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1-10-11 15:51:20

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郭凤君(梅县区高级中学)
序号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或意图
1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   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积累8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隐含义/比喻义)的词语或诗句、表达独特艺术效果的语言知识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培养直觉思维。
2.   举办班级诗词演诵大赛,可以现场配乐诵读,也可以播放个人录制的诵读视频或音频。通过品读不同形式不同特征的古体诗、律师、词等,理解古代诗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审美体验。
3.   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   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品读诗词,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体会诗人多样的表达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   从八首诗词中自主选择一首,从语言、内容、情感或写法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自己的理解思考,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通过完成以上学习任务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达成《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第3——4等级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2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1.   举办诵读会,可以现场配乐诵读,也可以播放个人录制的诵读视频或音频。通过品读不同形式不同特征的古体诗、律师、词等,理解古代诗词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艺术魅力,提升审美体验。
2.   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品读诗词,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体会诗人多样的表达方式。
4.   从八首诗词中自主选择一首,从语言、内容、情感或写法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句,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主要依据同“学习任务”。
3
三、教法和学法
1.阅读引导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有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源和文本,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诵读法。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吟咏,达到记忆,印刻于心,感通开悟。
3.问题设计法。大部分文本的品味、鉴赏问题需要教师来设计,能设计情境的问题尽量使用情境呈现。
4.自主阅读、创作法。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5.团队合作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6.比较阅读法。能根据课内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鉴赏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达手法和创作风格的活动。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4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安排10个课时,五个环节。
(一)第1——2课时:自主阅读。结合单元说明、诗词、注释、学习提示等教材资料对八首诗词进行自主阅读,找出八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隐含义)的特殊词语或诗句,并结合诗词的语境进行阐述,然后制成卡片。
(二)第3——4课时:诗词演诵比赛。自我诵读---组内诵读----班级演诵比赛。
(三)第5——9课时: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体悟作者情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文学短评创作。
(四)第10课时:展示分享活动。分享文学短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5
五、教学(学习)总体设想
通过个人的大量反复阅读和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了基本教学(学习)框架。
本单元共三课8篇诗词,从魏晋到宋代,可比较之处有很多,主题也比较集中——都可以探究个人经历与人生思考问题。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接受水平、教材文本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和评价要求的表述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和问题情境设计的表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自身的长处或优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这里需要再次呈现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第3、4等级的表述——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burbriypyfe.jpg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单元安排10个课时,根据阅读的一般流程——自主阅读——探究阅读——主题阅读安排阅读的层级和环节,每一个环节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分解设置若干个必须研讨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鉴赏活动,以达成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达成设定的目标,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则需要个性阅读与思考、愿意进行团队合作和分享,独立或合作开展各种文学文本鉴赏和探究活动。
为此,本单元安排了五个环节,主要考虑是:
第一个环节,重在整体感知,梳理文本,培养直觉思维。
第二个环节,重在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三个环节,重在通过单元阅读,进行比较鉴赏,对开放性问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通过创作活动,提升文学评论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让分享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习惯。
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综合参考了温儒敏、张开等语文专家关于“文学文本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论述,主要依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确定了本设想。
6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1:第1——2课时:自主阅读。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诗歌,一方面熟读诗歌,一方面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理想。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对于自身经历的思考。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代诗词,去感受古代诗人生命中的诗意吧!
