧;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成为领袖。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叫做残羹赘肉。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故事天地】
孔子问礼(三)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hún)混成,先天地生。寂兮(liáo)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dài)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qiǎng)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参考】
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寂静无声而又广阔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人遵循于地的法则,地遵循于天的法则,天遵循于道的法则,道遵循于自然的法则。
【故事天地】
孔子问礼(四)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zī)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shèng)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参考】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行事不轻举妄动);虽有奢华生活,美食胜景,却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会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视天下社稷呢?轻率就会丧失根本;狂躁就会丧失主宰。
【故事天地】
孔子问礼(五)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
【原文】
善行无(zhé)辙迹,善言无(xiá)瑕(zhé)谪,善(shǔ)数不用(chóu)筹策,善闭无关(jiàn)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7/a4vgmseacp4.jpg

【译文参考】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话柄;善于算术的人,不用筹码工具;善于关闭的人,无需栓锁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的约束,却无法解脱。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常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是传承大道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于此道者的人,是善于此道者的借鉴。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惜这样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故事天地】
孔子问礼(六)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tè)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参考】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自然之德长伴左右,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知道光明在那里,却安守暗昧,甘愿做天下人的榜样。做天下的天下人的榜样,自然之德不会离失,回复到混沌原始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谦卑,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做天下的川谷,容纳万物,自然之德才能够具足,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混沌的原始状态演变为宇宙万物,有道的圣人沿用它,就会成为百官之首。天下可取得大治并统一,社会将不会四分五裂。
【故事天地】
小和尚扫树叶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就让小和尚头痛不已。
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干,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是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第二十九章为者败之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xū)歔或吹,或强或(léi)羸,或(cuò)挫或(huī)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参考】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世界是神圣的,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迷不悟者必失。因此,圣人不强力统治天下,就不会失败;不强力把持天下,就不会失去天下。
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故事天地】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道德经》导读(五)——道经(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