二、自主阅读,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1:结合单元说明、诗词、注释、学习提示等教材资料对八首诗词进行自主阅读,并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诗歌,获得第一感受。
任务2:找出八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隐含义)的特殊词语或诗句,并结合诗词的语境进行阐述,然后制成卡片。
示例:
青青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羁鸟:表面指被关在笼中的鸟,这里喻指陷身与世俗束缚中的诗人自己。
三、课后作业
任务3:请使用贴贴纸将自己觉得的困惑之处或问题写在上面,当天下课后提交学习小组组长,组长汇总、整理后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整合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找出的具有隐含义的词语或诗句,并进行汇总整合。
二、分享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位代表上台分享汇报隐含义的阐述(投影)
三、问题展示与释疑
教师投影整理好的学生们提出的困惑或问题,先由学生思考解答,最后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解答。
四、课后作业
反复诵读八首诗词,选择其中一位诗人从个人经历、思想风格、所写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写在作业本上。
任务4:课外拓展阅读
篇目建议:曹操《龟虽寿》《蒿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李白《将进酒》杜甫《秋兴八首》苏轼《定风波》《临江仙 送钱穆父》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整本书建议:梁衡《把栏杆拍遍》林语堂《苏东坡传》
培养直觉思维,训练粗浅阅读能力,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设计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视野。
(二)环节2:第3——4课时:诗词演诵比赛。品味语言,感受诗人情感。
第三课时
一、诵读指导。
1、教师从八首诗词中选一首进行配乐朗诵。
2、古诗词诵读技巧指导:整体把握(作者、文学常识、注解、字词读音)、停顿规律(四言诗一般2/2停顿、五言诗一般2/3停顿、七言诗一般2/2/3停顿)、细节处理(重读点、转韵处、结尾句)
二、自由诵读
任务1:要求学生根据指导,小组成员各选一首诗词(不得重复)结合理解先自我诵读,再进行小组内的诵读展示。
三、课后作业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选择一首诗词设计演读脚本,准备参加班级演诵大赛。
第四课时
一、诗词演诵大赛
任务3:举办班级诗词演诵大赛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展现各组诗词演诵风采。选出最佳演诵小组。
二、课后作业
反复诵读第七课《短歌行》《归园田居》,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感情。
重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环节3:第5——9课时:单元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体悟作者情感。通过创作活动,提升文学评论的能力。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说到“志”,不知同学们会想到哪些成语或句子呢?(胸怀大志、志同道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非淡泊无以明志……),确实,人生在世,都会有着自己的志向,今人有今人之志,古人有古人之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魏晋时期,去看看曹操和陶渊明又有着怎样的志向吧!
二、诵读
先自由诵读,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两首诗。(若读得不够好,教师进行引导,再请同学诵读)
三、独立思考
任务1:出世与入世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大选择,曹操《短歌行》体现的是积极入世,决心建立一番功业,而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的是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如果是你,处在今天的时代潮流中,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反复诵读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感情。
第六课时
一、导入
说起唐代的诗人,不知同学们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说到浪漫主义诗人,大家认为是谁?(李白),现实主义诗人呢?(杜甫、白居易)。让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下他们的浪漫与现实吧!
二、诵读。
分组诵读三首诗,第一组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组诵读《登高》,第三诵读《琵琶行并序》前半部分、第四组诵读《琵琶行并序》后半部分。
三、合作探究
任务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三首诗都对景物有较突出的描写,请小组内进行合作,按照下表概括三首诗的意境特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jswmar0mxvo.jpg
任务3:结合三首诗,谈谈李白的浪漫,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体现在何处?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整合。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诗。
2、反复诵读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三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第七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词有哪些流派吗?(豪放派、婉约派),那么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你们知道有谁呢?(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豪放和婉约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二、诵读。
先自由诵读三首词,然后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诵三首词。
三、合作探究
任务4:《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先结合词从题材、主题、手法、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整理出一份书面答案进行展示汇报。
示例:①从题材上看,苏词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辛词由京口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李词则以眼前庭院内秋景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绝。②从主题上看,苏词反映了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辛词表达了雄心犹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李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李词则用细腻的白描、委婉抒情。④从语言上来看,苏词和辛词都是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李词读来感伤婉转,是一种怨苦凄悲之感。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词。
2、尝试从内容、形象、情感、意境等角度找出八首诗词的共同点。
第八课时
一、合作探究
任务5:小组合作,借助相关资源,结合对八首诗词的理解,从内容、形象、情感、意境等角度,概括八首古诗词的共同特点,并结合诗意阐述理由。请用书面形式体现。
示例:从情感上看,八首诗词都表达了一个“叹”字。
《短歌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曹操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悔叹,回归田园生活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当头,自己却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的悲叹。《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李白对人生及现实的感叹,对权贵的蔑视。《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了白居易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及自身被贬的憤叹。《念奴娇 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年长功业未成的感叹,对人生短促,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寄情江月的喟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辛弃疾对江山依旧、英雄已逝,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哀叹,对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叹。《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夫死晚年孤独凄凉的悲叹。
任务6: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八位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按照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题材对八首诗词重新进行分类,并写出重新分类的依据,列出分类表。
任务7:优秀的古诗词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匠心,请概括八首诗词各自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示例: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瑰丽的想象描绘梦境,《登高》中杜甫紧扣秋景体现深沉厚重的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二、课后作业:
1、背诵八首诗词。
2、结合课堂的学习探究进一步理解八首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第九课时
文学短评写作课
一、文学短评的概念。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的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
二、文学短评写作的方法
1、精读作品,仔细揣摩。
结合作者经历、风格、写作背景等精读作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获取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2、选好角度、从小处切题。
(1)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作品的形象。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式、描写技法、抒情方式、意象意境的创设等。
(4)鉴赏作品的语言或风格。
3、观点鲜明,角度新颖。特别要注重评论与说理。
4、结构完整。
三、名家赏析
著名文学评论家傅庚生的评论:
《声声慢》中叠词之妙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迭字耳。
分析: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文学短评在文体范畴上属于议论文,所以要求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这种逻辑推进可依托一些连词或者关联词来实现,如“不然”“且也”。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卢雪冰:
在中国的音乐里,琵琶是最宜于抒发幽怨情感的乐器。《琵琶行》中的歌女,她在琵琶弦上所抒发的忧郁凄苦的心情,引起了远谪异乡,忧愤深广的白居易的无限感慨,于是把听到的音乐,用美妙的诗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音乐的描写之所以成为《琵琶行》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感情恰当的糅和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写,写出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音乐的形象是难以捕捉的,怎样用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这是描写音乐常遇到的困难,而诗人却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听到了音乐一般。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我认为,作者主要是在写法上突出以下三点:
  其一,是作者运用了许多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比喻大弦的声势,乐器的繁密;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比喻小弦声韵的幽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形象多变的音响。以“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滑,雨弦齐奏的和谐,好像听到了琵琶抑扬顿挫,清脆动听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用珠玉相碰击的声音,来模拟交错拨动粗弦、细弦这种弹技乐器的声音效果,非常恰切。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声音的婉转,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滑之感。
  再如以“莺语花底”比喻音乐的明快,给人的印象是无比婉转幽美;冰下“流泉”比喻音乐的冷涩,给人以凝绝凄苦的感觉;以“水浆迸”“刀枪鸣”来比喻乐声激越雄健,则给人以昂然亢奋的感受。
  诗人就是这样运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从而使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呜咽的音乐,而且感到在音调上也有区别,热闹而不絮乱,复杂而有层次,看到了这一系列巧妙比喻,就像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并使自己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感情汹涌澎湃,不能自已。
  其二,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如“茫茫”、“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重字。“嘈嘈切切”、“大珠小珠”、“无声有声”等叠词,“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和幽美明快而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的运用,都加强了悦耳的听觉或韵律的节奏,表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这首诗的声调、音韵、节奏、旋律组合的异常完美,达到了非常和谐的境地。
  其三,这首诗在精彩动人的音乐的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琵琶女表现的隐恨,幽愁,却在潜滋暗长,无声的间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至比有声的演奏还要丰富,还要动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演奏进行中,诗人迷于乐曲忘记观察环境。这时他举首四望,只见周围聚集着层层大船小舫,人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之中,毫无声响,月白江清,更给这绝妙的音乐增添了无穷的诗意。这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音乐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色
四、课后作业
任务8:从八首诗词中自主选择一首,从语言、内容、情感或写法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自己的理解思考,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立足单元阅读,从适应高考要求的角度,根据《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设计问题和读写目标任务。通过比较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任务1理解诗人的经历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
任务2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任务3结合诗句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任务4结合诗句理解豪放和婉约两大风格的特点。
任务5、6理解诗歌内涵的多种表现形式。
任务7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任务8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
(四)环节4:第10课时: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研读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第十课时
一、展示汇报:
任务1:交流汇报会:分享交流各自的作品活动。优选7篇学生创作的作品在班级里交流。要求:(1)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2)每人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3)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担任评委,负责评价展示的作品;(4)可以制作PPT或打印成word文档,也可以上课前先扫描到一体机里;(5)由全体学生推选一位同学做主持,负责所有分享活动事宜。
条件许可的话,将联合全年级各班,把优秀作品结集编印出来。
任务2:完成学习反思表2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efkxjz5s3wk.jpg
本表于第一个学习环节结束后发给学生,再于单元学习结束1天后上交读书小组组长,再统一提交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反思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成效等。
任务1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明确创作的要求和标准,能够正确评价和修改他人以及自己的作品。
任务2让学生学会学习了“学习任务群”的文本之后如何进行总结反思。
7
七、教学反思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a2r20np121a.jpg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kh55fmuo0sy.jpg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sgryk0wkzie.jpg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5ohgsvghn4q.jpg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芳子(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序号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或意图
1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通过诵读,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2.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3.   以主题阅读和情境设问的方式,重点欣赏、品味古诗词作品的深刻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
4.   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细读文本,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递的对人生的感悟及社会的思考,并以此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5.预习时做好读书笔记;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要求书写整洁,写作符合格式规范。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2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以上2、3、4、5点。
1、反复诵读可以强化对诗歌的文字、体裁(四言、五言、七言)等方面的感受。
2、知人论世,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
3、体会诗人的感悟及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
3
三、教法和学法
1.自主阅读、合作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己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等;小组合作,探究诗词阅读的疑难点。
2.教师引导法。教师是引导者,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有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还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资料,以打开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才能引导学生对疑难点展开合作、探究,共同得出结论。
3.问题设计法。教师要设计与文本的相关品味、鉴赏问题,创设相关情境的问题。
4.   比较阅读法。学生能根据课内诗词开展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重点欣赏、品味古诗词作品的深刻意韵和独特的艺术匠心,深入理解作品。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老师的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4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10个课时,五个环节。
(一)第1—2课时:初读诗词,结合相关资料,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二)第3—4课时通过个人诵读,举行小组诵读比赛,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三)第5—6课时:主题阅读——以情境设问的方式,重点欣赏、品味古诗词作品的深刻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四)第7—8课时:比较阅读——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递的对人生的感悟及社会的思考,并以此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五)第9课时:学写文学短评。
(六)第10课时: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写作的文学短评。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5
五、教学总体设想
本单元共三课8首诗词,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从四言诗到宋词,“学习任务群”的主题比较集中——“生命的诗意”(生命的思考)。
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教材文本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和评价要求的表述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和问题情境设计的表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自身的长处或优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单元安排10个课时六个环节的学习,重点在于依据教材文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达成设定的目标,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则需要自主完成阅读与思考、进行团队合作和分享,独立或合作开展各种文学类文本鉴赏和探究活动。
为此,本单元安排了六个环节,具体安排是:
第一个环节,初读8首诗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
第二个环节,重在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第三个环节,重在立足各课古诗词,根据“学习提示”对文本展开鉴赏活动,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第四环节,重在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递的对人生的感悟及社会的思考,并以此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第五个环节,通过创作文学短评,提升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第六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
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主要依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确定了教学设想。
6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1:
第1—2课时
8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学生们自己初步阅读,整体理解作品。
任务1: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等,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简要面貌。做好读书笔记。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rlemqh2s53r.jpg
    明确:根据课文选定的诗词,从《诗经》开始,追溯诗歌的发展,明确诗歌的发展面貌。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yp5quxe1jin.jpg
任务2:小组合作,找出各首诗词的意象、及含义复杂的词语,探究诗词阅读的疑难点,共同解决问题。并在班里分享成果。
明确:注意诗词中含义复杂的词语的解读,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揣摩诗意,理解作品大意。
如《短歌行》里的“慨当以慷”“子衿”“契阔谈宴”等。《归园田居》里的“余闲”等。
任务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人论世赏析诗词的能力,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简貌。
任务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环节2:
第3—4课时
第1课时:个人诵读8首诗词,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选出表现突出的同学参加个人朗诵比赛。
任务1:第7课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分别是四言诗和五言诗,而且节奏停顿不一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揣摩其中情感的不同。
明确:《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种乐曲的唱法已经失传。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像《琵琶行》。长歌和短歌的不同在于歌词长短不同,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朗诵时要注意停顿的地方:《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第8课朗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要注意情感的奔放、豪迈。杜甫的《登高》要读出沉郁忧时伤世之感。
第9课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要读出豪迈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要读出内心的忧伤惨痛和情感的缠绵悱恻。
第2课时:举行个人和小组诵读比赛,选出优秀朗诵选手和表现突出的小组。参赛人员自己准备相关配乐音频和视频。老师颁发奖状和鼓励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
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之美。
比赛的形式可以有促进作用,增加竞争效果。
(三)环节3:
第5—6课时
从8首诗词不同的形式特征入手,精读,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
任务1:精读第7课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词语,并揣摩其中体现作家情感的不同。
问题1:找一个字概括出《短歌行》里的情感?从哪些词可以体现?
明确:“忧”。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
问题2:《归园田居》里“归园田居”前和“归园田居”后情感的不同?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归园田居前:不自由。如“误”字体现作者内心的无奈和痛苦,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的不自由。
归园田居后:悠闲自在。作者笔下的农村风景的闲适、“有余闲”体现作者内心的悠闲自在。
任务2:精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和白居易《琵琶行》,从中找出体现不同作家风格的用词。比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和白居易的平实浅近特点,分别体现在作品的哪些地方?
问题1:在李白笔下,仙境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从仙境的描绘可见李白的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
问题2: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被称为“七言律诗之冠”,你最欣赏哪一句?
明确:答案示例: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罗大经《鹤林玉露》)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句)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胡应麟《诗薮》)
问题3:琵琶女技艺高超,一曲琵琶曲精妙婉转,曲尽仍让人回味不已。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琵琶曲的精彩部分。
任务3:比较苏轼与辛弃疾怀古词的异同点,概括豪放词二人分别有哪些特点,如用词、设景或运用艺术手法等;结合婉约词的特点,李清照《声声慢》里哪些地方体现了婉约特点?
任务4: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兴、用典、白描、想象等艺术手法及其效果。结合8首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分类总结。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而且含蓄隽永。引导学生关注各篇的不同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四)环节4:
第7—8课时
8首诗词体现了作家不同的人生状态和人生的诗意,请同学们归纳出作家的不同人生体会,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思考:你会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刻?
任务1:《短歌行》和《归园田居》都是乱世中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时期,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在乱世中他们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人生感受?请学生找出《短歌行》和《归园田居》里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诗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老师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帮助同学们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虽然都是身处乱世,但是两人的人生感受不同,人生追求也不一样。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体现了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陶渊明“复得返自然”体现了他追求淡泊闲适的生活。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可以从二人的不同的年龄可看出,我们可以得出启示:人生前半场要向曹操学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人生后半场可以学习陶渊明的淡泊名利,追求闲适自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以活得精彩,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任务2:比较鉴赏第8课。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山”与杜甫“登高”,一个是梦中之景,一个是现实之景,有何不同?(也可以联系白居易被贬谪他乡偶遇琵琶女,他们有不同的人生际遇,归纳作者的感悟及思考)
明确:李白和杜甫年龄相隔11岁,联系两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尤其是杜甫历经安史之乱。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感受。两首诗歌,前者写梦境,写游仙,李白的梦境就是他浪漫瑰丽的想象,也寄寓着他深沉的慨叹,是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心声。杜甫登高望远,忧国伤世、悲秋苦病,沉郁顿挫。前者是梦幻中醒来,从仙境回到人间,后者是品人间疾苦,写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深沉悲凉。
白居易也是借听琵琶曲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任务3:第9课由欣赏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不同风格入手,通过三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怀古”词和李清照“怀念过去”,比较三位作家的不同人生际遇,思考人生的不同选择带来的感悟。
明确:结合第一课时学生在“知人论世”环节查找资料做的笔记,联系作家作品,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或体会。为接下来写文学短评做好准备。
古诗词抒发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己人生的感悟,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
(五)环节5
(第9课)
任务1:老师讲“单元学习任务”下面的《学写文学短评》,按照要求来创作。
任务2:选择一位你最有感触的作家,结合他(她)的作品,课内作品或者课外其他作品,写作文学短评,800字左右。要求书写整洁。课内完成,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利用一点课外时间。
任务3:推荐篇目或书目:曹操《龟虽寿》、《蒿里行》、《苦寒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至其五)《归去来兮辞》;李白《将进酒》《行路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白居易《观刈麦》《梦仙》;苏轼《定风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林语堂《苏东坡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
任务1明确创作要求。第一次写,老师可以展示别人的文学评论,供学生参考学习。
任务2学生自己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原创作品。
任务3推荐篇目或书目,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每个作家的篇目里选择一至两篇来阅读,因时间有限,不要求全部读完。
(六)环节6
(第10课)
分享展示课
任务1:读书交流会:小组内分享交流各自的文学评论。每组选出一篇学生作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活动。
任务2:(1)推荐一篇优秀的作品上台展示;(2)每人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任务3:将本班的优秀作品抄写正稿或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供大家学习和欣赏。由相关学生课后完成,不超过一天。
任务4:完成学习反思表
任务1培养学生分享的习惯,能够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以及修改自己的作品。
任务2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培养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习惯。
任务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学习他人的长处。
任务4让学生学会学习了“学习任务群”的文本之后如何进行总结反思。
7
七、教学反思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13yevej0lvy.jpg
附:
任务4:完成学习反思表
学习环节
学习思考
收获
困惑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请如实回答下面相关内容:
1.你对本单元的学习满意吗?
2.你对你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感到满意吗?
3.你对任务的哪些部分最满意?
4.你在这项任务上的工作与你的学习有多密切的关系?
5.你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地帮助你达成目标?
6.从1到10分,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努力?
7.如果你再做一遍,怎么改进呢?
8.单元学习后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认识和感受?
9.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一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10/11/15/rwriswgqfno.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